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权倾天下的女政治家

神秘云朵 2024-08-05 14:58:43

710年,唐中宗李显被毒杀后,韦后扶植傀儡皇帝,意图成为第二个女皇。她通过安置外戚控制朝廷,削弱李唐宗室。李唐为防第二个武则天出现,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诛杀韦后一党,支持李旦称帝,即唐睿宗。李隆基因辅佐李旦登基获巨大功劳,大哥李成器让位给他。太平公主也因屡次立功,权倾天下,得到唐睿宗倚重,达到权力巅峰。然而,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为最高权力展开博弈。

太平公主原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宠爱的聪明女孩,婚姻自主。她与薛绍的婚姻幸福,但因薛家反对武则天,薛绍被杀,太平被迫再婚。此后,太平从淑女变成政治强人,权谋能力堪比武则天。历史记载显示她机智果断,连武则天也称她最像自己。韦后掌权时,唯独忌惮太平公主的智谋。

在唐睿宗李旦的治下,太平公主权势达到顶峰,与李隆基共同掌握朝政。由于她在政变中的贡献和皇室身份,受到特别倚重。李旦佛系领导风格使得他更依赖两人处理政务,但尤其信赖经验丰富、聪明的太平公主。宰相们请示工作时,总是先问是否与她和李隆基商议过,显示两人决策的重要性。

决策权通常在一人手中,但现在由两人共同掌握,导致冲突不可避免。李旦对太平公主的宠信超出常规,她的意愿几乎总能得到满足。太平公主实际控制了所有官员的任命,包括宰相,这是李隆基无法做到的。因此,许多大臣转而支持太平公主,她的势力迅速扩大,甚至收编了本应被清除的韦后一党。太平公主的自信和权力让她对李隆基这位年轻的侄子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与此同时,李隆基对太平公主不断壮大的势力感到不安,不愿袖手旁观。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权力斗争焦点是韦后党羽的保护。太平公主成功让关键人物留在朝廷,甚至晋升到高位。作为太子的李隆基也不甘落后,调入姚崇和宋璟两位重要心腹进入宰相班子,开始改革朝政,恢复法纪,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李隆基通过心腹姚崇、宋璟影响朝政,建立了个人势力。同时他阻止了太平公主重用昔日韦后党羽,包括崔湜等四人,这些人不久后被罢免或贬官。

几天内,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权力斗争激化。李隆基取得初步胜利,但太平公主决心反击。她原认为李隆基不够成熟,现在却视其为严重威胁。为削弱李隆基,太平公主计划通过舆论战罢黜他,换上一个弱势的太子。尽管李隆基是庶出,按传统无资格继位,但现面临太平公主的强烈挑战。

李隆基因唐隆政变立下大功,成为太子。太平公主不满,利用其影响力散播他不是嫡长子的言论,意图推翻他。皇帝李旦知道这是妹妹和儿子的矛盾,想居中调和,寻求政治平衡。这与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夺嫡之争相似,李渊当时也试图保持中立。

权力斗争激烈,李旦为保护儿子李隆基下令禁止讨论废立太子。太平公主未放弃,通过在东宫安插眼线监视李隆基,企图破坏其形象。然而,李旦始终信任儿子,未被谣言所动。

太平公主在建立舆论支持后,利用下班时间封锁光范门,向宰相们施压,暗示更换太子。面对这种紧张局势,宰相们因担忧站队风险而选择沉默。此时,宋璟挺身而出,为太子辩护,反对公主的提议。太平公主对此冷笑后离开,未表露怒意。

宋璟明白,他的发言可能已引起太平公主的不满,他可能会受到她的攻击。而李隆基也发现姑姑的影响力远超预期,因此感到不安。为了避免被打压,李隆基选择保持低调。但太平公主似乎打算推动废太子的计划,李隆基必须做出应对。他们团队决定先发制人,将太平公主从京城挤出,避免她在京城制造麻烦。于是,由姚崇和宋璟这两位宰相向皇帝李旦提出调解建议,这正符合李旦的期望,他立即接见了这两位宰相。他们在进言中表示,只要做三件事,就能避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爆发冲突。

1. 将可能威胁太子地位的李成器和李守礼调离京城,以防被利用并培养他们的政务处理能力。

2. 为避免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冲突,建议将太平公主安置洛阳。

3. 加强李隆基势力,调其兄弟李隆范和李隆业至东宫辅佐并增强兄弟情。

瓃和姚元之向皇帝建议,为维护太子的地位,应将宋王及豳王外调为刺史,并调整岐、薛两王的职位,同时提议将太平公主和武攸暨安置于东都。皇帝虽认同此建议可稳定局势,但因对妹妹太平公主宠爱有加,决定让她留在京城。

太平公主去洛阳的提议未被采纳,导致其他计划效果受限。然而,宫廷术士报告天象异常,预示五天内可能发生兵变,这引起了李旦的担忧。他怀疑这可能是针对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争斗的阴谋,两人均掌大权。宰相张说认为这是离间太子与皇帝的谣言,建议让太子监国以平息流言。《资治通鉴》记载了这一事件。

李旦意识到有人散布虚假预言,目的是让皇帝怀疑太子谋反。这种手法能触动皇帝的敏感神经,而幕后黑手很可能是太平公主。他明白子女和妹妹之间的矛盾严重,为避免冲突,决定将他们分开。因此,他将太平公主送往山西蒲州,并赋予李隆基更多权力,以增强其地位。

太平公主在被告知要被派到蒲州后,迅速冷静并策划反击李隆基。她的策略包括利用心腹向皇帝提出对姚崇和宋璟的质疑,指出他们罢免斜封官的行动可能会给新帝带来不满,暗示这样的行为是在贬低前任皇帝的成就。

斜封官数量众多,全面撤职可能导致朝政动荡,对皇帝不利,但宰相可能因此获得好名声。这暗示姚崇和宋璟裁减官员是为了个人政治利益。李旦对此非常不满,认为他们利用自己获取政治资本。太平公主以辞行名义来见李旦,巧妙引出斜封官话题,并引用经典说明其危害,成功说服了李旦。

太平公主巧妙地利用了策略,先是让亲信大臣为她的提议铺路,确保不直接冒犯李隆基或姚崇。接着,她以告别之名见皇帝,用亲情消除警惕,然后从皇帝的角度出发,表达关心。这令皇帝对她的离开无怨,信任她的话。结果,皇帝停止罢免斜封官并按能力使用他们。斜封官曾是韦后和安乐公主的人,现在属于太平公主,保护他们即是维护自己的势力。

太平公主为了维持势力,计划保留斜封官并削弱李隆基的支持者。她前往李隆基府上,严厉斥责他,而李隆基则选择忍受。之后,李隆基得知太平公主和她的同党在李旦面前贬低姚崇和宋璟。意识到形势严峻,李隆基决定亲自解决问题,以避免进一步危机。

李隆基向皇帝李旦请罪,承认错误。他指控姚崇和宋璟建议将皇族成员外放,意图破坏家族关系,主张对他们施以极刑。太平公主愤怒地指责太子,太子害怕,请求严惩二人。《资治通鉴》记录了这些事件。

尽管姚崇和宋璟是李隆基的支持者,他的极端言辞表明他知道父亲不会真的处死他们。结果如他所料,李旦没有杀死他们,而是将他们贬为地方官员。

这次政治斗争中,李隆基失去了两位重要谋士,遭受重大损失。

不到一个月后,李旦突然表示对皇位不感兴趣,提议直接传位给太子。

在皇帝提出退位后,大臣们无人回应,李景伯替太子推辞,但皇帝坚持。李隆基担忧这可能是试探,尤其考虑到太平公主的势力。他决定上表推辞,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避免表现出对皇位的兴趣。

李隆基请求将李成器、李守礼和太平公主召回京城,以展示对亲情的重视。太平公主被逐后重返京城,与李旦的矛盾激化至生死存亡的地步。最终,太平公主政变失败。

返回京城后,李旦仍重视太平公主,不满现任宰相班子而将其全部更换。太平公主利用此机会,将自己的人安排进了新宰相班子。在太平公主影响下,七位宰相中有五位出自其门下,她因此达到权力巅峰。但随后的一次攻势导致她的失败。

712年,太平公主通过一位懂星象的大臣向李旦皇帝暗示太子李隆基可能篡位。她利用彗星和帝星移动的说法,企图让皇帝废掉太子。然而,李旦对此反应出人意料,他宣布已对权力不再感兴趣,并愿意将皇位传给儿子。这让太平公主非常愤怒。

李旦,对皇位不感兴趣的四哥,在8月正式退位给儿子李隆基,唐玄宗即位。太平公主迅速补救,使李旦保留高级官员人事权和重案判决权。李隆基虽成皇帝,却受限于太平公主的压力。在心腹建议下,他策划政变对抗公主,但计划泄露给了非心腹之人。

李隆基为了自保,在太平公主未完全掌握情报前,主动举报自己的谋士刘幽求等人企图政变。他将所有责任推给心腹,并请求对其处以极刑,自己则装作毫不知情。结果,他的几位重要谋士被流放,团队力量大减。当太平公主得知李隆基的政变计划后,两人立誓要杀掉对方。太平公主随后召集谋士,制定出具体行动方案。

太平公主策划了两个方案来推翻李隆基:一是通过宫女在汤药中下毒,二是如果失败,则发动政变。她收买了禁军统领常元楷和李慈,计划分兵攻占武德殿并控制权力中心。然而,她的计划泄露给了宰相魏知古,后者通知了李隆基,使其能够先发制人,挫败了太平公主的阴谋。

在得知太平公主的政变图谋后,李隆基迅速与顾问商讨并决定采取行动。他指派王毛仲带领300名士兵设伏于虔化门,并通过皇帝名义发布诏令,诱使常元楷等关键人物前往该地,结果这些人均被埋伏的部队所杀。这一行动不仅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还使李隆基控制了禁军。

随后,李隆基直接指挥禁军进入皇宫,清除了萧至忠等多名与太平公主有关的人员。面对即将崩溃的局面,太平公主选择逃至终南山的一个寺庙,三天后返回,最终被处以死刑。

这次政变标志着自武则天退位后不足十年间发生的第四次政变终结。此后,太上皇李旦将全部权力移交给李隆基,后者完全掌握了帝国的最高权力。

在李隆基和众多宰相的共同努力下,李唐政局逐渐稳定,最终开创了开元盛世。然而,这一过程中,李隆基不仅展现了高明的手段,还得益于运气和父亲李旦的支持。如果遇到权力欲望强烈的皇帝,他可能难以成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