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所学数媒专业,比较偏3D表达,重技术软件培养,产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商业化项目。却并不看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意识到这点后,我启程擅长艺术创造的英国学习视觉传达。在爱丁堡大学快速增长自己的学识和阅历,于设计思维、动手能力和眼界层面得到全面提升。
因为经历了不同的设计风格及教育经历,无论是硬核技术还是设计艺术,均有涉猎。因此我能够带领同学们通过“跨学科视角”,体验视觉艺术的多重可能性。


很久之前我对视觉传达颇为憧憬,但等到本科入读后,才发现学校主教游戏和动画。
我本科的数媒专业,与韩国东西大学有教学合作。当时学校老师里有一半人是韩国博士背景,还有一半是美国留学背景。这就导致我们系的教学以技术为导向,擅长产出美式3D商业化作品。缺乏个人表达。
平时主学Maya以及Blender,现在大家去看美国主流的特效公司,它所需最基础的也是这两个软件。接下来要学引擎软件Unity、贴图Substance、建模ZBrush、特效AE等等。

爱丁堡街景
然后老师就拉着我们到各种动画公司、游戏公司里观摩。
我第一感觉是,学校其实教的没毛病,实际的项目创作的确是我们在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
就比如像《哪吒》这样的商业电影,它实际是以人数较少的核心创作团队,以及人数庞大的技术团队共同托举完成的。技术团队就是我们在学的东西。你拿到人物设定后,可以对着图纸把它建出来,然后丢给下一个人,下个人开始绑骨,让哪吒的眼皮手指都能动起来,接下来丢给贴图,贴头发材质、脸型材质。
它不算思想性创作。实际上的思想性创作,如故事性叙事、剧本、分镜(同时也需懂一部分技术),在中国市场上人才需求量不大,但正是这少数群体掌握着绝大多数作品最核心的走向。

雕了一个小玩意
对此我不太喜欢。我想在拥有技术能力基础上,去做一些更加思辨性的表达。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挖掘并发展个人的艺术风格。这是我当时最迫切的想法。
这时候我看到了皇艺visual communication发的一个slogan:“视觉传达的重点不在于“视觉”,而是“传达”。我们需要成为桥梁,不是观众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而是作者本人和观众之间的桥梁。我们是用设计和观众沟通问题。”
我豁然开朗原来好的作品表达是需要合理的媒介,而不是闷头创作即可。由此,踏上了英国留学之路。

爱丁堡随处可见的一角
到爱大,深入学习视觉传达爱大是一所兼具新型技术表达和传统设计理念的学校。
我们会在传统设计中探索形式创新。比如有次studio大家讨论食物和饮食习惯,产出一本书。我们把这本书做成了三明治的样子,用真的面包片敷成外表,来进行表达。
还有大家一起研究刮刮乐材质的海报,贴在大堂里一起画画。英国老师看了就很开心,特别赞同学生去探索材料上的东西。
也会学到一些比较新型的表达技术。如动态视觉。有一节课老师让我们尝试通过做雕塑表达你发现的问题,将其拍摄为影像作品,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沉浸式展厅。

上课教室

print工作室
studio课堂模式,让所有同学在创作时都能围绕在一个房间里,然后你有什么想法啊、问题啊,可以随时畅聊。
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为我们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及技术上的指导。他会建议你可以去尝试哪些多样的视觉表达?这里或许可以加一个多媒体,那里或许可以做一本书?我们做实验性短片需要用到AE,有一位老师特别擅长AE,一个下午就带着我们做特效。

上学期间的一些小创作
英国整体的教学氛围就是如此的自由轻松。同时也能够让我受益颇多。
过去我画画同多数同学一样,画一个IP一个人物形象,它可能有基本规范,画出来就可以。但若你不了解这个人物,不认知这个材质,不在乎能不能落地。其实你做出来的东西只是“看上去还可以”。做出来的质量天差地别。
而爱大非常看重落地性。教授始终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东西。我在短短时间内就学会了怎么动手做print。接触凹版印刷、凸版印刷以及其他任意特殊印刷方式。

工坊所在教学楼

workshop记录
校园里有很多workshop工坊连在一起。若想在项目中加个雕塑,加一个什么形状的模型,不会操作。那隔壁就有木头工坊、打铁工坊、激光切割工坊、3D打印工坊等等,进去直接和老师学习。
当我们懂得个人设计思维的底层逻辑,身体力行地验证过创作的可行性,你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更具信服力。


在埃及看沙漠,在冰岛看极光
除了这些呢。到不同国家环境中沉浸,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也给我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体验经历。我在埃及的沙漠酣睡一夜;爬过苏格兰高地;看过冰川极光;在爱丁堡艺术节惊喜观赏中国剧团表演的钟馗戏剧、数不清的英国话剧、知名脱口秀,还有街头转角无处不在的默剧表演……
私以为,阅历也是人生资历的一篇重要背书。
精彩的视觉传达作品要如何创作?我们拆解“视觉传达”这一词汇。
“视觉”,即是学生的审美。所以作为指导老师,我首先要保证学生审美的提高。对同学们而言最快的训练模式即是“多看多练”。我会组织大家多看好的作品是如何表达的,而不是停留在一些比较商业化的表达上。
“传达”,在于你的思辨性思考,如何同观众之间构建桥梁,实现有效的信息传递。具体而言,它代表着你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你对同一个问题有哪些不同观点,你要如何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对方?
那么在具体制作项目时,大家首先要明白自己想要表达什么?然后如何让我们的表达立的住脚?这是前期的开题和调研部分。往后走就是提高我们的审美和传达能力,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快速增长。

康石石东家-H·ART学员X同学 作品《看不见的大象》 获 皇艺 视觉传达、版画 爱丁堡大学 平面设计 格艺 传达设计 offer
H·ART的X同学做的一个作品就非常好。她探讨了中国移民工人这一社会问题。而主题“看不见的大象”指的是我们忽视潜在的冲突,不去直面问题存在。
然后她就做了一个用镜子切割三头大象的意境。大象背面使用绿色,其代表着建筑工地上常用的绿色网布,意喻工人的生存环境;同时绿色也会让大家想到抠图用的绿幕,代表这些工人是被忽视的,在绿幕里我们看不见群体的存在。


康石石东家-H·ART学员X同学 作品《看不见的大象》 获 皇艺 视觉传达、版画 爱丁堡大学 平面设计 格艺 传达设计 offer
她的平面产出选择用透明的硫酸纸去做印刷,做成装置挂在大象的上方。然后还做了本书,剪辑报纸信息做反讽素材。大家可以发现,X同学每一步,选择何种材质、何种表达都在紧扣命题。

爱大毕业展览,形式多样
所以我们在创作时,不要说我做一本书,就只是单纯的做一本纸质书。或许加入一些小装置、一些3D打印和简单的交互会更加贴切。同时我们也可以做一些数媒,如一个简单的APP、一个UI品牌设计,或者更深入的动画及游戏等等。
视觉传达这一学科,在过去市场上或许拘泥于传统平面的方向,但随着这几年媒介的发展,大家技术上都有革新,视觉传达的市场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比如像现在大多数公司,他考察的除了你是否有平面的能力,还会问你会不会建模呢?你会不会剪个视频?你是否能够做出那种挂在大屏幕上的动态广告?由于新兴技术的普及,很多广告宣传拥有了更加适宜的表达方式,那么作为设计师,我们当然得指哪儿打哪儿,什么都得会一点。
所以如今的视传,更像是以平面设计为基底的一个多媒体表达。它和数媒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爱大毕业展览
无论求职还是申请留学,市场要的都是具备综合素养的人才。同学们亦可以尝试将视传与产品、与沉浸式展厅、与可穿戴珠宝相结合。
当然我们在进行跨界创作时,不能仅停留在概念设计上。无论国内保研还是国外留学,院校一定喜欢看到你能够将东西做出来。这也是我作为老师,希望教给同学们的知识!
如果你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就业、作品集创作、背景提升等相关问题,欢迎私信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