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建者,经济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卓越领导者。
他15岁参加红军,22岁战斗中左臂负伤截肢,43岁历任石油工业部部长、61岁任国务院副总理,建国后,就连他的秘书官至正国级,而唯一的儿子娶了叶剑英元帅的小女儿。
这位令人敬佩的老一辈革命家究竟是谁?他又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
【投身革命】
1914年11月的一个秋日,一个男婴在江西吉安县坪里村一户贫苦农家呱呱坠地,因为出生在秋天,父母便给他起名叫余秋里。
尽管家境贫寒,父母仍然省吃俭用供余秋里去村里的私塾读书,希望他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但是1924年因家中实在太穷,年仅10岁的余秋里便辍学回家,帮父亲种田维持生计。
尽管生活艰苦,少年余秋里的心中却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终有一天能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1929年,吉安地区的农民运动如火如荼,许多贫苦农民奋起反抗地主恶霸和国民党的剥削压迫。
年仅15岁的余秋里毅然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参加了震惊全县的吉安农民暴动,随后加入了工农红军儒林赤卫大队,成为一名光荣的赤卫队员。
在赤卫队,余秋里第一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逐渐懂得了只有打倒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通过革命推翻旧社会,才能彻底翻身得解放。
1931年5月,余秋里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把个人命运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开启了投身革命的壮丽人生。
入伍之初,余秋里和战友们一起参加红军的各项训练,他吃苦耐劳,刻苦训练,很快掌握了射击、格斗等军事技能,成长为一名骁勇善战的红军战士。
在一次惊心动魄的战斗中,余秋里勇敢冲锋,歼灭了一个敌人火力点,立下了战功,但是,就在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一颗敌人的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臂。
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军装,剧痛让他差点晕厥,但是为了掩护战友,他咬紧牙关,凭着惊人的毅力,继续战斗直到敌人被彻底击溃。
这次负伤,成为日后余秋里不得不截肢的导火索,那么,年轻的余秋里又是如何从一名普通的赤卫队员,成长为一代名将的呢?
【一臂换一生】
1936年3月,红军战略转移的关键时刻,余秋里所在的红二军团奉命阻击尾随追击的国民党部队,掩护红军主力北上。
这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战斗,面对敌人的重兵合围和疯狂进攻,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寸土必争。
战斗进入最激烈的时刻,余秋里所在部队受到敌人重兵合围,敌人调集大量机枪、迫击炮对阵地进行疯狂轰击,企图以绝对优势碾碎这支红军力量。
就在这时,余秋里发现团长成钧暴露在敌人的射击之下,性命堪忧,他一个箭步冲上去,用左臂将成钧推开,自己却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左臂。
剧痛袭来,鲜血瞬间染红了余秋里的军装,但他顾不得疼痛,依然坚守阵地,指挥战士们英勇还击。
凭借顽强的斗志和灵活的战术,余秋里带领部队成功突围,掩护红军主力安全转移,但是左臂伤口严重,已经发生感染。
卫生员帮他紧急包扎,劝他尽快下火线治疗,但余秋里婉言谢绝,此后数月,余秋里带伤指挥作战,仍然英勇善战,屡建战功。
但左臂伤口始终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伤口溃烂,最终不得不实施截肢手术,失去一条胳膊后,余秋里并没有被革命洪流抛在身后,他更加珍惜能为革命流血牺牲的机会。
1943年,在党中央“大兴练兵之风”的号召下,时任团长的余秋里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练兵运动。
他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身先士卒,率先垂范,鼓舞全团将士投入到大练兵的热潮中。
在余秋里的带领下,全团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练兵热潮,战士们发扬“一班当一连,一连当一营”的精神,你追我赶,比学习、比技能、比战斗力。
仅仅一年时间,全团将士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就得到了极大提高,射击、刺杀、投弹等技战术素质明显增强。
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顽强的战斗意志,余秋里所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万岁军”、“老虎连”。
但是部队中新兵越来越多,许多俘虏兵也加入进来,余秋里又是如何将一支乌合之众改造成钢铁之师的呢?
【改造俘虏兵】
抗日战争胜利后,余秋里在贺龙的领导下,担任晋冀鲁豫军区高级将领,他所部先后有大量国民党起义官兵、投诚人员及新兵加入,部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少被称为“解放战士”的新战士对党的政策还不了解,对革命认识不深,存在一些思想顾虑。
面对这一状况,余秋里深感责任重大,他认为,对新战士的教育改造是当务之急,必须让他们从思想上真正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子弟兵。
为此,他创造性地采取“诉苦三查”的方式,开展群众性的思想教育。
“诉苦”,就是发动新老战士诉说旧社会的苦、旧军队的苦,通过对比新旧两个社会、两支军队的天壤之别,使新战士从切身感受中认清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查”,则是在“诉苦”的基础上,引导战士查阶级、查思想、查斗志,通过深入的自我剖析,提高阶级觉悟,坚定革命意志。
为了推动这项工作深入开展,余秋里深入连队,面对面与战士谈心,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困惑,在余秋里的推动下,“诉苦三查”教育在全军迅速展开,收到了良好效果。
通过这场教育,广大新战士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政治觉悟大大提高,不少国民党起义官兵放下思想包袱,愿意接受改造,积极投身革命。
一支思想纯洁、作风过硬的革命军队,是打败一切敌人的力量源泉,而创造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则是锻造这一力量的法宝。
那么,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位久经沙场的独臂将军,又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才智,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呢?
【建设新中国】
1955年,新中国成立仅6年,百废待兴,作为一名功勋卓著的开国将军,余秋里本可以在部队里继续发光发热。
但是党和国家更需要他来承担一项新的重任:领导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尽管从未涉足石油领域,余秋里还是毅然决然地接过了这份沉甸甸的使命,担任了第一任石油工业部部长。
上任之初,余秋里深感责任重大,当时,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石油勘探开发主要依靠苏联专家,自主能力十分薄弱。
面对“一穷二白”的基础和“贫油国”的帽子,余秋为了尽快熟悉石油行业,这位50多岁的“石油部长”始终坚持“一竿子插到底”。
他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一线,同石油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到半年,他先后考察了四川、甘肃、山西、河南等地的油田,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详细了解石油工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在他的倡导下,石油部制定了“以勘探开发为中心,全面安排石油工业”的发展方针,开启了石油工业的“大会战”。
余秋里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攻关,解决各种难题。
那个年代,条件十分艰苦,工人常常在烈日下、寒风中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余秋里总是叮嘱工人注意休息,照顾身体,却从不顾及自己。
963年,大庆油田建成投产,当年就创造了“日产原油一万吨”的奇迹;会战10年,新中国的石油产量比解放初期增长了近100倍,一跃成为世界石油生产和出口大国。
1975年,61岁的余秋里再次接受党的召唤,出任国务院副总理。
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位担任过这一要职的开国中将,在这个位置上,他始终兢兢业业,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呕心沥血。
值得一提的是,余秋里十分注重家风建设,他的独子余方方在军队工作,后来成为解放军少将,而儿媳妇则是叶剑英元帅的小女儿叶文珊。
尽管身居高位,余秋里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从不允许他们搞特殊化。
令人敬佩的是,余秋里的秘书曾庆红同志后来官至正国级,在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秘书,曾庆红始终发扬革命传统,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在曾担任的中央办公厅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等重要岗位上兢兢业业,赢得了广泛赞誉。
【结语】
纵观余秋里的一生,从赤卫队员到独臂将军,从石油工业的创建者到国务院副总理,他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完美结合,这位老一辈革命家的传奇经历,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他的传奇人生展现了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奉献的情怀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参考信源】
光明网 2022-09-26 《“独臂将军”余秋里的“军”事》的报道
人民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新式整军运动”中的余秋里》的报道
河北共产党员2021-07-06 《贺炳炎、余秋里:独臂将军的传奇经历》的报道
光明网 1999-02-10 《余秋里同志生平》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