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放弃Pratt的4万刀奖学金,去皇艺

尔芙康石石 2025-03-04 16:45:36

我本科读的是芝加哥艺术学院(SAIC),刚进去的时候,它还说什么QS排名世界第6,全美前3。等我从学校毕业了,一下子掉到第15去了。

从此后我对学校排名就直接祛魅。

所以目前更偏向去皇艺,不是因为它世界第一。主要图一个毕业快、资源好!早点回来就业!而且我在艺术院校待久了,习惯了它们那种要求学生主观能动性强的自学环境,所谓的“水”并不构成问题。

不过前两天也刚面完罗德岛,还没有出结果,万一罗德岛也给我下offer的话……那我再犹豫下…

阴差阳错回国准备申研,没想在H·ART学到更多

芝加哥艺术学院的美本教育,一个精神内核:就是快乐激情的创作氛围。

它在手艺方面的培养很强,毕竟学校亲儿子可是纯艺,批经费都走单独通道那种,对比起来我们产品设计像个私生子。

当然优势也有,比方说学校不限制专业选课,想跨学科就跨,想转专业就转。虽然我读的是产品设计,但电子电路、摄影啊之类的我都学过,交到了很多不同学科的好朋友。老师非常擅长夸奖学生,将新自由主义左翼那一套的鼓励式教育做到极致。

缺点呢,也明显,往往在一些很严肃的事情上欠缺合理性指导,没教商业、没教市场,以及一些比较基础的思维方式其实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琢磨的。

就像我以前做产品根本不迭代,完全凭直觉做设计。

比方说做一个胶带,你要把它拉直很不方便,那我就设计一款能像胶带枪一样滚着用的造型,无外乎让款式更fashion一点,卖给办公室用。但我根本没想过,可能办公室的人根本用不到这种东西。

后来到H·ART被徐老师直接“骂醒”,理解要更好地去做用户调研,也学会思考设计的核心痛点,慢慢地习惯于迭代。

所以我特别喜欢徐老师,这人很牛,三两句话就能把人点拨通透。

回国准备研究生申请,那真是阴差阳错。按照原本的计划,我是打算在SAIC努力三年半提前毕业,然后拿OPT工作两年再申研。结果一个猝不及防被疫情滞留了,OPT也没戏了。

懒得重考托福,不如趁着语言免考期赶紧申研。试听了好几家机构,因为和徐老师聊得最为投缘,才来了H·ART。

可以说,这两年我一边给家里忙些事,一边把H·ART当大学又重新读了一遍。

这过程当然也有过许多焦虑。假如毕业前我的人生是一辆快速奔驰的火车,被迫按下暂停键后,过得就像慢吞吞的老头乐了。

而我其实并不太擅长快节奏的“社会竞争”,我更希望能一点点打磨技能。喜欢窝在沙发上看书,喜欢细细打磨作品,像个工匠一样对待创作。

这种“犟劲儿”,往好了说叫精雕细琢,往差了说是进度略慢。进度慢的时候人就会感到焦虑,尤其是去年申请季那会儿,我也想着说要不差不多就走了吧。

但最后仍然决定坚持做想要做的设计。

比如有个耗时最久的作品,我很喜欢

能顺利完成这个项目,真得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

就是我做了把椅子,它见证了我从一位艺术家蜕变成了一名设计师。

公共座椅项目

这款椅子的思考角度很直接,平常在大学的流动教室里上课,包总是没地方放,一般我们就放地上,我就觉得挺脏的。所以想设计一款能放物品的公共座椅。

虽然做把椅子吧,听上去特简单,但问题还是很多的:第一得能大批量生产,材料充足且抗腐蚀;还要考虑经济效益,缩减成本;然后在不使用时能够被堆叠,方便转移和运输。那么你如果设计一个可以放东西的空间或结构,势必就得去配合它上下堆叠的特质。在工程结构角度真的很难想,我挠了两个月的头,画了不少图纸。

造椅子

最开始我还是艺术家那套,把结构设计地很复杂。后来跟徐老师,学校里的教授都讨论过,他们觉得如果这是一把现代椅子,一定不能让其中的元素太过于复杂。

所以敲到最后,我在储物这个功能上采用了重力结构,让它自动下垂,停在形成这样一种舟状结构,并且采用竹子的视觉结构来缩减元素。

公共座椅项目

概念图画出来了吧,可到底实际上能不能实现呢?我想把它做出来。

那会儿恰逢毕业,很尴尬卡在我回国的节点上,SAIC的车床来不及用了。我家里人就说,要不借下老家叔伯们的工具,因为我出生的小镇主营轻工业,有很多工厂。

于是我回家在父老乡亲的大力赞助下,各种免费折腾!学了杂七杂八各种技能,比如我刚开始焊东西焊坏了,问师傅,人说这个不行,这个得用精焊。然后我又跟着师傅学精焊。

就这个过程中,发现实际上我的概念图也并非完美。比方说椅子下面那个金属结构,我本来准备用木头做,大家研究来研究去发现这个东西跟造飞机一样困难;一遇到曲面制作人就头痛;还有我设计的很多结构很难按照塑料压铸的传统工艺和大宗方式生产。

折腾了三四个月,才终于做出来。

而我整本作品集的项目差不多都是这种类型——特别明确、特别落地的工艺日用产品。

和RCA的文书里面我也有写,说我未来想往文化艺术类产品发展。但我想做的不是单纯的文创,我希望把我们看到的许多稀奇古怪的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还有一些世界的文化给运用到产品里面去。这样我在使用产品时,不单只用它的外形,以实用主义来考量,还能够看到它的精神内核,同里面蕴藏的文化做共鸣。

比如我设计了一款小型家电,会结合陶艺的材质纹理特征,让产品更好抓握,也让其更加美观;还做了一套蟹八件,结合了我们南方这边的一些吃蟹文化设计的产品。

蟹八件产品设计项目

唉反正注重的都是一些当下实用性很高的日用工艺品。我也没想到皇艺能直接发offer。因为RCA喜欢的一般不都是偏概念,具备未来前瞻性的作品吗?我一个宏观项目都没有,什么环境保护、救灾救难,没有。

所以现在来看,可能不管哪个学校,是RCA还是Pratt,大家都喜欢能够实际做出来的作品吧。

也不仅包括产品设计,任何专业都是。因为现在电脑软件太发达了,大家习惯性用建模来解决一切,懒得动手。但其实哪怕用某宝某东,造一点五金件,可能对我们申请的成功率都会有帮助,让考官眼前一亮。

刚面完罗德岛,奉劝大家面试忌背稿

我大概有两年时间没怎么说英语。所以接到罗德岛面试通知后,不太自信,猛背了三天稿。

罗德岛的面试题比较常规,给大家总结就是5个问题:

1、你认为设计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2、什么样的设计让你感到嫉妒?

3、你有合作的经验吗?

4、你认为设计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5、你最近读了什么书?

这题一看就挺套路的,大家都大差不差。问题在于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今年特别赶时间,每个问题就给2-3分钟去答。

按我背好的稿子的第一句话应该是“Hello,my name is…”,但老师大手一挥,说不需要,我问你答就好。一下子有点儿把我挥蒙了,逻辑线一乱,后面就容易结巴。所以我真诚建议大家面试前,练好英语和最基础的问题就ok,没必要背太多东西。

在美国养了一龟一兔,龟是保护龟,在美国被学生一届又一届“继承”养大

有点可惜吧,还是希望能拿到罗德岛的offer,不过好在我没什么梦校,哪儿都能待得自如,起初我就只是打算挑一个师资和品质比较好的艺术类学院去读书的。

虽然先前小小吐槽了下SAIC,但艺术院校的确有它独有的优势。和其他艺术学科同学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氛围非常好。

在美国读本科时遇到的好朋友们

和大家一起吃火锅

之前做椅子时它有个结构,我想了大概俩星期没想出来,就跟我一位学建筑设计的外国同学聊天,他唰唰两笔就给我画了出来。

我都惊了,说,啊?这可以吗?

然后我朋友说,没问题!我研究这个建筑结构都好久了,稳得一批!

跨专业的好处不就出来了,你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分享来提供思路,大家在这样一种互帮互助非常happy的环境下推进项目。我本科就建立了不错的人际网络,在研究生阶段也想持续下去。期待未来吧!

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就业、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等相关问题,欢迎私信康石石。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