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期2021年的《中国好声音》,我不懂音乐,但有些人唱歌确实好听,我很喜欢。当然作为普通听众,我的喜欢与取舍,很可能与台上的导师有很大的不同,这不奇怪,除了专业素养上的差异,还有个体的区别,个人的偏好会不一样。
我喜欢看导师抢人的环节,遇到大家都特别认可与喜欢的选手,谁都想收到自己麾下,便会使出浑身解数来争抢,可谓不遗余力。
竞争是很残酷的事,无论是对极想留在这个舞台继续展示自己音乐才华、想要得到更多人喜爱与认可的歌者而言,还是对希望能发掘到有个性与张力的新人、进而帮助他们进步与成长、惜才爱才的导师级歌手来说,选择其实都很难做。
只是我发现那基本上用处不大,每个人心里似乎都会有一个笃定的答案,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就像当导师背着身听新人演唱,喜不喜欢、要不要转身其实自己很明确。
今年好声音在形式上有一点改动,每个导师身边多了一个曾在往年节目中出道的歌手做助教,如若是助教转身,只能算待定,最后会有30秒的说服导师环节,但我发现基本上改变主意的不多。
但节目本身的改制很有意义,它让人看到多了一种可能性。旁人的建议有时候会帮助到我们,可以让自己多一次审视与思考的机会。有时候只是一转念,便又是另一种抉择,谁又能百分百地确信自己的第一判断。
结果基本上很残酷,就像导师说的,这节目一点都不好玩。当然他们不是以玩的心态来的,这是很严肃与认真的事,哪怕只是一档娱乐性节目。只是真的不忍心,舍弃谁都免不了伤害,毕竟都很好很优秀,只是在伯仲之间,抑或纯粹只是个人自私的偏好。
尤其是今年节目还有另一种改动,当导师的学生满员,还有继续的转身选择权,而不是像以前,哪怕再遇到喜欢的选手,因为已没有空位可给,只能遗憾地错过。
这其实对后来的学员是公平的,不至于因为出场晚就先天丧失了竞争的可能,哪怕是每个导师都满员也不怕,还可以给导师一个重新权衡与比对的机会。
而这多出的一位,在学员人数不增加的前提下,只能由新人任选一位已定的学员来PK,谁赢谁留下。当然还是导师说了算,这时候的抉择更难,因为明明自己都喜欢,却不得不要放弃一位,那种割舍的疼如何还能称之为玩那么轻松。
败了的学生,再交给台上其他的导师来决定,10秒钟时间考虑,若觉得喜欢,还可以再抢,再来挑战自己战队已有的学员,胜者留下,败者再交给其他导师来决定去留,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没有导师再按键。这几乎形成了车轱辘战,特别刺激有竞争性,但最后留下的,一定是导师更喜欢的,甚至可以说是更优秀的。
说实话,我很欣赏这些改制,它们让竞争变得更为激烈,提高了节目的精彩度,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增加了变数,且更符合人性的真实,而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PK出最好的声音,让最好的声音留在舞台。
其实生活里怎么可能少得了竞争呢,它随处存在,随时发生,甚至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互动关系,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体系。唯有它能让我们发现与欣赏到更好的那一个,以及激发和鼓励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