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从“不远万里”,浅谈形容词作为动词来用

一叶小舟文史角 2022-06-26 21:47:28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看到这里,有的朋友不禁会感到奇怪:既然是万里,为什么还说不远呢?那么究竟多少里才算远呢?

毛泽东会见白求恩

(温馨提示: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作者删除。)

其实,这是因为我们不熟悉现代汉语的特殊修辞手段而形成的误会,在古代汉语里,很早就有这样的语法。例如在《孟子:梁惠王上》里,梁惠王问道:“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不远千里”和“不远万里”用法相同,意思也是一样的。 “远” 本身是一个形容词,在这里当动词用,而且是意动用法。不远千里就是不以千里为远,不远万里就是不以万里为远。

孟子见梁惠王图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形容词当动词用的例子还是很多的。唐朝大诗人李白在《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诗中“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两句,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秋色,点明了秋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人烟、秋色、橘柚、梧桐”全写活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两个字眼(也称"诗眼"),就是“寒"和"老”。这两个词本来都是形容词,但在这里都被活用为“使动词”:远处人家的炊烟,使橘柚也带有寒意;秋天把枯黄的色调染上梧桐,使梧桐显得苍老了许多。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以后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这在古代汉语中就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诗意图

这种用法的好处有两个:一是使语言更加生动、鲜明和形象。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据说第一稿里诗人写的是“到"字,后来觉得不满意,遂圈去改为“人"字,又圈去改为“过”字,再后来又改为了“满”字,先后改了十几次,最后才敲定为“绿”字。尽管"到”、“人”“过”、“满”等字,用在诗句里都说得通,而且一个比一个改得好,但是都无法把春风使江南两岸变得一片葱笼碧绿、春意盎然的景色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只有形容词“绿”活用为“使动词”,才能达到这个要求。二是使语言更简洁、更精炼。要是用"使寒”、“使老”“使绿”的话,不仅字数会增多,而且读起来也不会朗朗上口。

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里一直被保留着,比如"充实”、"端正”都是形容词,但是在“充实文章内容”“端正学习态度”等词组里,就作为动词用了。这也充分体现了古今汉语的继承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谢谢阅读!

严正声明:未经许可,本文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搬运、抄袭、拆解和洗稿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版权所有,如有侵权,一经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