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抑郁休学,一次性复学成功,从“焦虑抑郁”到“阳光上进”,只需做好这2步

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 2024-09-06 18:22:10

01

我跟老公都是重点大学毕业,靠着名校文凭顺利敲开了上市公司的大门,凭借努力升职加薪。我深刻明白,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学历毋庸置疑能改变命运。所以在女儿出生后,我们非常注重对她的培养。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极少打骂,奉行“鼓励教育”。小学期间,女儿成绩优秀,听话乖巧,是各科老师的团宠。在大家期盼的目光中,她考上了本地最好的初中,就读重点班。连续几次的测试成绩出来,女儿的名次都位居班级中等。我和老公并不焦虑,因为重点班学霸云集,竞争激烈,想脱颖而出并不容易。而且,孩子也挺努力的,每天回家都认真完成作业。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安慰女儿:“别着急,你就是最棒的。我们都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女儿排名班级32。她回家崩溃大哭,说自己努力了一个学期,没提升反而退步了。觉得自己太差劲了,学不动了。我极力开导,让她不用担心,只要我们尽力、努力,肯定可以更好的。但结果好像无济于事,她还跟我们发脾气:“你们根本不懂我!”从那个寒假开始,女儿就有些自暴自弃了,一整个寒假期间,一反常态,不看书、不写作业,每天除了睡觉,就是看电视,连家门也很少出。初一下学期,她的学习状态明显萎靡,经常说自己头疼,不舒服,请假不去上学。在期中考试前,女儿甚至闹着要请假,说在家自学,不想去学校上学了。我问她,她就哭,说自己压力太大了,自己到学校上课就难受,真的想要休息休息。看着情况不对,我带她去医院做了检查,诊断为轻度抑郁。我和老公大为震惊,不知所措。我们一直以来都很开明,从不打骂孩子,一直都是鼓励式教育,她怎么还会抑郁呢?可女儿听到这个消息,却好像松了一口气,彻底躺平了。

02从那之后,她好像给自己找到了躺平的理由,每天除了睡觉,就是看手机,缩在自己的房间里,逃避外界的询问。看着原先活泼优秀的女儿,变成如今这个样子,我的心就像针扎一样疼。孩子一旦真的就这样躺平下去了,我好像一下子失去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对生活也看不到任何希望了!我内心特别特别困惑——我们从来不给孩子压力,对她都是鼓励教育,从不吝啬夸奖,为什么孩子还会抑郁?这个问题困扰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也在网上看了很多很多青少年抑郁的文章、视频、直播,也终于一点点找到了孩子抑郁的缘由。一直以来,我们对孩子的评价都太单一了,一直以来都是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她,一直都夸她学习好,夸她聪明,周围人也是一直说她学习好,很优秀。但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也一个很大的隐患,如果哪一天孩子学习不好了,她再得不到别人的肯定和夸奖、鼓励,那孩子就会陷入自我怀疑!

并非所有的鼓励夸奖,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单一的评价方式,反而会伤害孩子,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当孩子一直被鼓励夸奖时,当然是兴奋的。但是慢慢孩子会觉得,只有成绩好,自己才是好的。学习时,就会产生心理压力,害怕自己做不好。一旦考试失利,就会在内心产生挫败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为了重新找回良好的感觉,不失去外界的肯定与夸奖,孩子一开始会努力学习。但外界环境是变化的,比如升入初中、高中,竞争激烈,有时候努力也得不到期待的结果。因为你在努力,其他人也在努力。这时,孩子会觉得非常无助和失落。挫败和压抑在内心越积越多,孩子最后消化不了,出现自我怀疑、内心崩溃、抑郁焦虑。最后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就会转而沉迷手机,厌学躺平,来逃避痛苦。

原来,我一直以来的教育放手,局限性这么大!对孩子的价值认同和评价太单一了,才是造成女儿当前问题的主要原因。一直都用学习成绩好的标签来评价她,那些贯穿她成长过程的夸奖,虽然鼓励了女儿的人生,但也成为了她沉重的枷锁,束缚了她的精神和内心。事已至此,我该怎么办,才能化解女儿的抑郁情绪,让她找回学习动力?首先是,改变单一的价值评价方式,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自我价值;其次,不断给孩子赋能,给孩子心理能量,帮助孩子去面对问题,看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031、把评价方式多元化,认同孩子的多元价值,采用具体的描述性鼓励方式,给孩子重塑自我价值鼓励孩子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一味夸奖孩子聪明和成绩好,这些都是集中在结果上的鼓励。这样会让孩子认为,结果好,自己才有价值。结果不好,自己就没有价值,就丧失了信心。所以,家长一定要运用多元化的、科学的评价方式,多方面肯定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更多方面的价值,给孩子内心赋能。这样,才能让孩子唤醒自己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力量,才能逐渐走出抑郁低迷的状态。具体来说,就是多采用具体的、描述性的鼓励放手,就是很好操作的一种方式。在想鼓励孩子时,不要简单的说,你最棒,你是最优秀的。而是通过具体的描述,让孩子明白,自己哪里做的好。知道自己有很多方面的价值,知道自己的每一点进步,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让她在看到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父母更关注她这个人,关注她做事的方式,关注她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之前女儿考的好时,我们经常对她说:

我女儿太聪明了!太让人省心了!学习太厉害了!

但这样的鼓励,会不断加深女儿的自我认知——因为我聪明,所以我学习好、成绩好,才能证明我好。后来成绩排名不理想,不再出众,就颠覆了她对自己的认知——原来我不聪明,我无能......现在,我会这样说:

姑娘,我发现你做什么都很专注,不管是学习还是擦地、玩游戏,这个特点真好。你做什么都喜欢钻研,这股精神妈妈真心佩服。你的作文,那些句子写的那么流畅,是自己总结积累的,还是从哪儿学的技巧?

在生活中,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各个方面的特质和闪光点上,引导她去看到自己身上有很多很多的优点,很多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这才是她成长的底气。这种多元的价值认同,具体详实的描述性鼓励,会带给孩子正面反馈,让她逐渐明白:原来我还有这么多的价值,父母并非只在意结果,而是更在意她这个人!这样,才能为孩子赋能,让孩子真正建立自信,让她的内心力量一点点生发出来。

2、帮助孩子客观对待外界的评价,认清自己的现状,看到成长的方向和未来在当下内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和家长都在经受各种各样的外界评价。成绩和分数成了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很难不被其影响。尤其是批评和否定的声音,难免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影响。女儿小学时成绩优异,一直被同学羡慕,老师夸奖。到了初中,女儿成绩相对变得平凡,不被老师关注,还经常因为某门学科没考好,遭到老师的批评。她自尊心受损,整个人都变得沮丧消沉。作为家长,应该帮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淡化外界声音的影响。在这个体系里,孩子会学着客观看待他人的评判,成长为精神独立的个体。

一天,女儿的姑姑来到家里吃饭,了解现状后,她勉励女儿要坚强,不能放弃自己,要赶紧学习把进度赶上来。女儿出于礼貌,没说什么,但情绪明显低落。亲戚走后,我先去回应孩子的情绪:

姑姑那么说,你觉得很不舒服是吗?她不了解你的具体情况,心理感受,就讲道理,提出建议,换成谁都会不舒服的。但你是个好孩子,很懂礼貌,还去考虑她的感受,没有表现出不高兴,妈妈真为有你这么善良懂事的女儿感到自豪。

接着去看到她这段时间的努力,并表达肯定:

其实妈妈知道,你这段时间也在努力,虽然没去上学,但一直在关注班级群里的消息。你其实一直在尝试,也想战胜自己,我们一直都看在眼里,妈妈为你的勇气感到骄傲!

听了我的话,女儿情绪缓和很多,整个人都轻松起来。(只有去看见孩子的付出,共情她的感受,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妈妈理解,更容易脱离负面情绪。)我接着问她:

你觉得姑姑说的是事实,还是她的看法?她的评判对吗?

(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进而得出结论: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也有对错之分,都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带有个人主观标准的。)通过这样的分析和引导,我一点点让女儿学着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别人的评价和观点,而不是被他人的目光牵动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女儿渐渐敞开内心,跟我沟通交流。她告诉我,之前对自己特别失望,明明努力了,还是不能把成绩提上去,觉得自己就是不行。现在通过我的引导,自己思考,才慢慢意识到,不能老用过去的名次来绑架自己。环境变了,跟自己竞争的同学也变了,在重点班,哪怕是30名,也比普通班的第十名强呢!自己就是被外界的目光和“你最棒”的鼓励架住了,控制不好自己的虚荣心,太心急了。现在,她想明白了,只要自己每一天有收获的,做好了自己能做的,哪怕进步一点点,都没有辜负努力的自己。我为女儿的思考和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

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女儿顺利返校了。她每一天都在践行自己的认知,每天进步一点点。成绩,也在起伏中缓慢上升。陪伴女儿经历了这场波折,又成功化解,我对为人父母,又有了新的领悟。一个孩子想要自信,必须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爱上自己!而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和认同,就是孩子了解自己的方式,我们父母一定要多元化地去了解孩子,看见孩子,肯定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多元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才会有更多得自信和底气去面对一切困难!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