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都渴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有的人能成功,而有的人始终求而不得?
在能力与才华之外,有一种不成熟的身心状态在潜意识中束缚着我们,使我们在人际关系里不断嘶吼:“一切都是你的错!”
人若失去弹性和多元性,不论什么情境、什么年龄、什么环境、什么关系,都用一套既定的习性模式去和外界、别人互动,甚至预设好别人的角色和位置,无论一开始是如何展开的,关系的走向和形成的模式,都会如出一辙。
在这里提到的受害者心态,不是家庭暴力、职场性骚扰、或是巨大灾难的真正受害者的心理状态,而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防御机制,这种将一切不快乐不幸福归咎于外人的方式,使自己短暂的获得了同情、安慰甚至照顾。
实际上,这种心态却是内在自我的匮乏与人生掌控能力的丧失。
“因为不是我的责任,我是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因此我无法做出任何让自己更好的改变。”

受害者心态是对“推脱自我责任”的上瘾
•看不惯别人的成功。
•总觉得世界不公平,亏待了自己。
•碰到挫折时,认为责任在环境、在别人。
这些现象,你是不是或多或少在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看到过?
没错,之所以我们身边充满了怨天尤人的“受害者”,是因为受害者心态的破坏力极强,它不仅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克服,还会互相影响;
更糟糕的是,受害者心态还会“遗传”——如果父母就有上述倾向,那么孩子大概率也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有受害者心态。
具有“受害者情结”的人,会“锁定”他们想要的对象。
这源头来自他们早年都有破碎、创伤的依恋关系。
所谓破碎、创伤的依恋关系,有可能是失去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人(通常是至亲或主要照顾者),让他们感到被遗弃、抛弃或者背叛。
更多情况是,他们并未真正的失去主要照顾者这个依恋的对象,而是这个内心依恋的重要他人,太让“受害者情结”的人失望、挫折及痛苦。

在我们的身边,很多人都有“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是最毁灭幸福、破坏关系的心态。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追求美满的关系、愉快的生活。 我们有时发现,幸福、美满其实并不容易。
我们经常会无意识的毁掉自己的幸福,毁掉自己的亲密关系。
我们会对着亲密的人大喊:这都是你的错!
会一股脑的将问题和责任都推到对方身上,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十足的“受害者”。

受害者心态常常涉及以下特征和信念:
1.无力感:持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的生活和改变不利的情况。他们相信自己无法对自己的处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2.消极思维:持有受害者心态的人经常倾向于消极的思考方式。
他们可能过度强调自己的困难和挫折,而忽视积极的方面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3.自责与无奈:持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往往将失败和不利情况归咎于自己,而忽视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感到无助和无力。
4.依赖性:持有受害者心态的人倾向于依赖他人,期望他人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不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无法独立应对困难,需要依赖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受害者心态 不断寻求对自己受害者身份的认同,永远需要让自己的痛苦得到承认。
一般来说,这是对创伤的正常心理反应。
经历创伤往往需要打破我们对“世界是一个公正和道德的地方的假设。
承认自己的受害者身份是对创伤的正常反应,这有助于一个人重新建立对世界是一个公平和公正的生活场所的信心。
此外,受害者希望施暴者为他们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并表达负罪感也是很正常的。
对患者和治疗师的证词所进行的研究发现,确认病人具有创伤,这一点对进行创伤和受害的恢复治疗很重要。

站在受害者的位置有两个好处 ——
一是免责 即这件事的失败,不是我的错。
免于对自我的责难。
二是可以去谴责对方 即这件事的失败,都是因为伴侣太有问题。
那么我就可以把对婚姻失败的这部分愤怒,不甘,难过都发泄到对方的身上。
毕竟承认自己也有问题,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自我的力量的。
而改变自己,也是异常困难的。
所以,将过错都放在对方,强烈要求对方做出改变,比反省自我,改变自己要简单得多。
这就是“受害者思维”广泛地被大家应用于婚姻和两性关系的原因。

心态的起源 受害心态从何而来?
在个人层面,肯定有许多不同的因素起到了作用,包括一个人过去真正的受害经历。
然而,研究人员发现,焦虑的依恋人格是人际受害倾向的一个特别强烈的前因。
焦虑依附型的人往往依赖于他人的认可和持续的肯定。
出于对自身社会价值的怀疑,他们会不断寻求安慰。
这导致焦虑依赖的人以一种高度矛盾的方式看待他人。
一方面,焦虑型依恋的人预感到会遭到他人的拒绝。
另一方面,他们需要依赖他人来验证自己的自尊和价值。
至于焦虑依恋与人际受害倾向之间的直接联系,研究者指出,“从动机的角度来看,人际受害倾向似乎为焦虑依恋的个体提供了一个构建其与他人非稳定关系的有效框架,这包括争取他人的关注、同情和评价,同时在人际关系中体验到困难的负面情绪并加以表达。”
受害者心态无处不在,即便下定决心想纠正,也会受到外界的持续影响。

家人、另一半、朋友等,他们身上的受害者心态也在时时影响我们。
什么时候推卸了自己的责任,还得了好处?
如果想去除这种心理习惯,就得找出这种心态的源头——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样的心态让自己得利了?
所谓得利,既可以指实际的好处,也可以指情感上的某种满足或放松。
举个例子,如果小时候有一次考试考得不好,本来爸妈会狠狠批评我们,我们却说:“不是我的问题,同学们这次都考得不好,老师的卷子出得实在是太难了! ”
这么说完之后,发现爸妈接受了这个解释,不骂了,相反还说“你学习辛苦了,给你做好吃的补补”。
这个例子,解释了受害者心态的源头:
当我们把责任甩锅给外界却得了好处时,这粒“习得性无助”的种子就被种下了,久而久之,受害者心理就逐渐形成了。

面向未来,正视自己的责任与自由。
受害者心态是潜意识里对自己的放弃 受害意味着无需负责。
受害者无须为自己的现状负责,也无须为自己承担责任。
一个带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会相信他的人生已经不能被自己的努力改变,他会责怪任何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只有他自己完全免于责难。
一个人一旦相信自己是受害者,可能一辈子都陷入这种情绪的泥淖中:
不负责、不行动,也因此错失任何让自己更好的改变。
这种看起来能够使人获得更多情感关注的心态,实际上隐含着对人生的全盘放弃。
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从差不多还没有习得语言的时候开始,每个孩子都知道如何通过自己受到的伤害来获取养育者的关注和补偿。
长大以后,我们甚至会替自己创造这种被伤害到想哭的感觉来寻求他人对我们额外的情感付出。
获得他人的注意力和关心
不必为人生的失败承担风险
不必背负心灵成长的重责 获得始终“我是对的”的感受 这看起来仿佛真的是一件好事。
真相呢?
关系里的过度依赖使人想要逃离。
受害者心态使人把自己的快乐依附在他人身上。
最常见的就是亲密关系里的过度依赖。
如果你爱我,就有陪伴我、对我好、保护我不受任何伤害的责任。
许多善良的人会尽力帮助一个他们爱着的受害者。
这种帮助与关心,往往不会持续很久,受害者心态导致你所需要的关怀是一个无底洞,会消磨掉心底的爱,人们最终会感到厌倦,慢慢地离开。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受害者心态。
我们经常会无意识地抱怨,自己职场怀才不遇,情场遇人不淑等。
总之,一切都是外界的错,都是别人的责任,自己是受害者。
一遇事就对外归因,就等于,让别人去掌舵自己的人生。
越是向外抓取,越是什么都得不到。
当我们彻底放下“我的人生要由他人负责”的想法,把能量用于发展自我,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时,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生命的本质是需要适应的,没有必须的体谅,甚至没有必须的道歉。
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负起责任,就算错在他人也要对自己负责。
负责真正的意思是,并不是要我们逆来顺受,而是,修整好你自己,向前进,继续生活。
除了我们自己,没人该对我们心里被伤害的感觉负责。

帮助自己的方法:
1. 找到自己的最受害,最无力的情景,您最容易抱怨什么人?在什么时候?
2. 很多受害者喜欢一次次的重复受害经历,留意到这个倾向,并停止它。
3. 好奇一下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件事情完全不受您控制的?
4. 在生活中间尝试留意一下:有没有和您一样境况的人,却有不同的反馈模式?
5. 积极寻找下一步您可以做的事情,而不是关注那些您不能做的事情。
6. 找到一个安全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锻炼、做点喜欢的事都是好的方式。
用这些方法尝试着自爱,而不是自怜。
因为,在你等着某个人来照顾你的时候,人生已经往前滚动了。
不要让自己永远受制于等着别人改变来关照自己的“受害者心态”。

作者简介:柏林
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陋室倾听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缘。
红尘来去散无痕,烹煮文字疗人心。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命运如刀,让我和你一起领教。
如需考前心理赋能、心理咨询、塔罗牌占卜、商务合作,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