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大核有料
超市的餐具货架上,常常摆有一些色彩鲜艳漂亮的瓷碗瓷盘供人选购。
其中不乏有一些印着卡通人物的儿童仿陶瓷餐盘、小碗,孩子跟着父母逛超市时路过这些货架时总会被吸引。
除了超市内,一些电商平台也在售卖这种餐具,并且销量还不低。
这种仿陶瓷碗就是“密胺餐具”,和传统的陶瓷餐具比起来也有不少优点。
其手感类陶瓷,又不容易摔碎,家长一般都会给毛手毛脚容易摔碎东西的小朋友买来吃饭用。
公益组织抽检发现,电商平台所售密胺餐具,超六成存在问题,诸如三聚氰胺超标、无生产标识等。
并非所有密胺餐具都不能使用,合格的密胺餐具在高温下析出的有害物质微乎其微,不足以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只是部分不法商家为牟取更多利润,便压低此类餐具的生产成本,制造出的不合格产品不能用。
除了这种仿陶瓷餐具,我们经常接触的彩绘陶瓷餐具也有风险。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专家指出,市场上确有重金属超标的“毒陶瓷碗”存在,其中采用釉上彩装饰工艺的产品风险尤其高。
很多装饰瓷碗的颜料中常含有重金属,釉上彩碗的彩绘层最容易接触到食物。
当遇到高温或者酸性食物,就比较容易析出铅、镉等重金属,长期摄入这些重金属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部分家庭不知道这种餐具的危害,已经使用了釉上彩餐具多年。
甚至有些使用多年、花纹已经磨损的釉上彩碗也不舍得丢继续用。
早在去年的315晚会上,有媒体就已经报道过这些”毒碗“的危害。
因此还引发了一阵“丢碗潮”,许多家庭误将合格的餐具当成了“毒碗”处理。
那么,面对这种“毒碗”,我们该怎么去分辨呢?
仿陶瓷餐具
仿陶瓷碗,即“密胺餐具”,以耐摔、轻便的优点广受大众青睐,它的危害比较隐蔽。
这种仿陶瓷餐具经常会印有卡通人物,再加上它比较耐摔的特性,很多家长会为孩子选择它。
仿陶瓷餐具的原材料密胺树脂的合成,需要三聚氰胺和甲醛反应。
正规生产厂家会使用纯密胺粉生产,但某些不良厂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会在餐具中掺入含甲醛的脲醛树脂,更有甚者直接使用回收材料。
劣质的仿瓷碗在盛装70℃热汤时,甲醛释放量超国标12倍。
甲醛的危害大家都知道,虽然劣质仿陶瓷碗能释放出的甲醛量不大,但长期接触仍然可能导致呼吸道损伤。
使用仿陶瓷碗时,要着重注意这三点:不能用微波加热、不能盛装酸性液体、不能高温油炸。
通过实验表明,将仿陶瓷碗放进微波炉加热三分钟,会导致劣质的仿陶瓷碗释放出三氯氰胺。
把醋类食物置于碗中一小时,甲醛溶出量竟会多达原先的7倍。
有一个办法可以检测密胺餐具的优劣,将其煮沸,合格的产品经过五分钟后无异味,而劣质产品会散发出刺鼻的酸味。
除了这种仿陶瓷餐具,日常生活中很多家庭使用的陶瓷餐具也需要着重注意。
陶瓷餐具
要看家用的陶瓷餐具是否安全,核心就在于看它的装饰工艺是什么。
目前市面上带有图案的陶瓷或者仿陶瓷碗分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三类装饰工艺,安全系数差异十分显著。
釉上彩是“先烧白瓷后绘彩”,在600-900℃低温二次烧制,颜料附着于釉面表层。
这类餐具虽然色彩鲜艳,但是却隐患重重。
低温烧制导致表层的颜料固化不彻底,在日常使用中比较容易磨损掉色,颜料中的重金属会析出到餐食中,被人体摄入,从而对身体造成影响。
检测发现,部分釉上彩颜料含铅量超标3倍,当它盛装热汤时铅的析出量达安全限值的8倍。
釉中彩和釉下彩相对来说安全不少,它们都通过高温烧制确保安全。
釉中彩需经1200℃以上的高温烧制,颜料才可以彻底融入釉层,釉下彩则是“先绘彩后施釉”,形成物理隔离层,更加保险。 。
这两种采用装饰工艺的餐具,其彩绘层皆被釉面密封,颜料中的重金属极难与食物有所接触。
消费者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辨别彩绘餐具的装饰工艺。
灯光下观察,釉中、下彩的图案与釉面折射光相契合,呈玻璃质感,而釉上彩就像贴纸,浮于表面。
用手触摸餐具时,安全餐具的内壁光滑无凹凸,指甲轻刮无掉色。
纯白色陶瓷碗的安全系数最高,这类餐具没有彩绘层,规避了可能摄入重金属的风险。
部分商家为吸引消费者,会在碗外侧绘制花纹,内侧保持纯白,这类设计既美观又安全。
消费者选购时也要注意,选购符合国家标准的瓷碗。
陶瓷餐具和仿陶瓷餐具相比较,还是陶瓷餐具的安全系数更高一些。
将新购陶瓷碗用白醋浸泡2小时,可以有效促进内部的有害物质析出一部分。
避免用钢丝球擦洗釉上彩餐具,防止刮损彩绘层,一旦发现碗内花纹磨损、釉面开裂应立即停用。
一些老人保留着勤俭节约的习惯,有些陶瓷碗可能用上十几年都不换,这种情况可以用棉签蘸酒精擦拭测试一下是否需要更换。
若棉签染色则说明颜料已脱落,建议及时更换,不要因为过度节约导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得不偿失。
结语
餐具是必需品,每天都会接触多次,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在选用餐具时,需走出“颜值至上”误区,优先选择纯白或者釉中、下彩餐具,网购时索要质检报告。
对家中现用餐具,可用“灯光观察法”“触摸测试法”初步筛查,及时淘汰釉面破损、图案模糊的碗盘。
再精美的花纹,也比不上家人的健康。
参考:
1. 上观新闻:网友热议的“毒碗”,到底怎么个“毒”法? 2024-06-27
2. 上观新闻:被曝有毒!小心家里长这样的碗 2024-09-03
3. 环球网:海胆新闻:突然被曝有毒!天天用的东西居然塌房了?医生提醒:可以这样判断 202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