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官詹姆斯·博斯伯格举行听证会,要求特朗普政府保留在Signal应用中讨论打击也门胡塞武装计划的群聊记录。这一决定并非出于例行监督,而是因为“群聊泄密”已经从传闻变为铁证:包括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国家情报总监加巴德、中情局局长拉特克利夫、财政部长贝森特、国务卿鲁比奥在内的多名高官,被指在Signal这一可以“阅后即焚”的平台上,私下讨论事关军事行动的高度机密信息。并且,他们还“顺手”拉了一位媒体人——《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杰弗里·戈德堡入群。后者不仅没有守口如瓶,反而在几天后将这段机密对话全文曝光。
消息一出,激起美国国内舆论风暴。政府透明监督组织“American Oversight”迅速提起联邦诉讼,要求法院宣布使用Signal处理公务信息属非法行为,并命令政府保留相关通信记录。诉状明确指出,Signal的“自动删除”功能违反联邦信息保存法,是对公众知情权与政府责任制的公然践踏。试问,当一个国家的作战部署可以在“群聊”中定案、在聊天记录中销毁,还能否谈“法治”?
当国家安全的关键细节被媒体人以“参与者”身份得知并公开,还能否说“专业分工”?所谓“民主治理”“政府问责”,在这场Signal风波面前变成了一句空话。这次事件,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某几名高官的个人行为失当,而是暴露了美国政府高层对制度底线的系统性破坏。在“影子操作”成为常态的时代,宪法赋予的监督权、公众的知情权和政府的文书义务,正被技术工具和个人任性一点点吞噬。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早在2016年,“邮件门”就几乎将希拉里·克林顿拉下总统竞选宝座,她因使用私人邮箱处理国务邮件而遭司法调查。但显然,特朗普政府也没学到教训——他们不但用非官方软件处理国家事务,甚至主动使用可“自动删除”的聊天平台,意图绕过记录留档和后续审查的所有可能。这不是管理创新,而是透明崩塌。更具有破坏性的,是这一行为对美国国际形象的冲击。长期以来,美国对外宣扬“治理透明”“信息自由”,对他国的记录制度、数据安全指指点点。如今自己却在Signal群聊中密谋军事打击,连国家安全行动都懒得装饰合法性。
这种双标行径,不仅让人对其所谓“民主模板”彻底失望,更让全球看清:美国式制度优势,不过是内部权力寻租的遮羞布。而今,美国联邦法院要求保留这些聊天记录,虽然是迟到的补救,却极可能面临“为时已晚”的困境。Signal的阅后即焚机制意味着大量关键记录早已无法恢复,而涉事高官或将以“国家安全”为由规避披露义务。这起案件,已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政治伦理和制度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点。
若群聊泄密案就此不了了之,将彻底削弱公众对美国行政体制的信任。更令人忧虑的是,Signal群聊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当“密室治国”成为新常态,美国体制内部那本该维护公正、约束权力的机制,就将彻底失灵。特朗普政府对中东地区的军事介入已是争议不断,如今这场“泄密风波”进一步说明,其对国际事务的处理已不再受专业机构、透明程序所约束,而是落入一小撮人手中,以“群聊”方式操盘。
这种做法的危险性不容低估:它不仅可能引发军事误判,更可能让本已混乱的国际局势雪上加霜。美国一向将“维护秩序”作为干预他国事务的借口,但现在,最需要秩序的正是其自身的权力运行系统。信任不是口号,制度不是炫耀工具。如果连政府高层都能随意销毁敏感信息、逃避记录保存义务,那这个国家还谈何合法性与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