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应该只是你的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你应该”这三个字如同隐形的枷锁,不经意间束缚了彼此的自由与真实。
我们期望伴侣符合心中的理想模型,却忘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思想、情感和需求。
叔本华说:真正独立思考的人,才是精神上的君主。
比没有想法更可怕的,是满脑子标准答案
你的“应该”只是你的幻想,以及未疗愈的自己对当下的投射。
在亲密关系的探索中,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那就是将我们对伴侣的期望、幻想甚至是理想化的标准,误认为是对方“应该”做到的事情。
然而,这些“应该”往往只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幻想,而非对方真实的样子或能力范围。

幻想的根源:内心的期待与投射
我们的“应该”往往源于内心的期待和投射。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可能受到了家庭、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对伴侣的某种期待。
这些期待可能包括对方的性格、行为、价值观等方面。
然而,这些期待往往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投射,而非对方真实的需求或特质。
幻想的破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当我们带着这些“应该”去要求伴侣时,往往会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伴侣可能无法满足我们的所有期待,甚至在某些方面与我们截然不同。
这种落差会导致我们感到失望、沮丧甚至愤怒,进而对亲密关系产生质疑和怀疑。

满脑子标准答案的人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
追求完美主义 :
他们可能过于追求完美,希望能够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感到压力和焦虑。
缺乏自信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掌握标准答案才能解决问题,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缺乏勇气和决心。
抗拒变化 :他们可能习惯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和思维方式,对于新的知识和经验持有抵触情绪,这可能导致他们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每当你说事情“必须这样”,老天便给你一个例外。

在和一些人交流的过程中,你会发现:
最难沟通的,往往不是书读得不多、没有什么思想的人,反而是那些读书不少、满脑子都是标准答案的人。
书读得不少,平时懒于思考,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不少。
当一个人的力量不足时,他会要求其他的人事物按着一定的规定存在,若有什么变动他便大发雷霆:
我都已经这么辛苦,你们偏偏就是要跟我过不去!
而当一个人有足够的力量时,他是无惧于事物的不稳定或者变迁的。
自信、自爱和自尊,统称为“自我价值”,是每一个人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的本钱:
没有它们,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只是梦想。
这三项也是心理素质的基本核心,有了足够的自信、自爱和自尊,一个人才能发展出其他的心理素质来。
亲密关系被卡壳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我们感受爱的方式很狭隘。
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方法来爱,人表达爱的方式和层面是多种多样的。

当你一遍遍抱怨、指责对方看不见你、听不到你、不够爱你的时候,你是否可以先停下来问问自己:
你是否看见了对方?
你是否听到了对方?
你是否理解对方的每一个动作背后的用意与需求?
高质量的陪伴 首先要看见对方。
高质量的陪伴,前提是完全不想改变对方。
“托付心态”,这个名词对你来说陌生吗?
典型的托付心态常常出现在婚姻或恋爱关系中,而且以女性居多。
比如: “既然他是我男朋友,就要为我的安全和未来负责”
“我下半生的幸福与否,就靠未来的伴侣了”
“我想找个家境条件比我好的,改变下一代的出身”
“我想找个包容我的另一半,接纳我所有的不好” .......
“托付心态”是把自己生活中成功、快乐的责任和控制权托付给别人。
你真的这么坚持要活在痛苦里面吗?

去理解自己及对方的行为,背后可能有无数种情绪、感受、动机。
毕竟,有人会用评判和情绪表达爱,有人用离开保护关系。
是的,这世界就是这么令人目瞪口呆。
评判,对关系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使得两个人无法真实地相遇,因为大家都在防御;
容易对对方失望,从而在关系中感到越来越孤独。
负性诠释的时候,我们在干嘛?
有时候你知道,你想的可能不对。
更多时候我们坚信不疑:对方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就是在投射。
不论你多熟悉这个理论,你就是当局者迷,识别不出来自己在投射。
惯用投射的孩子,都是苦孩子。

根据规律,童年时候需要察言观色的孩子,更容易将投射保留下来。
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想法,去猜测他人的想法——
我们想知道别人的想法,只能靠投射,毕竟你不能剖心掏肺。
我们为什么那么希望知道别人的想法?
悲伤的是——曾经,别人的想法决定着我的生死。
我是否被爱,是否安全,都需要揣测别人。
于是我擅长于事先在内心猜测你的想法,投射给你,认为你就是这么想的。
以此获得一些掌控感和安全感。
你的不开心不是任何一个人造成的,是你自己坚持这样看问题同时固执地不改变,记住,我执是人生一切烦恼的来源。
只有经由感官经验所塑造出来的世界,而没有绝对真实的世界(地图不等于实际的疆域)。

在亲密关系中,男人不喜欢沟通,这是因为男人害怕受到控制,丧失他的自主权;
而女人常常“过度沟通”,因为女人害怕失去关系的连接感。
这两种沟通的模式都会导致亲密感的消失。
每当我们下意识地想和对方连接的时候,立刻察觉到当下的那一刻自己内在有多么深的不安全感,多么深的对由于不连接而产生的孤独的恐惧。
女性正是害怕面对这种孤独和被孤立、被遗忘的状态而“过度沟通”,所以我们要带着觉知去突破这样的状态。
男性也要带着觉知,清醒地看到,当我们排斥女人咄咄逼人的表达方式时,其实对方只是太渴望两个人能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可以试着把男性的尊严、男性对自主性的需求先暂时放一放,换位思考,体会女性内在的痛苦、内在的脆弱和哀伤。
在亲密关系里,我们必须要练习放下自己顽固的运作模式,以对方的起心动念的动机来看事物。
大部分的人在聆听别人讲话的时候其实是不懂得倾听话中之话,以及话语背后最深层的动机的。
我们几乎听到的都只是表面的这些说辞,我们看不到背后的真相。
于是,我们也就无法产生洞见,无法因洞见而产生理解,因理解而产生同理心,而丧失同理心之后,一定会在“权力争夺”的过程中延续非常长的时间。

关系中的权利争夺几乎每一份亲密关系都有一个权力争夺的阶段,这个阶段通常是五至七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七年之痒”。
也有很多伴侣,一辈子都生活在权力争夺中,永远都在强调我的重要性,我的正确度,然后否定对方、打压对方、排斥对方。
在过去的生活当中,我们有很多的爱被压抑在要求、期待、批评与指责之下。
如果我们能够做一次内心的功课,问问自己是否能将这些要求、期待、批判暂时放到一边,如此才能让内在的情感真正流动出来。
亲密关系的维系需要放下竞争、互相支持,被压抑的感受也需要得到理解与释放。

你的应该,只是你的应该 —— 亲密关系中的自我与界限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一方期望另一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另一方则感到被束缚、被期待,甚至产生反感和逃避。
这种以“你应该”为中心的互动模式,往往会成为关系中的隐形杀手,侵蚀着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
亲密关系中的“你应该”陷阱
在亲密关系中,“你应该”常常表现为对伴侣的过高期待和不合理要求。
比如,“你应该多陪陪我”,“你应该理解我的心情”,“你应该按照我的方式去做事”。
这些“应该”背后,往往隐藏着对伴侣的不信任、不安全感和控制欲。
当我们把“你应该”强加给伴侣时,实际上是在试图改变对方,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种改变往往伴随着痛苦和挣扎,甚至会导致关系的破裂。

你的应该,只是你的应该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认识到一个事实: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和价值观都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没有谁能够完全满足另一个人的所有期待。
你的“应该”,只是你的期待和愿望,它并不代表伴侣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当我们试图将“你应该”强加给伴侣时,实际上是在剥夺对方的选择权和自由。
这样的关系,注定是不平等和不健康的。
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尊重与理解
要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需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对方。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放下“你应该”的执念,转而关注伴侣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当我们遇到分歧和冲突时,可以尝试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倾听对方的声音,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
同时,我们也需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望,要以一种非攻击性的方式来进行。

设定界限:保护自我与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设定界限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界限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关系的尊重。
当我们明确自己的界限时,就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和需求,避免被伴侣的“你应该”所控制。
同时,界限也能够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使关系更加健康、稳定。
结拥抱真实的自我与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学会放下“你应该”的执念,拥抱真实的自我与关系。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尊重彼此的差异和需求,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
同时,我们也需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期望和愿望,但要以一种积极、建设性的方式来进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健康、平等的亲密关系,共同享受爱情的美好与甜蜜。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自我、看见伴侣,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美好世界。
因为,真正的爱情,不是改变对方来满足自己的期待,而是携手成长、共同前行。

作者简介:柏林
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陋室倾听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缘。
红尘来去散无痕,烹煮文字疗人心。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命运如刀,让我和你一起领教。
如需情感修复、心理咨询、塔罗牌占卜、商务合作,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