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解读“格物”,把朱熹和王阳明一对比,区别就出来了

知一大人 2022-06-30 18:01:5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大学》是“四书”中很重要的一部经典。

有人说:

《中庸》是讲道统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大学》是讲具体修行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间的《论语》和《孟子》,就是孔子和孟子来示范“仁”和“义”。

所以“四书”的体系非常完善:

有心法(《中庸》)、有实践(《大学》),还有“现实案例”(《论语》、《孟子》)。

在《大学》中,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或许,引入禅宗的说法,这句话就更容易理解一些:

明明德,就是“自觉”,是罗汉;

亲民,是“觉有情”,这叫菩萨;

而止于至善,是觉行圆满,这叫佛。

佛经上说,世尊讲法,有天女散花,花瓣飘落下来,诸佛菩萨“片叶不沾身”,但罗汉身上却落满花瓣。

罗汉的修行,是自证自了,通过自己修行,“证涅槃乐”;

大乘菩萨的修行,要“亲民”,即普渡众生——把众生的烦恼都当成自己修菩提的因。

而最终的修行结果,都是为了圆满无漏。

这是第一点,“明明德、亲民、至善”的三个境界。

但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为一个“在”,说明这三次层次是同时发生的。

这或许就是“知与行”的区别——

在学习时,你可以把各种层次分清楚,但在实修时,这却是同时发生的。

《大学》开篇这句话,被称为“三纲”,在接下来,还有修行次第的“八目”。

其中第一个,就是“格物”。

一、朱熹:世界这么大,你要去看看

关于“格物”,朱熹的注解是: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世界这么大,你要去看看,要把它完全给整明白了,这是做学问和修身的第一步。如果整不明白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道理,那你就可劲造吧。

作为大儒,朱熹的注解是有道理的。

关键是,到了后世,大家把朱熹的《四书集注》当成了考试的专业课本。

朱熹的说法就成了标准答案。

任何事情,一旦有了标准答案,那就会变得固化。

到了后世,大家都把朱熹说的当作“金科玉律”,要严加学习。

包括到了明朝时的王阳明。

最开始的时候,王阳明还没有成为“明朝一哥”,他对朱熹说的“格物”也非常推崇。

于是,王阳明就搞出了非常有名的“阳明格竹”的故事——

这个世界的道理都隐藏在万事万物之中,那就好好“格”呗。

王阳明拉起自己的小伙伴,两人对着窗前的竹子“格”上了。

两天后,小伙伴“格”得头晕眼花,实在“格”不下去了。

但王阳明不信邪,他就盯着竹子继续“格”。

终于,在“格”到第七天的时候,王阳明也病倒了。

大病一场。

病愈之后的王阳明就开始琢磨,或许“格物”,并不是朱熹说的那样?

这就是“心学”的发端。

后来,在遭遇过命运的各种打击,最终在贵州龙场悟道的王阳明,提出了光耀千古的“心学”。

对于“格物”,王阳明有了自己的说法。

二、王阳明:看什么看,好好磨你的镜子

同样是解读《大学》中的“格物”,王阳明和朱熹,有何不同呢?

很多年后,王阳明的爱徒徐爱(字曰仁)做出一个很好的说明。

这位徐爱,是王阳明的爱徒,有一次,他跟王阳明说起自己的一个梦:

梦中,徐爱在山里遇见一个和尚,和尚慈眉善目,对徐爱预言:“与颜回同德,亦与颜回同寿。”

后来,徐爱年仅31岁就夭折了。

王阳明听说徐爱死讯之后,非常悲痛,他仰天大呼:“天丧我!天丧我!”

这个情节,简直是当年颜回短命去世后孔子的反应。

就是这样一位徐爱,他对王阳明和朱熹的“格物”做了分别: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徐爱说得很实诚:人心就像镜子一样,有的人是明镜,有的人是镜面蒙尘。

朱熹讲的“格物”,就是让人拿着这面镜子去把万物照清楚。

但是,如果人心上还附着很多东西,就像镜面上覆了灰尘,那怎么照的清楚?

所以,阳明先生说的,就是不在“照”上下功夫,,而是努力把镜子磨亮。

镜子明亮了,自然能照出万事万物。

要去除内心的附着物,使自心光明显露出来,然后再去映照万物。

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

三、读懂这一句,就明白了“阳明心学”

“心学”到底是个啥?

王阳明在解释“格物”时其实已经说清楚了。

明对自己的内心,去除种种毛病,战胜人性的缺陷,向内求,而不是向外面世界去探求。

其实关于“心学”,王阳明留下了有名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说实话,“四句教”中的前三句话太过高深。

好在,只要读懂最后一句,也就能明白阳明先生的“心学”。

而第四句,恰恰就是王阳明说的“格物”。

为善去恶,就是把镜子擦亮,这样才能照彻万物。

这是《大学》所教的修行功夫的第一步,也是“阳明心学”修行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空谈“致良知”,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3 阅读:832
评论列表
  • 2022-07-01 17:10

    劲造是什么意思

    大炮左撇子 回复:
    使劲造,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用管后果,破坏成啥样都行,没人会指责你,没人会说你。别人默许的行为。
    知一大人 回复:
    可劲造,北方方言,放开了干吧
  • 2022-08-27 22:57

    无善无恶心之体(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我沒有看到花时,我心中没有印象,象白板,混沌),有善有恶意之动(我看到花了,花在我脑子中动起来,越来越鲜明)。 知善知恶是良知(我看到花了,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实事求是),为善去恶是格物。(花儿是遵守宇宙规律花开花落的。我好比花儿,必须遵守客观规律办事,潜龙匆用,亢龙有悔)

  • 2022-08-27 23:03

    王阳明打战能胜,秘诀就是: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实事求是;王阳明能克服逆境,秘诀就是:前面哲学,在它基础上做到不执着,凡所有相皆不可住,然后在这哲学基础上更高级的玩法:吾心即宇宙,明白客观万物不可住,心永恒

  • 2022-10-04 22:02

    格物简单的理解就是格去心外之物,使先天本性流露。

    用户10xxx84 回复: 无无为
    我欲屠尽神佛。
    无无为 回复:
    心外之物就是欲望
  • 3515 4
    2022-10-05 13:42

    诗云,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 3515 3
    2022-10-05 13:45

    格物,首明物我之别,就是的知道,胸膛里是热乎乎的心脏,不是啥镜子……

  • 2022-08-18 20:38

    个人理解 王阳明四句话解析:人的初心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人出生(先天)无恶无善,善恶是跟着人的意念(想法)产生的,后天环境的影响;一个有良知的人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黑心的人赚钱已经没有没有了良知,只有去除阴暗的一面才是格物的目的。体-动-良知-格物 ,这是先后顺序。最后一句话和老子的理念一样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 2022-08-27 22:48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

  • 2022-09-29 17:42

    当我对这个世界绝望的时候,总有UC网友的评论让我感觉回到了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