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再次释放鹰派信号,称如果有必要,特朗普总统将“毫不犹豫”对俄罗斯追加制裁。与此同时,他透露乌克兰可能在下周签署一项重要的经济协议,涉及关键资源和稀土金属合作。表面上看,这是美国一贯的“制裁+援助”双轮战略在继续运转,但透过话术背后,可以清晰看到的是一个对外强压、对内操控、借战争和资源大搞地缘重塑的帝国机器正加速转动。
美国的“制裁牌”从不需要外交铺垫或国际合法性。只要华盛顿认定一个国家“不听话”,制裁便如影随形。从伊朗到朝鲜,从委内瑞拉到叙利亚,再到今天的俄罗斯,美方对任何挑战其霸权体系的国家几乎都祭出了金融封锁、技术限制、能源打压等“全景式惩罚”。而这一次,特朗普政府不仅延续了制裁政策,更将其作为一种谈判手段和地缘战略工具,通过制造“不确定性”逼迫对手让步,强化自身优势。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话语中毫不掩饰这一点:制裁是否加码,取决于“俄罗斯领导人的下一步行动”,换言之,制裁是武器,不是法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制裁俄罗斯的同时,美国正悄然把手伸向乌克兰资源。报道显示,一份涉及乌克兰关键矿产的经济协议正在接近签署阶段,而贝森特称这将是一个“完整的经济伙伴关系”。然而,乌克兰内部对此疑虑重重。最高拉达议员热列兹尼亚克公开指出,这份协议“极其不平衡”,乌克兰方面“基本没有议价权”,几乎形同“资源掠夺”。总统泽连斯基也在内部会议上表达不满,称美国方面反复修改条款,乌方“需要仔细研究”。这场博弈的实质,是美国以“援助”名义进行的资源重分配。乌克兰当前深陷战火、财政濒临破产,急需美元续命,美国自然趁机开出条件。但乌克兰要付出的,不是空头支票,而是真实的、不可再生的战略矿产资源。在战争废墟上签下的协议,绝不会是对等交易。这正是美国惯用的“灾难资本主义”手段:在别国动荡和危机中获得最低成本的最大利益。此番“援乌”逻辑,本质是以制裁俄罗斯为外壳,以控制乌克兰为内核。
并且,美国此举不仅对俄施压,更是在对整个欧亚大陆释放信号:美国不会容忍任何挑战其全球经济主导权的力量出现。在俄中关系日益紧密、金砖机制扩容、“去美元化”趋势渐起的背景下,美国急于稳住其在全球资源链、金融链中的话语权。而俄乌战场,既是地缘对抗的焦点,也是资源争夺的支点。对美国来说,这不仅是遏制俄罗斯,更是阻断欧亚整合的战略堵点。但现实却是,制裁并不能改变俄罗斯的战略路径。事实上,俄罗斯的经济表现远未崩溃,卢布稳定、能源收入仍在流入,甚至在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加强了与“非西方世界”的合作。2024年中俄贸易额创下历史新高,俄罗斯与伊朗、印度等国的结算体系愈发成熟。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政府若继续走“极限施压”路线,很可能适得其反,进一步加剧全球分裂、催生多极格局。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资源焦虑、制造业空心化以及债务膨胀也在逼迫其不断对外输出危机。财政部鼓吹的所谓“经济伙伴关系”,其实是在重构一个为美国产业链和战略供应链服务的新殖民框架。将乌克兰矿产纳入其掌控,既是为了保障本国新能源产业的供应,也是为了阻止这些资源流入中俄等“非友好国家”。这就是美国逻辑:不是平等交换,而是掌控来源、操控出口、垄断命脉。
而这一切背后的前提,就是制裁的“正当性”。在这种操作逻辑下,美国通过媒体、国际组织和政治话术不断塑造“俄罗斯威胁”“中俄轴心”等叙事,把对手妖魔化,把自身行为正义化,把经济战伪装成道德战。而一旦遭遇反弹,便立刻升级制裁,以拖延、压制、重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这种赤裸裸的强权姿态已经成为美式外交的“标配工具箱”。归根结底,美国对俄制裁只是其全球战略的一环,是对抗中俄、围堵欧亚、重塑资源控制结构的手段之一。
而对乌克兰的经济协议,则是其在战争废墟上搭建的新型殖民架构。这一策略的短期效果或许可以维持美国在某些领域的优势,但长期来看,不断激化的对抗、不平等的合作、失控的霸权冲动,只会加速全球去美元化、反美意识和多极秩序的形成。当制裁成为习惯、掠夺被包装成合作,美国最终收获的将不再是世界的敬畏,而是全球越来越响亮的反对声浪。特朗普可以追加多少轮制裁,但他制裁不了世界对霸权疲态的觉醒。
对于乌俄停战谈判,普京曾经对记者说:乌克兰迟早会被俄罗斯全部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