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呀,又到了疏调学派的科普小课堂——神农识药的时间啦,今天是《清热凉血药》系列的第一期。我们就从清热凉血药的第一味药生地黄开始给大家介绍了。
生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无毒,入心肝脾肺四经。凉心火之烦热,泻脾土之湿热,止肺经之衄热,除肝木之血热。忌见铁器,当归为使,得麦门冬酒良。恶贝母,畏芜荑、莱菔及子。生地黄总是凉血之剂,故入四经以清诸热。老人津枯梗结,妇人崩漏,及产后血攻心者,尤为要药。实脾药中用二三分,使脾家永不受邪。血虚寒者忌之。
《本草备要》记载:
生地黄,甘苦大寒,入心肾。泻丙火,清燥金,消瘀通经,平诸血逆。治吐衄崩中,伤寒阳强,痘症大热。多服损胃。生掘鲜者,捣汁饮之,或用酒制,则不伤胃。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记载: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
各家论述:
①《增广和剂局方》:生地黄,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折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
②《本经逢原》:生地黄,主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疗折跌伤筋,久服轻身不老。生者尤良。
③《本草害利》:生地黄,去瘀生新,补阴凉血,养阴退阳。
④《新修本草》:生地黄,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
生地黄
生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块根,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生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解毒止痛之功,常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和发斑发疹等症的治疗。其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环烯醚萜类、紫罗兰酮类和苯乙醇类化合物、三萜类、黄酮类、木脂素类、酚酸类等。
生地黄具体运用小提示:
1、地黄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生地黄对阿司匹林的凝血时间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2、地黄具有一定的促造血作用。(地黄多糖、地黄寡糖可多种途径刺激实验小鼠造血功能)
3、地黄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地黄寡糖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中的水苏糖使其主要的活性成分)
4、地黄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地黄多糖可使小鼠的脾指数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
5、地黄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中的梓醇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一定的维持作用)
6、地黄具有一定的降脂降糖作用。(生地黄多糖是其活性成分之一,其降血糖作用与肾上腺功能有关)
7、地黄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生地黄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8、地黄具有一定的胃粘膜保护作用。(其煎剂可有效抑制大鼠的胃黏膜损伤)
9、地黄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一定抑制活性)
10、地黄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样作用。
特别注意:胃虚食少,脾虚有湿者慎用。
地黄图示
凡良药大多都有一些传说故事,地黄自然也不例外,今天小师弟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知道的故事吧。
唐朝时期,黄河中下游遭受了一场瘟疫的侵袭,许多百姓在此次疫情中失去了生命。为了祈求神明的庇佑,县太爷前往神农山的药王庙,恳求神灵的保佑。在神农山药王庙,他获得了一种根状的草药,并被告知这是皇天赐予的药物,被称为地皇。送药人告诉他,在神农山北的草洼里有许多这种药草。县太爷随即命人前往采集这种药草,并将其送到受疫情影响的百姓手中,从而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疫情过后,人们将这种草药引种到自己的田地中,由于其颜色发黄,人们开始称之为地黄。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真是假,自那时起,地黄一词在人们心中都与怀庆府的产地联系在一起。明朝名医刘文泰在《本草品汇精要》中提及,怀庆地产的生地黄尤为上乘;而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今人认为怀庆地产的地黄最为珍贵。
地黄
那么,今天的神农识药就到这了,希望大家喜欢,有任何问题或意见可以在后台留言,我们每一条留言都会看的哟~下期节目再见。
参考文献:
[1]陈金鹏,张克霞,刘毅等.地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1,52(06):1772-1784.
[2]付国辉,杜鑫.地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5):39-41.
[3]叶永山,汤明杰,张旗等.生地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13:8.
[4]柴春泉,姜逸,肖思琦.鲜地黄本草功效考证与现代药理学研究[J].上海医药,2024,45(01):19-22.
[5]朱瑶,朱昊宇,陈建华.中药地黄本草考证及在温病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23,19(08):18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