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申请季,本想借此时机给大家盘点了一下当届学生申请情况,结果发现这届学生全员“海王”。
70%的学生在准备留学时都选了国内保研与海外留学同步推进的中外联保,要么清华、同济、上交浙大,要么港理、皇艺、米兰理工、代尔夫特。

学生的保研成绩(部分)
成绩上,选了中外联保的基本上岸,清华、上交、同济、华南理工等都有,其中不乏从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跨级保研到头部985的学生,到留学阶段,申请学生因此少了一批。
而从单纯留学市场来看,美国留学热度降了不少、英国留学学生稍稍少了一些,欧洲因为保有免学费政策的国家变少,留学时选择的学生也会一再犹豫,这些学生纷纷涌向了香港,至少在工业设计,尤其是想结合智能做设计来看,香港留学,特别是香港理工彻底成了热门院校。
在此背景下,申请策略会发生哪些调整,我和大家仔细道来:

-教育经历-
帕森斯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 MFA
雪城大学 机械工程 BA
-教学成绩-
指导学员申请帝国理工、哥伦比亚大学、RCA皇家艺术学院、UAL伦敦艺术学院、 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米兰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
保研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名校;
斩获红点、A’Design Awards、Muse Design Awards、Dyson Design Awards、K-Design Awards、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European Product、Design Award、Spark Design Award、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展、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等国内外知名设计赛事奖项
01保研失败?留学被拒?这届学霸早就不赌单一路线如果说第一批同时准备保研与留学的学生是抱着为自己留后路的想法,选择了中外联保。
那么现在的学生则是把保研与留学当作本科生涯中两次“跨级冲刺更高院校”的机会,无论是跨保清华、同济,还是申请上岸哥大、帝国理工、皇艺,都不亏。
而在中外联保准备上,不仅作品集“功能重叠”,两条赛道都能加分,留学准备的雅思能为保研面试加分;保研卷的实习与志愿活动又能成为项目素材,让产出更“落地”。二者相辅相成让这批学生升学之路变得更为顺利。
比如从哈尔滨工程大学一跃保研到头部985的学生T同学,把实习时见到的企业级调研手法用到项目之中,作品脉络清晰、逻辑分明,并在后续对产品就行测试推出计算结果:

T同学的项目
这种结合了用户主观调研与市场当前检测标准数据化板块的能力,让她的设计“完整度”与其他学生区别开来,一举杀入夏令营拿下优营,后续的保研录取也是水到渠成。
如果T同学还想申请留学,以她的水平结果不会差。
02普通学生如何拿下Top校offer?靠拉长战线回到四五年前,保研只是一小批金字塔尖学生会考虑的事,留学大三才开始匆忙准备作品集也是常态。
但放到现在的大学生身上,根本不可想象。
大一过成高四,早早为保研做打算成了常态,顺着学校保研率高低去挑学校、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就开始找到我准备保研的学生也陆续冒头(这位学生现在已经开始成为学校对外的交流会的代表之一,如果后续想保研基本无难度)。
于是北京211院校可以取代硕士毕业论文的“红点奖”被我的学生大二大三就拿下:

硕博生爱卷的专利也开始普及到大学生群体中:

许久之前就想从211跨级保研985,尤其目标是清华、上交、同济、浙大这类院校的学生更是带着40+奖项让985老师们高看一眼:

M同学获米兰设计周国家二等奖、国家三等奖 NCDA未来设计师大赛 6枚省级奖项 ...40+大奖 从211保研上海交通大学
而上面提到的这些其实都只是能力的证明,侧面反映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
但无论是保研还是留学,回归到本质还是要看学生本身的设计能力。此时,这些早早开始准备,图都比别人多画几百倍的学生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比如手绘量大管饱,推到逻辑清晰易懂的X同学:

H·ART学员X同学 本科 鲁迅美术学院 产品设计 获 伦敦艺术大学 圣马丁 工业设计5.0 MA offer
渲染文件夹名从1.0递增到999999......极致细节直接拿下香港理工大学offer的C同学:

H·ART学员C同学 本科 天津工业大学 工业设计 获皇家艺术学院 Design Products MA 香港理工大学智能可穿戴技术MSc
有时我甚至很难把我的学生与“跨级保研”、“跨级留学”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
毕竟实力到位了,确实值得大满贯,哪个学校收了都不亏。
03为什么他们能做出那么出众的作品集呢?“加点AI?”、“搞点编程?”、“会做硬件?”,近几年越来越被同学们作为附加分执行。包括在整个保研、留学申请季,我的学生也像炫技一样在作品集中展现了五花八门的技能,把自己往全能设计师的方向打造。
比如从清华大学纯艺类专业,跨专业保研清华大学信息设计交叉学科的学生L同学,作品集大篇幅加入医疗辅助、电路连接内容:

L同学作品集
相信很多同学看到这已经开始心痒,想着自己也在作品集中加入这些板块大展身手。
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对于像L同学这类而言,她们的目标是想申请偏智能化/信息交叉类专业,需要显示自身在这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这类学生兴趣在此,L同学因为对医学知识极其感兴趣,清华在读时就去医学院蹭课补充相关基础。
纵然作品集看起来炫技颇多,但起初都是个人兴趣,而在如何把医疗知识与产品结合,我们俩也是沟通需求从0到1一点点铺出来,这不是今天突然感兴趣去看点科普就能达到的程度。

L同学作品集
另外近几年也掀起了理工热潮,大家印象中好像名校都很吃理工类作品这一套。
实际上是理工类院校更偏好这类作品,因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北京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代尔夫特理工,他们本身能提供更多工科方面的教学资源,自然想多接收这方面的学生。
如果有的同学本身的目标是更重设计的院校,如同济大学、于默奥大学、阿尔托大学、皇艺、伦艺的话,其实不需强行为自己灌注科技元素。
院校招生虽会有学生兴趣的考量,但更根本的评分标准是看你作为一名设计生,能不能把设计做好。手稿是否画扎实、建模是否还要磨、渲染够不够精细,有没有对生活真正地洞察,才是一切的基础。
一般学生刚开始跟我做项目,都会体验获得“N”次修改体验卡,一个VR眼镜建模的背后是几十次的返工与修改:


但功夫不会辜负有心人,该项目后来也圆满拿下红点、A‘Design、美国缪斯设计等奖项:

学生小组作品《E-sync: AR Glasses For Hearing Impaired People》
所以无论是否喜欢“高科技”,大家都不用预先为作品集设想太多困难与烦恼,需要代码时我可以带着你找开源代码实现功能、需要结构拆分与测试知识,我机械工程专业的能力也能支撑大家。
更重要的是懂得用心、努力去做项目。

第一步先动手,一步一步的修改才能迎来进步;第二步认真调研与学习,能主动地去学习更好的调研模式,找出设计亮点;第三步,此时的你既有基础又有设计思维,做你喜欢的事情就行了。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祝愿各位同学成功申请梦校,保研成功。如果你也想跟着我学习,或者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就业、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等相关问题,可以联系康石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