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出国留学会对人的一生有多大的影响?
我即将23岁,漂在海外的生活和时光占据了我1/2的人生。我试着回答下上面这个问题。
我算是身边的人中出国较早的一批,14岁被父母送到华盛顿读高中,自那以后再也没在家乡长时间生活过。大学去了Pratt,毕业后我选择留下来,在纽约一家设计工作室工作。
所以美国对于我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念书的城市,也是我形成三观、结交知心朋友的地方。在这里,我成为了现在的我。











可能因为在美国,高中上课可以自己按兴趣选的这种模式,导致我对自己的爱好比较明确,也比较看重。所以我将小时候上兴趣班就感兴趣的艺术,延续到了现在。
真正与视觉传达结缘,要回溯到高三参加罗德岛夏校。当时在平面设计课上,我们从手绘字体一路做到电子排版,正是这种艺术+实践的双重buff,让我坚定了申请视觉传达专业。

大学时期的插画动画截图
高中生活很快接近尾声,进入大学申报季。在华盛顿待了四年,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换一个新城市开始新的大学生活。当时觉得纽约的艺术设计资源都比较丰富,所以我也默默种下了一个“要去纽约读大学”的小目标。
在纽约的艺术设计院校有很多,出名的有Parsons、SVA、Pratt。考虑到院校风格等因素,我认为Pratt就是我的dream school,在这个离曼哈顿很近的校园开启我的大学四年。
Pratt第一年不是很忙,上的都是基础课,我们和插画、纯艺、建筑等其它专业一起上课,到第二年才开始上视觉传达专业课,学习多媒体信息交互等内容。

Pratt 视觉传达专业深夜的印刷工作室
专业课很有意思,不是按照技能去教学,而是布置一个个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校也并不限制大家的想象力和使用媒介,所以大家交出来的作业千差万别。如果你要问我,我的平面风格是什么样的?我没法去标签化的定义。

大学毕设:探索胡同与关系
除此之外,Pratt在艺术资源、空间资源、图书资源、教师资源、就业资源上都很给力。
比如我们在校生拿着学生卡就能去纽约所有的艺术馆、博物馆,且全都是免费的。

参观New York Art Book Fair 纽约艺术书展 可以接触到做书的艺术家,有很多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
我们专业的教授大多数都在平面设计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就,在建立了很好的人脉后,才回到校园与学生分享经验和知识。因此,我们在职业发展方面也会得到许多机会和支持。
我大三第一个学期在布鲁克林音乐学院(一家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顶级艺术中心,以先锋戏剧、舞蹈、音乐、电影和多学科艺术闻名,是纽约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机构之一)的实习,就是我们专业主任群发邮件,我才知道的实习机会。

参观学习布鲁克林音乐学院档案馆保存的历史资料、演出记录、影像档案等文化资源
在这里歪个楼,简单说一下大家感兴趣的如何留美实习,从学校获得求职信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岗位匹配度很重要。
在此之前,我有过两段实习经历,分别是高中暑期毕业在中信出版社做美术编辑,以及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馆实习。我觉得这是剧院录用我的很大原因是尤伦斯实习其中的一些项目,比如为小博物馆人做展览物料设计、会员视觉升级等,和我在布鲁克林音乐学院的工作内容某种程度上重合,他们很看经验上的积累。

Pratt毕业照
工作后,更加坚定平面转服务/UIUX设计从平面到工业交互的转变,并非某天突然发生的顿悟。
我确实纠结过是否要留在舒适区——毕竟在平面设计领域,我早已能熟练驾驭品牌视觉系统、信息可视化甚至实验性排版。无论是为初创品牌构建完整的VI体系,还是通过动态海报传递社会议题,这些积累让我确信视觉语言的穿透力。但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在一家品牌与设计咨询公司工作的一年经历。
那段时间,我服务的客户大多是初创品牌:独立咖啡馆想用视觉讲故事,耳机品牌需要建立产品调性等等。
表面看来,这些项目都能通过视觉传达解决,但当我深入接触后发现,客户真正的痛点往往藏在视觉之外——咖啡馆老板苦恼于顾客停留时间太短,耳机用户抱怨佩戴舒适度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像多棱镜,需要转动跨学科的视角才能折射出本质:空间动线如何影响消费节奏?产品形态与人体工学如何平衡?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在这里成了支点,但要撬动系统性改变,还需要接入更立体的思维框架。

去威尼斯双年展出差学习
恰好毕业暑假回国后,一位阿姨向我推荐了H·ART,我也第一次接触到了“服务设计”这个领域。
当时我对它的理解仅限于“跨学科”这个标签,但H·ART的老师们比我更了解各个专业的特点,服务设计让我隐约看到某种可能性——既能保留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又能跳出二维平面去解决更系统的问题。这种“带着工具箱转场”的感觉,让我决定以服务设计为跳板,开启新的跨界。
准备作品集的过程像在迷雾中搭桥,聂老师是那个始终握着指南针的人。从一开始选题,他就耐心地和我一起筛选那些有潜力的想法。比如,我可能会提出二十个主题,他会和我逐一讨论,帮我分析哪些值得深入,哪些需要舍弃。
真正开始制作作品集时,聂老师也会一步步地引导我,从问题的发现到调研的展开,再到服务蓝图的构建,他不仅教我方法,还会推荐很多相关的文章和资料。每当我对自己的方向感到不确定时,他会及时给我反馈,要么纠正我的思路,要么肯定我的努力。
这种引导让我逐渐掌握了服务设计的逻辑,也让我在作品集的制作过程中不断成长,七个月就完成了四个项目的制作。

“WattUp”项目
印象最深的一个项目是“电子小猪银行”概念设计。这个项目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商业蓝图的制作,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从更前瞻性的角度思考设计的意义。聂老师特别提醒我,设计不能只是重复已有的模式,而是要为未来创造新的可能性。

“电子小猪银行”概念设计
除了这个项目,我还在H·ART夏令营参与了一个医疗项目《balenX》,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产品设计。项目中,我不仅要考虑设计的功能性,还要关注材质、成本等实际问题。比如,当我采访国内的救援队时,我发现他们对成本非常敏感,因为他们是非营利组织,无法承担高昂的材料费用。
这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需要美观和实用,还必须是务实的,能够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balenX》也让我第一次在国际设计赛事中斩获了职业组大奖,比如iF、IDA、伦敦设计奖、缪斯设计奖。

iF设计奖官网展示图
这些项目最终都收进了那份申请到研究生的作品集里。但比offer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设计的锚点: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千变万化,只要始终对准真实的需求。
读研,是为了未来的道路越走越宽虽然前期在作品集和奖项上都花了很多心思,但是在投递阶段,我觉得每个申请材料都很重要,就拿文书来说,有的学校专注技术、有的专业跨学科合作或不同背景的观点,那么在写文书时,就要有侧重点,去匹配合适的经历。

个人摄影集节选
在申请学校时,我会把目标院校分成两类,一类是纯艺术类,像皇艺、伦艺、普瑞特、帕森斯、ACCD;另一类是综合类大学,像哥大、卡梅、纽大、乔治城大学。(标颜色的是已经拿到offer的)
目前我仍在哥大与乔治城之间犹豫,也在等待其他学校的录取结果。从我的选校逻辑来看,我会按照院校地理位置>学校项目>学校资源>排名去比对。
哥大在纽约的地理位置意味着触手可及的科技公司、金融机构与艺术资源,Computational Design Practices M.S.项目的快节奏确实能加速职业转型,且本身跨建筑、设计与计算科学的定位,也确实符合我对跨学科的追求——但它的硬核程度有点超预期。
课程中涉及参数化设计工具、基础编程甚至数字制造技术的学习,对于毫无工程背景的我而言,需要在短期内恶补技术。

和妈妈去大都会博物馆参观
乔治城大学位于华盛顿D.C.,融汇政策、科技、商业与国际关系,紧密联结政府与行业资源。而Learning,Design,and Technology MA专业非常跨学科,意味着我在校期间不仅能接触到教育、设计、科技这三个领域的人脉,同时毕业也可以往这三个方向发展,就业选择会更广。
而且跟着乔治城offer一起发过来的除了$23078的奖学金还有研究助理职位,也意味着我以后可以去实验室做设计研究,接触到更多的学术资源。
能拿到皇艺offer,我也挺开心的,毕竟伦敦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
总之选择困难是因为每个选项都对应着不同的可能性,我需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而我现在要做的三件事:第一,联系两校的在读学生,问问他们课后都在做什么项目;第二,对比毕业生去向,看看哪边的职业路径更接近我的目标;第三在项目官网上浏览教师资源、学生作品和教学风格。这些信息比排名更有参考价值。
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就业、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等相关问题,可以联系康石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