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之“豫让刺赵”: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路过你头顶 2024-05-09 05:22:51

提到刺客,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荆轲,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刺客,”荆轲刺秦”的故事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与其相关的典故如“图穷匕见”、“悲歌击筑”等更是耳熟能详。当然,还有如今被引用最多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及“秦王绕柱”(多用来形容游戏中走位“风 骚”);

荆轲刺秦

但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荆轲,而是另一位与荆轲齐名的刺客——豫让。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刺客的事迹,除荆轲外,其他四人分别是曹沫、专诸、豫让和聂政,其中专诸、豫让、聂政以及荆轲四人又被称为“四大刺客”

说到这,不少人纳闷了,豫让是谁?完全没有听说过呀!名字或许不熟悉,不过与其有关的一个典故您肯定听说过,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士为知己者死

豫让,姬姓,毕氏,春秋时期晋国人,‬起初是范氏的家臣,后来又成为了中行氏的家臣,只是一直都默默无闻。直至投奔智氏以后,受到了智瑶的重用,豫让也因此很感激智瑶,认为他对自己有知遇之恩;

侠士豫让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53年),韩、魏临阵倒戈,协助赵氏在晋阳之战中大败智军,智瑶兵败身死,智氏一门两百余口被屠戮殆尽,封地也被赵、韩、魏三家瓜分;

赵无恤(谥号“襄”,故又称“赵襄子”)十分憎恨智瑶,在将他处死后仍觉得不够解气,又命令军士把他的头割了下来,头骨涂上漆,用来当作饮酒的器皿;

《资治通鉴》载:

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

当时豫让已经逃亡进山中,在听说了赵无恤的行为后相当愤慨,立誓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要替智氏报此仇!”(此话出自《战国策》)

‬豫让刺赵

想要刺杀赵无恤,首先就要想办法接近他,为此,豫让冒充受过刑罚的奴役,并成功混入了赵家,负责修整厕所的工作;

某天,赵无恤在上厕所时心跳突然加速,顿感不安,于是急忙令人四处搜寻。或许是豫让身上的“杀气”太重,又或许是伪装做的不够好,总之在一番搜索下把他抓了出来,无恤的手下建议杀了他以绝后患,但无恤却说道:“智瑶及其后代全都已经被处死了,此人与智瑶无亲无故仍想替他报仇,也算得上是一名义士,以后我多加小心一些,避开此人就是了。”说完就命令手下将豫让放了;

豫让刺赵

离开赵家之后,豫让非但没有放弃报仇的念头,相反,为了更好的伪装而将自己全身涂满漆,使皮肤上长满癞疮,甚至还吞下热炭把自己变哑;

《资治通鉴》载:

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有一次,豫让的一个朋友在街上将他认了出来,看到他如今的模样忍不住流下眼泪,哭劝说道:“以你的才华,如果投靠赵无恤一定会得到宠信和重用,到时候成为他的近臣,想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就算是报仇也是易如反掌,何苦把自己折磨成这幅样子,如今再想报仇,岂不是更难了么?”

豫让回答说:“不可以那样的,如果我成为了赵无恤的家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的表现,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最艰难的选择,然而我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让后世怀有二心的臣子都感到惭愧。”

某天,赵无恤外出巡视,豫让在其必经的一座桥下埋伏,行至桥边时,马突然受惊,无恤派人四处搜寻,又一次将豫让抓到,只是这次无恤没有再放过他;

豫让刺赵

《资治通鉴》载:

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其实除了《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外,在《战国策》和《史记》中,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与赵无恤之间还有一段对话;

赵无恤问道:“你不是曾经也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么?智伯(即智瑶,又名智伯)把他们全都灭了,你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投靠了智氏。现在智伯死了,你为什么偏偏执着于为他报仇呢?”

豫让回答说:“范氏、中行氏把我当作普通人来看待,我就像普通人一样回报他们,而智伯对我以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无恤听后长叹一声,随即说道:“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然达成,而我赦免过你一次,也已经仁至义尽,这次不会再放过你了。”

豫让自知难逃一死,于是向赵无恤提出要求道:“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掩盖别人的美德,忠臣为了志节不会爱惜自己的性命,你此前放过我一次,天下人会为此而赞扬你,今天我再次行刺失败,没有理由不被处死了。只是我请求在你的衣服上刺几剑,以表示我报仇的心意,如此虽死无憾。”

赵无恤念其忠义,命人取了一套衣服过来,豫让拔出佩剑在衣服上刺了几下,然后仰天长叹道:“也算是报答了智伯对我的恩情!”说完便自杀而死。

易名涂漆罪身藏,再次图谋刺赵襄。未果遭擒求宝剑,临危不惧剁仇裳。

直言报主真刚烈,自刎成仁亦慨慷。女肯欢颜亲悅者,士酬知己死何妨。

————摘自百家号“齐鲁壹点”

豫让自刎

PS: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