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华原创丨被遗忘的小桶(散文)

真言贞语 2024-07-15 14:13:18

被遗忘的小桶

(散文)

文/石清华

几家亲戚相聚在一起,准备过个热闹年。我算半个东道主呗,没事也不能睡懒觉。八点半起来时,亲家田奶奶给李爷爷单做了早餐,吃喝完毕,准备出去散散步、活动活动筋骨。

我赶紧去看看小石头,和从前一样,依然呼呼大睡。田奶奶已经在准备大家的午餐,我按要求去购买所需物品。不仅很轻松,还可走走路,一举两得。午餐后斜躺着看书悄然入梦,田奶奶给甘老师做两个火锅。这位教书先生是我从前的邻居、一生仰慕的文友,也是田奶奶的亲戚。

三点多钟我去送火锅,二十来分钟已经到甘老师门前。因为有约在先,叩门即开。年近八十岁的宋老师系着围裙,正在客厅做豆腐丸子。高声大叫有点聋的老甘说石老师来了,甘老师和孙子都迅速从书房出来,微笑相迎。甘老师年近五十岁的儿子,可能睡觉了,或是不方便出来吧,他早年因妻子遭遇车祸去世而精神抑郁,病休在家快二十年了。儿子、孙子全靠两位老人看护、养育,随着年龄的增大,许多事情已经力不从心。一家三人皆十分热情,相处十一年的友好邻居呀。我的儿子甘老师的儿子常常抱着玩,甘老师的孙子我常常抱着玩,不少节假日,两家相聚,宋老师掌勺,操弄得皆大欢喜。我与甘老师举杯小酌,聊家事国事天下事,谈文学人学终生学,总恨时间太短,哪怕几个时辰,转瞬即逝。想不到二十九年后又成了近邻,也不知是几世修来的缘分。

回家时田奶奶在做十人的晚餐,问需要我做些什么,回应不需要,玩去吧。也不好强求,只好陪李爷爷下象棋。白云、么奶奶、两个舅舅与小石头玩乐说笑,很是快活。

六点半钟,儿媳妇、儿子先后回来,稍做准备,围桌吃喝说笑,不是一家,亲如一家,每人都把高兴写在脸上,只是辛苦了田奶奶。

晚餐后兵分两路:我陪李爷爷散步,其余的人都去步行街逛逛闹市、看看年货、观观夜景,给小石头买图书、玩具。

我们散步刚回来,逛街的也回来了。一进家门,小石头即要拆开新买的玩具。大家担心他玩新玩具过于兴奋,不能按时睡觉,妈妈给他做工作,今天已经很晚了,要按时睡觉,那才是好孩子。玩具给你放在茶几上,明天一起床就玩新玩具,好吗?答应爽快,按奖励红花的要求收拾好玩具即睡觉去了。

因儿子、儿媳妇他们明天还要上班,大家各自归寝,纵然睡不着,也只好一声不响地干自己喜欢的事儿去。

我打扫整理房间,扔垃圾回来开门时,看见门外一角有个蓝色的塑料小桶。才想起三天前大雪飘飞时,小石头把脸贴在阳台的玻璃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有时飘到腮边,在玻璃上绣上一朵两朵小花。有时在手边旋转,孙子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去,试图抓住曼舞的精灵。玻璃叮当一响,哎哟,我的孙子,手碰疼了吧。

“爷爷,好大的雪,我要去楼顶看雪。”

“外面很冷的,就在阳台上看也可以呀。”

“不,我要到楼顶去,还要装一桶雪回来看。”

孩子渴望认识新世界,也算合情合理。楼顶平台四周是三米多高的钢铁护栏,安全有保障。雨靴雨衣雨帽全副武装,提着小桶上楼顶。在雪上每走一步,都得费些力气。一停下来,膝盖以下被雪拥抱;欢乐舞蹈的雪花,尽情地亲吻着小石头。那与在阳台上看雪的差别是孙子现在不能感受到的。小石头左顾右盼地看望了一会儿,拿出小铲,每铲几下雪后,在桶里按一按,大约是想多装一些吧。直到把这干净、圣洁的雪装了满满一桶。因冷风劲吹、寒气逼人,在室外时间长了担心小石头受凉,说了一些道理才同意回家。到门外时又给小石头做工作,不要把雪拿到家里去,放在门外的一角,想看时开门即可看到。怕他拿到家里,会把雪弄得到处都是,且不好擦拭,孙子玩一会别的,也许就忘了。过了几天,小石头倒真的忘了,也许是多次看雪、铲雪、踩雪,已经对雪比较熟悉而不再新奇了吧。

我拿起小桶一看,满满的一桶雪,完全融化后的水大约只有桶子容积的十分之二。至于松软的雪融化成水之后,二者的体积有没有大致的比例,我既没试验过,也没看到过相关资料,对我来说,当然是个未知数,也许未知的世界更奇妙。

正要倒掉水去清洗一下桶子时,发现桶子里面有雪逐渐融化时留在桶沿的一道道黑圈,应该是每天融化、冰冻的痕迹。要不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定然不会相信这一道道黑圈居然是洁白的雪花遗留的痕迹。倒掉水后,桶底有一些黑色的颗粒。这些细小的颗粒正是水汽凝结成珠、成朵的基础,已经有科学研究者对此给予了证明。可为什么不是别的颜色而是黑的呢?大约没有什么人去深究吧。

我猜想:应是空气被人类污染,污染物的微粒横冲直撞,相互吸附,逐渐变大,便成了水汽的靠山。水汽可能试图将其洗净,但因其太黑,也就无能为力了。在洗桶子时,那些黑圈还不能轻易洗净。洗时手里有种油腻感,力用大一些才能洗去。如果不是圣洁的雪花痕迹呢,那会是什么样子?不堪设想。人们衣食住行处其间,处处染黑而浑然不知,那该有多少悲哀在等待啊!

这也许不是个好兆头:空气污染已经很严重,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长此以往,毁灭的不仅是一个个个体,而是这颗蓝色的星球。但愿环境研究者们敲响黄钟大吕,令其长鸣。

(2024年2月8日)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