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宋朝的宰相,一个是大文豪,苏轼和王安石的两个小故事

一叶小舟文史角 2022-06-14 21:50:28

苏轼(1037年1月-1101年8月),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治水名人。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

(温馨提示: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作者删除。)

王安石(1021年12月-1086年5月),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经担任过宋朝宰相。

宋朝宰相王安石

一、  苏轼错改王安石《残菊》诗

一天,时任宋朝宰相的王安石正在书房写一首咏残菊的诗,刚刚把开头两句写好,管家来报有客人来访,当时王安石放下笔就去了客厅见客。

好巧不巧,苏东坡从湖州刺史任上回到京城,这天也去拜见王安石,正赶上王安石在会客,家人就让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房里等候。苏东坡等了一会儿,颇感无聊,就开始欣赏书房的字画和书法,忽然看见书桌上放着墨迹尚未干透的纸张,还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诗是这样写的:“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不禁哑然失笑,心说菊花适宜在深秋开放,最能久耐寒霜,宁可枯在枝上,至死也不会掉落花瓣,怎么能说是“吹落黄花满地金”呢?这也太不符合生活实际了!于是他兴致盎然,诗兴大发,提笔续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黄州菊花满地金

苏轼走后,王安石看到了那两句续诗,心中知道苏轼这是少见多怪了,打定主意要让苏轼去长长见识,便奏明皇帝把苏轼从京城降调到黄州做了个团练副使的小官。苏轼到了黄州以后,为了排遣满腹的失落和惆怅,常常周游附近的山水园林。一次大风过后,他闲步花园,却真切地见到了纷纷凋落的菊花,犹如满地铺金。苏东坡这时恍然大悟,同样是菊花,京城的菊花不会掉落花瓣,而这黄州菊花是落瓣的。认识到是由于自己缺少见识,自以为是到了可笑的地步,也为自己错怪了王安石而感到深深的自责。

后来苏东坡借回京述职的机会,专门拜访王安石,对当初错改菊花诗一事致歉。王安石又询问了苏东坡许多黄州的政事和民情,觉得他经过历练增长了见识和才干,人品也磨练得踏实和谦虚了,于是又奏请皇上,调苏轼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王安石与苏轼

二、“明月”与“黄犬”的误判

王安石因为苏轼不知道世界上确实有会掉落花瓣的菊花,便笑他少见多怪,还为此惩治了苏轼。其实他自己也闹过笑话。当时有一个南方人写了一首写花的诗,其中有两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看到以后,心想:明月是悬在空中的,怎么会叫呢?黄犬只能是卧在地上的,就是再小的狗,也不能睡在花心里呀!于是他就提笔改成了,“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他自以为改得不错,其实犯了和苏轼一样想当然的错误。后来,王安石才通过别人那里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诗里的“明月”并不是指天空中的月亮,而是南方的一种鸟,在空中飞来飞去,鸣叫的声音很好听;“黄犬”则是一种昆虫,它一到晚上就卧在花心里休息,也不是可以看家的黄狗。

这两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须要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全面了解,决不能自以为是,犯主观臆断的毛病。

谢谢阅读!

严正声明:未经许可,本文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搬运、抄袭、拆解和洗稿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版权所有,如有侵权,一经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