3月27日,韩国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在庆尚北道,再次成为政治暴力的受害者——一名男子突然冲出人群,用外套猛击其面部和上身。虽然袭击未造成实际伤害,李在明也保持冷静离场,但这次事件背后反映出的,却是一个民主制度深陷信任危机、暴力政治正在常态化的国家现实。
这并非孤立事件。仅仅一年多前,李在明在釜山被持刀男子刺伤颈部,差点命丧街头。尽管行凶者已于2025年初被判处15年监禁,但极端行为并未随之收敛,反而在政治极化与媒体推波助澜下愈演愈烈。李在明所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不断遭遇暴力威胁的反对派,一个处于政治风暴中心的制度参与者。一个民主国家如果无法保证最大在野党领袖的基本人身安全,其政治文明还有多少可信度?然而更严重的是,暴力事件的背后是制度性崩塌的阴影。尹锡悦政府自2024年底开始对反对派实施极端打压,甚至以“亲朝势力”之名宣布全国戒严。这一举动在法理上引发轩然大波,也直接引爆政治危机。
国会随后通过解除戒严的决议,并迅速弹劾尹锡悦。虽然宪法法院尚未作出最终裁决,但总统的合法性已经遭遇严重质疑。代理总统韩德洙也因拒绝配合国会补充宪法法院法官而被弹劾,尽管弹劾案随后被驳回,他得以复职,但政局混乱已成既成事实。这一系列事件直接冲击了韩国的经济和国际信誉。2024年第四季度,韩国经济增长大幅放缓,韩元兑美元汇率跌至2009年以来最低点。戒严令引发的大规模消费萎缩和建筑项目中断,加剧了经济滑坡。同时,韩国旅游业遭受重创,大量外国游客取消行程,投资者对韩国的政治风险评估骤然升高。政权失序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正在重创韩国长久以来辛苦建立的国际形象。
但这场危机仍未触底。共同民主党近日更进一步,推动对代理总统兼财政部长崔相穆的弹劾,指责其违宪否决国会法案,拖延任命法官,并滥用行政权力。如果弹劾成功,韩国将再陷入新一波动荡。在一个社会极度撕裂、舆论极化、制度信任崩塌的国度里,这场动荡恐怕不会是解决问题的转机,而可能成为加速失控的催化剂。民调显示,超过58%的韩国民众支持罢免尹锡悦,足见当前政府已经失去治理正当性。然而,这种民意并未被制度合理吸收,反而进一步激发政治对抗。执政党与在野党彼此视为“叛国者”“卖国贼”,民主制度所依赖的基本协商机制形同虚设。极端化倾向渗透到社会各层,舆论平台成了仇恨机器,暴力行为被包装成“正义之举”。当制度无法调和矛盾,暴力就成为政治的替代语言。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这场内部政治崩盘正在产生外溢效应。在朝鲜半岛局势日益紧张、美国重新推行“孤立而不干预”路线、区域大国博弈激烈加剧的背景下,韩国原本应在稳定东北亚秩序中发挥关键角色,但如今却成为一个不确定因素。美国总统特朗普回归后,其外交政策已明显倾向“将责任转嫁给盟友”,而韩国内部一连串政治危机,只会让华盛顿对其战略地位产生动摇。
这种地缘失重,极可能使半岛陷入新一轮安全博弈甚至冲突的边缘。作为东亚典范的“民主国家”,韩国的政治危机不仅是其自身的内伤,更是对全球民主制度的一次警示。从李在明接连遭遇暴力,到宪法权力的反复撕扯,再到制度性瘫痪导致经济受挫,这场风暴正在吞噬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制度根基。如果再不刹车,韩国将不是在“转型”,而是在制度边缘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