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的逆袭:北宋为何失势?

神秘云朵 2024-08-04 11:27:18

契丹曾是北宋的强敌,宋军在重大战役中往往败北。不同于他朝初年的雄壮,宋朝初期却因皇帝受辱而对辽国畏惧,不断以财地换取和平。然而,60年前,中原未统一时,任何一位地方军阀都能轻松击败契丹人。例如,922年晋王李存勖忙于内外战事之际,仍成功抵御了契丹的侵袭,保住了重要城池。

李存勖紧急召集5000骑兵支援前线,在新城与万余契丹前锋交战。他继承了父亲的勇敢风格,面对敌人毫不畏惧,立即冲锋。尽管敌众我寡,他的果敢使敌军退却,并俘获了敌方将领之子。这场胜利后,他没有休整或部署,继续追击至望都,遭遇耶律阿保机率领的10万契丹主力。即便面对远超自身兵力的敌人,李存勖仍选择勇猛冲锋。

李存勖面对契丹大军,连续四次冲锋未能成功突破,最终被围困。幸运的是,他的堂兄李嗣昭带着300骑兵冒险将他救出。尽管多次失败,李存勖仍决定再次发起冲锋。

在第五次冲锋中,李存勖的坚决和勇猛使契丹军队崩溃,晋军大胜,追击数十里,造成重大伤亡。败退的契丹军在途中又遭遇大雪,许多人冻死,回到国内的不足两万人。

这场战斗让阿保机深刻反思,从此他不再侵犯汉地,而是专注于向北、西扩展领土。

李存勖在追击敌军后突然撤退,原因是收到军情,黄河防线告急。他迅速率残兵赶往德胜北城救援。

后唐与契丹三次大战,每次均使契丹臣服。后梁虽未与契丹接壤,但频繁击败后唐。后晋和后汉因内部问题无法抵抗外敌,而后周柴荣若非因病去世,可能已收复失地。

石敬瑭联合辽国灭后唐后,契丹军队的暴行激怒了河南民众。义军在中州大地兴起,重创契丹兵,耶律德光逃至河北栾城并因恐惧而猝死。

五代时期的勇猛与六代北宋的怯懦形成鲜明对比,背后原因复杂且久远。

历史上,每次改朝换代,普通百姓总是最受伤的一方。举例来说,秦末至汉初人口锐减一半,从3000万降至1650万;刘秀复汉期间,人口减少到2800万;汉末至西晋时期,人口更是骤跌至仅剩两成;两晋更替后,又少了1700万人;隋转唐时,人口损失高达3900万;两宋交替期间,人口减少了8600万;蒙元灭宋导致6800万人消失;明初朱元璋反元时,又有5300万人不知所踪;清军入关时,人口再减近6000万。这些数字均基于编户人口统计,意味着并非所有“消失”的人口都已死亡,许多人可能流亡他乡或未及登记户口。

晚唐和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和军阀混战导致人口锐减。唐朝末年人口约6000万,但经过黄巢之乱及其引发的动荡,6年内人口损失达1000万至2000万。到了晚唐藩镇割据时,总人口降至4000万至5000万。赵匡胤统一十国后统计,全国人口仅剩3200万。这意味着在80多年的混乱中,中国损失了约1000万人口。

在唐宋时期,中国被超过二十个割据政权分裂,战乱不断。尽管杀戮严重,人口损失却不到三分之一。由于战争频繁,许多统治者心理扭曲,行为怪异。然而,面对普通百姓时,他们却显得矛盾和无力。

晚唐和五代时期,军阀体系呈现明显的层级结构。在每个级别的军阀下,又存在着更小的军阀和士兵。尽管看似位于最低层的士兵拥有影响上级的力量。那个时代的士兵和平民都极具战斗性,远超和平时期的想象。

由于采用的是募兵制,大多数士兵都来自当地,因此对他们家人的任何威胁都被视为严重的挑衅。无论是节度使还是防御使,任何对他们或他们家人的攻击都会遭到激烈的反击。

晚唐和五代的军队,在地方上势力强横,但离境后战斗力骤减,成为易受攻击的对象。这些军队常在占领区掠夺资源、劳力甚至妇女,而当地民众有时能反击成功。极端行径如屠城往往难以执行,有时还会遭遇意外的反击,例如耶律德光的契丹兵就面临这种风险。

大唐朝的武德旺盛,军民皆然,尤其在战乱频发区。初唐关中兵战力惊人,奠定盛唐基业;安史之乱后,河北人民英勇抗敌,三镇声名远播;中晚唐淮西连年战事,蔡州兵因此成为争夺对象。黄巢起义使河南兵战力爆发,助朱温击败强敌李克用,终建梁朝。这些士兵虽能战但不扰民,当时多数军头却未充分认识到其价值。

李克用和朱温在征战中均未屠城,尽管史书常贬低朱温。然而,军队领袖对降兵和俘虏的屠杀却司空见惯。例如,魏博镇历经三次半大屠杀:首次在906年,罗绍威因担忧部队叛乱而请朱温介入,结果朱温的军队半年内耗尽巨资、吞食大量牲畜,并在离开时杀害8000名魏博士兵。

此事件使罗绍威深感后悔,形容其为“铸成大错”。926年,当地银枪效节军因待遇问题哗变,遭到安审通的残酷镇压。之后,魏博余部再次叛乱,被范延光彻底平定。

范延光领导魏博军起义时,石敬瑭虽下过死刑令,却因犹豫不决而撤销,使范免于一死。节度使和士兵之间的相互残杀成为常态,甚至民众也敢观看这些血腥场面。经过近百年的战争,士兵数量急剧减少,但平民伤亡不多。

唐朝府兵最多时有58万,打下了1200万公里土地。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兵力增至百万以上,但疆土缩减至400万公里。这并非因为军队无能,实际上他们战斗力可能超过了汉末诸侯和晚唐藩镇。

当年,曹操欲占徐州,陶谦成目标。徐州战略重要,但诸侯如袁绍、袁术等漠不关心,仅有刘备率少量兵力援助。相较之下,朱温后来意图吞并天平、泰宁两镇,遭遇周边藩镇集体抵抗,包括远在江苏的武宁镇和山东的平卢镇。这场争斗持续了十年,众多藩镇共同阻止朱温扩张,显示其面临的团结反抗远超曹操时期。尽管看似朱温人缘不佳,但实际上李克用的人缘更差,一旦成为他的目标,将遭受更强烈的联合反击。

朱温,被誉为小曹贼,文武双全且精于权谋。他起初雄心壮志,企图统一天下,但每次出征都遭到反抗,甚至被群殴。这让朱温日渐失望,最终放弃大志,转而专注于私生活。

尽管朱温擅长策略和统战,但结果并不理想。相比之下,性格暴躁的李克用和他的儿子李存勖却取得了成功。后唐在五代中疆域最广,实力最强,这似乎不合常理。

朱温作为新兴军阀,不遵循老藩镇的规则。他每征服一地,便夺取权力,改由文官管理。在宣武军中,只有他一个领袖,其他军阀要么远离,要么被消灭。

朱温虽善于花言巧语,却终将露出真面目。相比之下,李克用作为老派军阀,虽对部属严厉,却勇猛无比,深得人心。李克用父子征服藩镇后宽松治理,更在危机时刻全力相助,因此广受拥戴。

朱温称帝建大梁朝,实质未变。李存勖崛起后迅速扩张势力,几乎统一北方。后唐因此而兴,也因此而衰。

朱温的大梁朝是一方霸主,而在境内说一不二。李克用父子建立的大唐朝实际上是藩镇联盟的盟主。如果李氏集团内部团结且武力强大,这个盟主与皇帝无异,但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呢?

926年,李克用的从子李嗣源兵变,李存勖在平叛过程中意外死亡,李嗣源随后登基,史称兴教门之变。李嗣源得位不正,李克用的亲儿、义子们不服,内战爆发,持续近10年。结果李家精兵几乎打光,成德、魏博等藩镇开始反叛,石敬瑭勾结契丹南下灭后唐。

如果李家没有自乱阵脚,契丹人怎敢来犯?仅10年前,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还归顺并被赐名东丹慕华(后改为李赞华)。李赞华的死对头耶律德光岂敢反抗?

后唐的崩溃带来了两大影响。首先,石敬瑭的背叛行为损害了汉族人的自尊与自信,导致隋唐时期的自豪感逐渐衰退至两宋时的畏惧。

晚唐以来培养的精锐军队在战争中消耗殆尽,武勇传统随之丧失,导致后续朝代的军队实力逐代减弱。

后周的兵力曾经强大,但与赵光义时期的对比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柴荣时期,面对的是混乱的辽国,由耶律璟领导,国内不断发生内乱,因此容易被打败。而赵光义面对的则是辽国中兴时期的耶律贤和萧绰,这使得他的处境更为困难。

柴荣也注意到了禁军的衰退问题,指出军队中的老兵多,且缺乏战斗力,遇到强敌时不是逃跑就是投降,这是后周失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柴荣在位时,重点改革禁军,通过招募新成员和优化军队结构提升战斗力。但因柴荣早逝和赵匡胤的得位问题,禁军改革未能持续。到了赵匡胤时代,由于晚唐藩镇的长期混战,导致军队实力大减,加之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精兵数量大幅减少。

这一时期的军队地位高、待遇好,吸引了大量人才加入,但为了维持这一状况,士兵必须全力以赴保护主公,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精兵队伍。

朱温和李克用通过消除激进分子来稳定军心,导致军队精锐度下降。李存勖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意外灭梁,继承了大量梁军。由于无法有效整合这些兵力,最终导致了军队的衰落和内部混乱。

历史上的军队,无论多强,都难以长久维持战斗力。唐朝初期的关中府兵曾无敌于天下,但最终因长期和平而衰败。安史之乱后,河北镇兵一度显赫,但百年太平后也沦为笑柄。朱温时期,河南兵成为最强军队,连河东精锐骑兵也难敌宣武重甲步兵。宣武军甚至能以步兵全歼骑兵,这在史书中都有明确记载。

朱温晚年将宣武军改编成北宋禁军,这支军队曾在河东铁骑面前毫无畏惧,但在岐沟关之战中被契丹游骑轻易击败。朱温和李存勖无法收回兵权,而赵匡胤却轻松做到了。如果军队精锐,敌人不敢侵犯;反之,则不堪一击。有人为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辩护,认为武夫治国不善。但晚唐和五代的武夫治国情况复杂,难以一概而论。

清泰三年,安重荣任成德军节度使兼镇州刺史。他虽不识字,但重视忠孝。一次,老夫妻告子不孝,安怒令杀死子,父犹豫,后母却追砍子。后发现误会,命令回家。三人离开时,安射杀后母。

安重荣判案方式独特,采用兵法而非法律,这种不合常规的做法却意外地让人感到一丝爽快。与多数武夫不同,他喜欢亲自处理事务,不是简单地将责任推给文人。在资源和人员的分配上,他效率极高,一旦不满则立即更换人选。晚唐至五代期间,随着竞争加剧,像安重荣这样军政兼顾的武夫越来越多。历史记载显示他在处理争端和财政管理上非常独断,所有利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他官员无法干涉。

老安治理农事,春季亲自带队下乡,督促农民耕作,对懒散者严惩不贷。夏至,他再次巡视,奖励庄稼种得佳的农户,即便赏金超出赋税也在所不惜。秋收时节,他严查税务,对偷漏税者施以极刑,即使是权贵也无所畏惧。尽管有时征收较重,但通常不会太过分,因为武官比文官更重名誉,且不愿对乡亲和同僚下手。

武夫治国虽然简单粗暴,却避免了无谓的政治斗争,这对中国勤劳、坚韧的百姓来说是一种福祉。例如,在河北三镇的有效管理下,该地区成为大唐时期人口和财富集中地,经济规模巨大。同样,朱温治理下的汴州也推动了河南成为农业和商贸的中心,为北宋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外,军阀治理还意外解决了长期的士族门阀问题。

黄巢和朱温并未完全消灭士族门阀,因为其核心地带在河北。隋唐时期,最强大的门阀包括五姓七望,多数位于河北。杨广攻击高句骊、李世民紧盯河北门阀、安史之乱在河北爆发、中唐后河北三镇的独立性等历史事件均与河北门阀的影响力有关。

在历史上,即使是像杨坚、李世民这样的杰出君主,也难以有效管理士族门阀。然而,对于藩镇的武将来说,这不过是小事一桩。

晚唐到五代时期,军阀的统治方式可以简单概括为:家族连续掌权,亲信团结,随时间变得更加傲慢;稍有不满,就会废黜旧帅,更换新的领导人。以魏博镇为例,该地养兵最多时达到10万,涉及约60万人的生活,加上姻亲、亲族和乡党,利益相关者远超百万。

魏博镇的全部居民大约300万,这样的势力谁愿意轻易挑战?无论是节度使还是外镇将领,一旦出现贪污、欺压或昏庸的行为,随时可能被士兵斩首。

唐宋交替时期,军事力量强大到无人敢挑战。即使到了赵匡胤时期,军队已衰弱,他仍需谨慎行事,严格管理军纪。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因民变和匪乱频发而成为最不稳定的区域。

另一方面,自魏晋以来,士族门阀通过控制教育和人才选拔系统来维持其影响力。这导致隋唐时期的政府官员大多出自这些家族,尽管皇帝们表面上反对士族势力。

皇权一旦弱化,士族门阀便有机会控制朝政,甚至更换皇帝。杨坚和李世民也受其影响。士族通过兼并土地和人口增强经济力量,进而培养人才扩大影响力。但到了藩镇割据时期,这一策略失效。宦官在甘露之变后主导朝政,世家精英只能从属。为继续掌权,有提议将家族成员阉割,但最终宦官也被武将所杀,士族彻底失去权力。

在正常朝代,士族门阀胆子大,初唐李世民父子横扫四夷也无法撼动他们。老李家斗世家未果,均田制、租庸调制消失,府兵沦为农奴。干掉士族需靠武人。

魏博镇的贝州(今河北邢台)古称清河郡,是隋唐时期清河崔氏的大本营。当顶级士族遇战斗机,会发生什么?

在唐朝,阻止老崔家兼并土地人口或揭露其偷税漏税的行为,会遭到朝官的激烈反击,甚至皇帝也难以保护。魏博镇的设立后,清河崔氏出了许多宰相,但面对强大的节度使和武人势力,他们也无法为所欲为。藩镇以保境安民为名,实际上是为了控制资源和人民,维护自身利益。在这样的环境下,富人要缴纳重税,穷人也不能幸免,任何反抗都会遭到武力镇压。清河崔氏即使能向朝廷输送宰相,也难以对抗藩镇的压力,不能兼并土地和人口,长期下去,再强大的家族也会衰落。

五代之后,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和赵郡李这些名字已被遗忘。黄巢未曾涉足河北。

“耕者有其田”政策让武人和平民满意,但富人和皇帝不满。

朱温和李存勖都想削弱藩王势力,却都失败了。因为当时的武人实力太强,他们无法控制。

后晋时期开始,晚唐的强大武夫要么死去,要么堕落,最终被契丹人征服。

赵匡胤称帝后,本想先收复幽云地区,但决定优先统一南方的十国,因为这更容易。

老赵在处理国事时采取了保守策略,避免无谓的扩张和战争。面对失去的西北土地和渴望收复的幽云十六州,他选择了和平赎买的方式,而非动用武力。

北宋军队的实力之所以大不如前,主要是因为长期的安定生活消磨了战斗力。如果频繁征战,军队可能会重新变得强悍,但这样也可能带来新的割据势力。为了维持宋朝的稳定,防止成为另一个短命王朝,赵匡胤认为牺牲一些军事力量是值得的。

他有意削弱军队的力量,同时提高文官的地位,实施了一系列重视文人、限制武人的政策,确保了国家的长期稳定。

赵家江山历经319年,尽管靖康之变和崖山蹈海出乎意料,但考虑到其历史深度,这些事件似乎也是值得的。

0 阅读:57

神秘云朵

简介:分享历史,铭记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