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强盛——杨纂投降,前秦攻灭仇池,前凉吐谷浑称藩

史善的趣水 2025-03-15 23:00:31
前秦灭仇池

公元370年十二月,苻坚决定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香菜营乡邺镇村)返回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他将前燕皇帝慕容暐以及宫中的后妃、王公贵族和文武百官一同带往长安。此外,苻坚还下令将四万多户慕容鲜卑百姓迁徙至长安。

苻坚从邺城出发,向南行进,两天后抵达枋头(今河南浚县东南淇门渡)。枋头是苻坚的出生地,他在那里度过了十二年的童年时光。对这个地方,苻坚怀有深厚的感情,毕竟他已经离开枋头二十年了。于是,苻坚下令在枋头停留数日,并设下盛大宴席,宴请多年未见的乡亲父老。酒酣之际,苻坚心情愉悦,又颁布旨意,将枋头改名为永昌县,并永久免除该地的赋税。

十二月十四日,苻坚抵达长安。他随即颁布诏书,赦免了慕容暐等前燕君臣,并为他们加官晋爵:封前燕皇帝慕容暐为新兴侯,太傅慕容评为给事中,太尉皇甫真为奉车都尉,司空李洪为驸马都尉,李邽为尚书,封裕之子封衡为尚书郎,范阳王慕容德为张掖郡(今甘肃张掖市)太守,平睿为宣威将军,悉罗腾为三署郎。其他人员也各自被授予不同的官职和爵位。

当时,慕容暐与众多王子公主一同抵达长安。其中,清河公主和中山王慕容冲姐弟二人尤为引人注目。

清河公主年约十多岁,而慕容冲仅十二岁,但二人皆容貌出众。三十三岁的苻坚见到他们后甚是欢喜,遂将这对姐弟纳入后宫。

一同来到长安的还有慕容凤,他是宜都王慕容桓之子,当时年仅十一岁。尽管年纪尚幼,但他内心早已怀揣着复仇的志向。鲜卑部和丁零部中不少人暗中与慕容凤结交。

前秦尚书右仆射权翼察觉到慕容凤的行为异于常人,便告诫他说:“年轻人应凭借才能与名望留名于世,不应效仿你父亲那般不识时务。”

慕容凤听后面色严峻地回应道:“我父王忠于故国,虽志向未竟,但这正是为人臣子应有的节操。您刚才所说的话,难道是鼓励后辈的大义吗?”

权翼听后连忙肃容向他道歉。

随后,权翼入宫觐见苻坚,说道:“慕容凤意气风发且才华横溢,但他野心勃勃,终究难以被陛下所用。”

然而,苻坚对此并不以为然,他认为前秦对前燕旧属如此宽厚安抚,定能感化他们的复仇之心。

这个冬天注定不会平静。刚进入371年的正月,苻坚便接到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传来的紧急消息。原前燕扬州刺史袁瑾驻守寿春,不堪东晋大司马桓温军队的侵扰。得知前燕已被前秦灭亡后,袁瑾急忙派使者前往长安,向苻坚求救。

苻坚刚刚击败前燕,正致力于安定关东六州的局势,并未打算与东晋开战。然而,面对袁瑾的求援,苻坚又难以拒绝,毕竟寿春曾是燕国之地,如今应属前秦管辖。

看完袁瑾的紧急求救信后,苻坚立即下令,派遣武卫将军王鉴与前将军张蚝率领两万步骑兵前往寿春救援。

为了正式接纳袁瑾和朱辅及其控制的淮南郡(今安徽寿县),苻坚随即发布诏书,任命袁瑾为扬州刺史,朱辅为交州刺史。

驻扎在广陵(今江苏扬州)的大司马桓温得知前秦出兵援助寿春的消息后,迅速派遣淮南郡太守桓伊与南顿郡(今河南商水县)太守桓石虔领兵迎击前秦军队。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两国军队在淮河与淝水交汇处的石桥上相遇并展开激战。结果,前秦将领王鉴、张蚝大败,被迫撤退至豫州汝阴郡的慎城县(今安徽颍上县)。

正月十七日,桓温的部队攻下寿春,俘获了袁瑾、朱辅及其家族成员,并将他们押送至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东晋朝廷随后下达命令,处决了袁瑾与朱辅二人。

当王鉴、张蚝战败,寿春沦陷,袁瑾与朱辅遭斩首的消息传至长安时,前秦天王苻坚虽感痛心疾首,却并未再度派遣军队与桓温交锋。毕竟此时他仍需安抚刚从战火中收复的前燕故土,进一步巩固这个迅速扩张后的秦国内政。

为了加强控制,苻坚颁布诏令,将关东地区的豪门大族与杂胡十五万户强制迁徙至关中定居,以确保当地的稳定。其中,乌桓部落被安置于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县)和北地郡(今陕西铜川耀州区),而丁零族翟斌部则被迁往新安(今河南新安县)与渑池(今河南渑池县)。此外,苻坚还下旨,允许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返回故乡,恢复旧业。

进入二月,新春刚过,苻坚再次颁布诏书,对秦国十一个州的刺史职位进行重新任命与调整,旨在稳固内政。

具体安排如下:魏郡太守韦钟升任青州刺史,中垒将军梁成担任兖州刺史,射声校尉徐成出任并州刺史,武卫将军王鉴为豫州刺史,左将军彭越掌管徐州事务,太尉司马皇甫覆成为荆州刺史,屯骑校尉姜宇负责凉州防务,扶风郡内史王统调任益州刺史。同时,秦州刺史、西县侯苻雅被加封为使持节,统领秦、晋、凉、雍四州军事,并兼任秦州牧;吏部尚书杨安亦获使持节之职,督管益、梁二州军事,转任梁州刺史;而长乐公苻丕则被授予使持节、征东大将军之衔,调任雍州刺史。

苻坚深知关东地区郡守与县令人选的重要性,因此特别授权给王猛,允许其先行选拔合适的人才担任这些职务,随后再向朝廷汇报补发正式诏书。这一举措体现了苻坚对王猛的高度信任以及对地方治理的高度重视。

三月的长安,已是春意盎然、百花争艳。前燕这个曾经最强大的对手已被苻坚彻底消灭,这场胜利让这位天王信心倍增。然而,苻坚并不满足于仅仅消灭一个前燕,他的心中怀揣着更加宏伟的目标——统一天下。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开始着手规划下一步的战略。

此时,苻坚最重要的股肱之臣王猛正驻守邺城,负责管理关东各州,无法回到长安参与商议。于是,苻坚召集了太尉李威、弟弟尚书左仆射阳平公苻融、尚书右仆射权翼等重臣,在长安共同商讨如何攻取其他割据政权。

当时,中华大地仍处于分裂状态,除了南方的东晋之外,还有前凉、代国、仇池和吐谷浑等地方政权。经过深思熟虑,苻坚决定从地处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部的小国仇池入手。

尽管在边境地区,东晋与前秦之间刚刚发生了一次小规模冲突,但苻坚清楚,现在还不是与东晋全面开战的最佳时机,因此对这次摩擦选择了暂时搁置。这次冲突发生在桃山(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起因是前秦后将军俱难主动进攻东晋控制的该地,最终被东晋名将桓温派兵击退。

苻坚之所以选择仇池作为突破口,是因为这个小国最近内部出现了动荡。仇池是由氐族杨氏建立的一个小型割据政权,其领土面积甚至不足一个郡。

追溯历史,仇池的开国领袖是杨茂搜,他在296年(西晋时期)率领四千部众返回仇池,并自封为辅国将军、左贤王,正式宣告仇池政权的成立。此后,杨氏家族历经杨难敌、杨毅、杨初、杨国、杨俊、杨世到杨纂等几代首领,逐渐巩固并维持着这个小小的政权。然而,随着内乱的发生,仇池变得异常脆弱,成为苻坚眼中最容易攻克的目标。

仇池国的历代首领多向晋朝称藩,也有部分接受汉、赵、前秦等政权的加封。例如,杨世就曾向前秦归附。这个小国虽然领土有限,但自建立以来的七十多年间,始终未曾被任何强邻吞并,即使是鼎盛时期的后赵也未能将其征服。

仇池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灵活的政治策略,在乱世中顽强生存下来。然而,随着前秦逐渐统一中原,并出现苻坚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统治者,仇池的命运开始面临重大转折。

公元370年十二月,仇池公杨世去世,其子杨纂继位。当时正值前秦消灭前燕不久,国力正处于巅峰时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杨纂即位后竟宣布与前秦断绝关系,拒绝接受前秦的册封。与此同时,杨纂的叔父杨统(时任武都郡太守)闻讯后,率军前往仇池,意图争夺权力。这一内乱为前秦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苻坚得知消息后,立即召集众大臣商议对策,随后迅速下令四路大军联合进攻仇池。这四位将领分别是:秦州牧苻雅、梁州刺史杨安、益州刺史王统以及并州刺史徐成。此外,苻坚还从长安派遣了一支由羽林左监朱肜和扬武将军姚苌率领的精锐部队参与行动,以确保此次军事行动万无一失。

所有部队均由苻雅统一指挥,总兵力高达七万人,显示出苻坚对攻克仇池志在必得的决心。

面对前秦的强大攻势,仇池内外交困,局势岌岌可危。这场战争不仅考验着仇池国的生存能力,也成为前秦进一步巩固中原霸权的重要一步。

371年四月,前秦七万大军抵达仇池,进至仇池以北的鹫峡。仇池公杨纂闻讯前秦来袭,急忙率领五万兵马出城迎战。同时,杨纂向东晋梁州刺史杨亮请求支援,杨亮派遣督护郭宝与卜靖带领一千骑兵前往相助。杨纂汇合郭宝、卜靖的援军后,在鹫峡的险峻峡谷中与前秦军队展开激烈交锋。双方总计十二万大军在狭窄的峡谷中鏖战数个时辰。然而,杨纂一方最终大败,近两万人阵亡,郭宝等人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鲜血浸染了峡谷中的岩石,甚至让本就浅浅的溪流变成了红色。杨纂见状不敢再战,只能带着残余部队退回仇池城内。

苻雅与杨安等人乘胜追击,一路推进到仇池城下。此时,杨纂的叔父杨统率部投降了苻雅,而杨纂的部将杨也则派自己的儿子杨硕向前秦军投降。

得知这一消息后,杨纂自知无力再守仇池,决定自缚双手出城投降。

苻雅接受了他的投降,并亲自为他解开绑绳表示宽恕。随后,苻雅安排人将杨纂押解至长安,由苻坚裁决。苻坚下诏设立南秦州,任命杨统为平辽将军及南秦州刺史,同时命梁州刺史杨安兼任都督南秦州诸军事,率兵驻守仇池。

前凉吐谷浑向前秦称藩

371年四月,前秦天王苻坚在平定仇池(今甘肃西和县西)内乱后,选择以武力将其收复。然而,在处理与前凉和吐谷浑的关系时,苻坚却采取了恩威并施、怀柔为主的策略。

早在367年四月,当王猛率军前往枹罕(今甘肃临夏)救援李俨时,曾与前凉军队在枹罕城东展开激战。此役中,前凉前将军杨遹大败,前凉军队阵亡及被俘者多达一万七千余人,其中包括将领阴据及其所率的五千兵马。

到371年前秦消灭仇池时,距离那次战役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此时,苻坚决定释放阴据及其五千兵马,并派遣著作郎梁殊、阎负护送他们返回前凉。值得一提的是,梁殊和阎负二人曾在356年二月出使前凉,当时他们携带晋王苻柳的劝降信,试图说服前凉向秦国称藩。

如今,苻坚再次派遣梁殊和阎负出使前凉,并让他们带上一封新的劝降信。这封信由镇守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香菜营乡邺镇村)的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王猛撰写。这一举动显示出苻坚希望通过和平手段拉拢前凉,进一步巩固前秦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地位。

王猛的劝降信内容大致如下:

过去,贵先公向刘、石称藩,完全是基于对强弱形势的精准判断。如今来看,凉州的实力较以往有所削弱;而大秦的德行和实力,则远超当年的二赵。然而,将军您却突然选择与我们断绝关系,这恐怕并非宗庙社稷之福吧!以秦国如今的威势,声震四海,足以让弱水改道东流,使江河逆转西注。关东已经平定,接下来我们将挥师河西。到那时,恐怕凉州六郡的士民难以抵抗啊!

历史上,刘表曾以为汉南可以保全,而今将军您或许也认为西河能够独善其身。但吉凶祸福皆系于一身,前车之鉴并不遥远。希望您能深思熟虑,谋求多福,莫让祖上六代积累的基业毁于一旦!

王猛在信中明确指出,前凉的先辈曾向汉赵、后赵称藩,而今前秦的强大远胜二赵,其力量可改变自然规律般的强大。关东地区已被平定,下一步将兵锋指向河西,这不是凉州六郡的百姓和军队能够抵挡的。

张天锡看完这封信后,根本无需梁殊、阎负两位使者再费口舌,便已心生恐惧。他迅速派遣使者前往长安,向天王苻坚谢罪,并表示愿意称藩。苻坚听闻此事大喜过望,随即下诏任命张天锡为使持节、都督河右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并封其为西平公。

这封信展现了王猛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强大的心理攻势,成功地迫使张天锡屈服,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大规模战争,同时也巩固了前秦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地位。

前秦成功收服前凉后,正打算进一步商讨如何收降吐谷浑。然而,吐谷浑国王慕容辟奚早已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说起吐谷浑的由来,其祖先是慕容鲜卑单于慕容廆的庶长兄。

公元285年,因兄弟间矛盾激化,吐谷浑率领一千七百户部众向西迁徙。吐谷浑去世后,他的长子慕容土延继承了首领之位。后来慕容土延遇害,其子慕容叶延继位,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一带)建立政权,设立百官制度,同时以祖父的名字“吐谷浑”作为族名。

到了351年底,慕容叶延去世,慕容辟奚继任为王。慕容辟奚虽然勤学好问,但性格仁厚,缺乏威严,处事不够果断。

到了公元371年五月,慕容辟奚已经执政二十年。他听闻仇池公杨纂兵败,仇池被灭,不禁大为惊恐,担心前秦会派兵攻打吐谷浑。为了自保,慕容辟奚主动派遣使者前往长安,向苻坚表示臣服,并进贡五千匹战马和五百斤金银。苻坚接到消息后十分高兴,随即下诏册封慕容辟奚为安远将军,赐封漒川侯。

接连收服前凉与吐谷浑,苻坚心情大好,认为一时无战事,便决定离开长安东巡洛阳,体察民情。同年七月,苻坚抵达洛阳,却在此时收到了镇守邺城的车骑大将军王猛发来的奏疏。

话说自公元370年十一月王猛灭亡前燕之后,他便一直坐镇邺城,负责管理关东六州的事务(这里所说的六州,主要是沿袭西晋时期的行政区划,并非前燕实际设置的所有州)。苻坚对邺城寄予厚望,赋予王猛极大权力,让他精心治理这片土地。而王猛在用人方面向来不拘一格,注重实际才能。

例如,当年前燕曾派遣三位使者出使前秦,分别是梁琛、乐嵩和郝昝。其中梁琛表现尤为出色,不仅圆满完成了使命,还赢得了苻坚和王猛的高度认可。苻坚任命梁琛为中书著作郎,调往长安中书省任职。然而,王猛上疏请求将梁琛留在邺城,让他担任主簿兼记室督。一次,王猛与僚属们宴饮时,提起了这三位使者,说道:“这三个人各有不同。当年梁琛到长安,只说燕国的好处;乐嵩则大谈桓温兵马的强大;而郝昝却透露了一些燕国的弊端。”

当时参军冯诞也在场,听闻此言后问道:“如今他们三人皆已成为秦国臣子,不知将军认为应当优先任用谁?”

王猛毫不迟疑地回答道:“郝昝能洞察细微之处,理应优先任用。”冯诞闻言有些不解,反问道:“明公这不是重用丁固而诛杀季布吗?”

王猛听后哈哈大笑,心想冯诞见识浅薄,根本无法理解自己的用人之道。要知道,刘邦是在统一天下之后才诛杀丁固的,而如今前秦正面临东晋、前凉等诸多割据政权的威胁,正需要更多像郝昝这样的人才,能够深入洞察敌情并为己所用。

七月,王猛已在邺城驻留半年。在初步整顿好关东各州事务后,他决定履行对邓羌的承诺。王猛在奏疏中详细列举了潞川之战的战功情况,恳请天王苻坚任命邓羌为司隶校尉。提及邓羌的官职,在潞川之战前,他是洛州刺史、建节将军;而战后,苻坚升任他为征虏将军、真定郡侯。然而,由于洛州后来被撤销,邓羌便不再担任刺史一职,仅保留将军身份。实际上,邓羌最渴望的就是出任司隶校尉这一要职。

苻坚读完王猛的奏疏后,认为邓羌是一位难得的名将,当前敌国尚未消灭,还有诸多战事需要他出征,因此不适合让他担任司隶校尉。

于是,苻坚下诏回复王猛:“司隶校尉一职负责管理京畿地区,责任重大,用以优待名将并不合适。光武帝当年不以吏事束缚功臣,正是对他们尊贵地位的体现。邓羌具备廉颇、李牧般的才能,我正准备委以重任,北伐匈奴,南平扬越,这正是邓羌应承担的使命。司隶校尉一职不足以束缚他!现晋升邓羌为镇军将军,并赐特进之位。”

九月,苻坚从洛阳返回长安。河州刺史李俨在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去世,苻坚随即下旨任命李俨之子李辩为新的河州刺史。十月,苻坚再次前往邺城,与王猛商讨国家大事。次日,苻坚前往西山狩猎,王猛虽有顾虑但不便劝阻。然而,苻坚此次狩猎竟持续十余天,乐而忘返。

随侍苻坚身边的伶人王洛虽然身份卑微,却颇具见识。他认为此时苻坚不应沉迷享乐,而应励精图治,专注于治理国家。

王洛见苻坚在西山打猎多日未归,便拉住苻坚的马缰劝道:“陛下是万民之主,如今长时间沉迷狩猎,若遇不测,宫中太后与天下百姓将何去何从?”

苻坚听后也觉不安,当即停止狩猎返回邺城。王猛前来拜见,趁机进言:“狩猎并非当务之急,王洛所言切不可忘。”

苻坚对自己的行为深感愧疚,下旨赏赐王洛绸缎百匹,并任命他为官箴左右,从此不再打猎。

十一月,东晋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司马桓温入京,废黜皇帝司马奕,拥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即简文帝。司马昱下诏任命桓温为丞相,仍兼任大司马,留他在京辅政。然而桓温不愿久留京城,回到姑孰(今安徽当涂县)的军营。

桓温废立之事传到长安,苻坚对群臣说道:“桓温先败于灞上,后又败于枋头,短短十五年间,致使东晋兵力大减。年已六旬,却不思悔过、引退,向百姓谢罪,反而行废君自立之事,何以面对天下苍生?这岂不是在家发怒,却在外人面前逞强?桓温就是如此之人啊。”

王猛在关东地区为苻坚精心管理六州事务,而苻坚则坐镇长安,悉心治理关陇地区。有一年,关陇遭遇严重干旱,导致百姓无法正常耕种。苻坚担忧收成受到影响,于是颁布诏令,要求减少谷物和布帛的消耗。太官与后宫的开支因此削减了平常的两成,百官的俸禄也相应降低。

同时,苻坚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崇尚儒学,严禁学校教授不符合正统思想的内容,并亲自前往太学考察学生对经典的学习情况。根据考试成绩,苻坚提拔并任用了九十三名优秀学子。自永嘉之乱以来,各地学校大多荒废,至苻坚时期才逐步恢复繁荣。

苻坚还意识到魏晋以来士族阶层盛行清谈玄理、轻视实务的现象,对此深感忧虑。他下令禁止学习那些不切实际的书籍,要求士族子弟参与日常劳动。此外,他还命人在从长安通往各州的道路两旁种植槐树和柳树,并每隔二十里设立一个亭子,每四十里设置一个驿站,以便往来行人能够得到补给。商贾也可以在路边进行贸易活动或运输货物。经过这些努力,不久之后,关陇地区的民众生活安定富足,他们为此编唱道:“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

苻坚与王猛这对明君贤相十分重视国家治理,同时边疆的将领们也为前秦开疆拓土、征服各地豪强做出了贡献。公元371年底,苻坚得到情报,度坚山(今甘肃省靖远县西)地区有一支鲜卑部落,首领为乞伏司繁,一直未向朝廷臣服。

于是苻坚命令暂驻抚风郡(今陕西省兴平市)的益州刺史王统率军西征,讨伐乞伏司繁。乞伏司繁得知前秦军队前来进攻后,并未退缩,而是亲自率领三万骑兵驻守苑川(今甘肃省靖远县),准备迎击王统。

然而,王统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战略,他并未直接与乞伏司繁在苑川正面交锋,而是绕道突袭乞伏司繁的大后方——度坚山。当时度坚山一带仅有乞伏司繁的百姓五万户,毫无防备,很快便向王统投降。消息传到前线,乞伏司繁的士兵们听闻家人已被王统收服,顿时军心涣散,纷纷溃逃。

面对无兵可用的局面,乞伏司繁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向王统投降。捷报传回长安后,苻坚大喜过望,任命乞伏司繁为南单于,并要求他前往长安任职,以示信任和笼络。同时,苻坚又派遣乞伏司繁的叔父乞伏吐雷担任勇士堡(今甘肃省榆中县东)护军,继续统领部众。

就在苻坚因新添一个部族归附而欢欣鼓舞之时,却意外收到了来自邺城的王猛递交的一封请辞奏疏。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