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中国成分”成国外食品安全标准,百姓的饭碗哪出了问题?

依萱评趣事社会 2025-03-16 05:08:36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广为人知,然而它的后半句“食以安为先”却更为重要,吃的安全,吃的放心如今已经成为老百姓心中放不下的疙瘩。每年的3.15晚会,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而每一次的食品安全问题却总是击穿人们心中的下限,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今年,还没到3.15,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就引起了国务院食安办亲自出手督办

杨铭宇黄焖鸡后厨乱象

作为国民快餐品牌的杨铭宇黄焖鸡近日被多家媒体爆出后厨乱象:使用存放多天的发酸食材,顾客食用后的剩菜回收再加工售卖,隔夜发黑的牛肉加色素后冒充新鲜牛肉。调查中还发现,多家门店招聘时不需要员工提供健康证,大量无证店员直接上岗

作为全国连锁餐饮知名品牌,杨铭宇黄焖鸡的食安问题早已非首次。早在2024年,成都某门店被曝外卖中出现死老鼠,同年9月河南集体订餐致半数员工食物中毒;更早的2023年,北京门店因后厨脏乱被行政处罚。而每一次都是同一种方式“致歉”的方式蒙混过关,不断的在“曝光-道歉-整改”的循环。

杨铭宇黄焖鸡事件仅仅只是食品安全事件中的一角,这些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是在我们国内口口相传,也影响了中国食品在国际上的形象。

中国食品遭印度嫌弃,国外食品打上“不含中国成分”标签

印度的卫生糟糕情况在全球是出了名的,据说恒河水,一口下去就是一整个元素周期表。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国家,在2024年2024年11月28日,印度食品安全和标准局以未满足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要求为由,拒绝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食品进口。印度方面声称这些被拒食品存在安全风险、健康隐患、标签不合格以及材料不完整等问题。虽然其中也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在其中,但是也是何尝不是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讽刺。

很多的国外进口食品包装上,都会有一个“不含中国成分”的标签,不仅出现在宠物食品上,甚至婴幼儿食品也未能幸免,这无疑是刺痛着每一个国人的心。

这样的标签起因还是因为2007年,美国爆发了一次宠物食品安全危机,而危机的罪魁祸首便是我国的小麦蛋白胶,在检测中检测含有三聚氰胺,这种物质对人体还是宠物的伤害都非常巨大,长期摄入三聚氰胺可能造成人类生殖能力损害、膀胱或肾结石、膀胱癌等。此次事件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使的部分美国企业不再相信中国的产品,自此,一些美国食品企业便会在包装袋上打上“不含中国成分”的标签。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是在一年后,三聚氰胺这个物质便因为婴幼儿奶粉被国人熟知。

尽管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可否认,但是对中国食品的“歧视”是不完全公正的。我国对于食品问题的态度是零容忍,市场监管总局报告中都提到:我国食品安全、药品抽检合格率均超99%,可是为什么还总是爆出食品安全事件?

谁之责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丰衣足食,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可是精神却并没有跟上。在一切以金钱为导向的社会中,道德素质在逐渐沦陷,良心在泯灭。为了钱可以出卖自己的良心,“良心值几个钱?”这句话甚至成为了一些人的座右铭。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通过使用低价劣质的原材料,可以造假,回收废弃食材重新加工等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

近年来,我国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地做出改变,要求生产企业建立一码一物的标准,能够追根溯源,同时对于虚假宣传的行为进行最高三十倍的罚款。虽然法律在不断完善,但是对于食品安全的处罚相比国外仍旧不够。美国规定,个人违规者可能面临高额罚款和最长15年的监禁,企业则可能被罚款高达20万美元,并可能被关闭;德国对食品安全监管非常严格,违规者将面临高额罚款,个人最高可达50万欧元,企业则可能被罚款高达500万欧元并被吊销营业执照。

监管机制仍需要加强,不仅仅只是对企业送检样品的抽查,还可以通过随机,随时的抽查,通过全民监督方式奖励发现造假行为等手段,打假节日不应当局限于3.15,而应该是全年都是3.15。

通过法律法规,政府监管和全民监督,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定会越来越好,国外进口食品上的“不含中国成分”会成为历史的尘埃。外国人,提到中国食品安全的时候,都会交口称赞。

0 阅读:1

依萱评趣事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