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敏和舅妈8张合影,她19岁嫁舅舅,是装一肚子故事的贺家人

醉卧沙场红尘情 2024-12-16 10:21:11

贺子珍兄妹三人,数哥哥的婚姻最幸福,陈毅做的大媒

1922年,李立英出生在上海纪王镇一户富裕人家。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比她大18岁,贺子珍比她大13岁,贺怡也比她大11岁。

李立英读高中时,已是共产党员的张菊兰插班进来。张菊兰比李立英大几岁,能说会写,在学校办起了抗日墙报。李立英十分敬佩她,主动帮她抄写、张贴抗日墙报。

1940年10月,高三时,张菊兰忽然找到她,说她要离开上海到苏北参加新四军抗日,问她去不去。李立英经过一天的思想斗争,决定和她一起投笔从戎,共同抗日。

11月,她们长途跋涉到了盐城,参加了新四军,之后被送往抗大五分校学习,入校不到2个月李立英就入了党。

此时,36岁的贺敏学在盐城抗大五分校任副教育长兼训练部长,陈毅仼校长兼政委。

贺敏学老大不小还孤身一人,炮灰连天的年代,脑壳随时提在手上,他哪敢有结婚生子的奢望。

贺敏学22岁时,父母曾为他定了一门亲事,是永新县城一户吴姓殷实人家的千金,可他却一门心思闹革命,后来领导暴动上了井冈山,吴家容不下未来的姑爷上山为“匪”,立马断了这桩婚事。

贺敏学和李立英的第一次见面还是因为她的领路人张菊兰。

有一天,李立英去看望张菊兰,恰好这天和贺敏学碰在了一起。饭后,李立英和贺敏学一起步行回校,走着聊着,李立英觉得首长有文化,没有架子,贺敏学在训练课上发现这个女学生能吃苦,做事情一丝不苟,竟然心动了。

一来二去,张菊兰便有意安排他们俩又来家里吃几次饭,两人心知肚明,但没有捅破这张纸。

已被任命为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刚与新四军文艺工作者张茜结婚,出于对老战友的关心,陈毅直接召见了李立英,问她怎么想的。

李立英没想到惊动了军长,羞得脸红红的,表示同意。

就这样,一个上海富家小姐,走进了一个和井冈山革命斗争史息息相关、极富传奇色彩的贺家,并与之血脉相连,荣辱与共。

结婚几年贺敏学都没有和她谈论过贺子珍。一次,部队有位教导员前来看望她和刚出生的女儿,无意中与李立英谈到贺子珍的事。

李立英大吃一惊,贺子珍竟是贺敏学的妹妹?!早在上海读书时,李立英就知道毛主席和贺子珍的事,而且对上海演员蓝苹更是听了不少传闻。

贺敏学回来,李立英忍不住问他,贺敏学苦笑着说:讲这些有什么意思呢?

李立英明白丈夫的良苦用心,此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凡是丈夫不愿讲的事她一字不提。

李立英把小姑子接家里照顾,李敏一年一次看妈妈

1947年,久经磨难的贺子珍母女从苏联回国,李立英带着5岁的女儿,跟华野一批干部家属和老弱病残也来到东北解决区。

贺子珍到处托人打听她的父母、哥哥贺敏学和妹妹贺怡,当时贺敏学军务在身,就派妻子李立英和女儿贺小平前去探望。

李立英在哈尔滨停留一个多月,姑嫂第一次见面就敞开心扉,她们常常睡在一张床上,彻夜难眠。李立英把哥哥和家人的情况一股脑地说给她尊敬的红军老大姐,贺子珍也把憋在心里的话讲给小自己13岁的嫂子听。李立英看到贺子珍非常重感情,而且是个大度的女人。

临走时,贺子珍把回国后李富春送给她的一枚金戒指送给嫂子,并说:“你在前线打仗,条件艰苦,需要时可卖掉应急用。”

李立英觉得这份礼太重,况且,贺子珍刚回国,也需要危急时刻防身用,临上车前李立英又把它交给贺子珍的好朋友王美兰,托她还给贺子珍。

一个月的相处,姑嫂之间倾心相处,如果有一个人戴了面具,设了防线,还有后来吗?

1949年6月,贺子珍和贺怡姐妹回北京受阻后,来到了上海,兄妹三人在上海从长征分别15年后,有一场甜蜜而酸涩的相聚。

当年瑞金分别时父母双亲尚在,如今,父亲贺焕文、母亲温吐秀已双双为革命事业尽了最后一份心血,小弟贺敏仁则在长征时被自己人冤杀,小妹10岁时被反动派剜眼杀害,堂叔堂兄弟牺牲数人,幸存的兄妹仨人相聚在一起,天天都有说不完的话。

两个单身妹妹,在哥哥嫂嫂这里得到了巨大的精神慰藉,她们找到了久违了的家庭温馨。哥哥怜惜妹妹的境遇,两个妹妹也争着关心哥哥的伤痛,李立英看在眼里,她心中慨叹道:人世间最治愈人心的还是亲情啊!两个备受磨难的小姑子,这里永远是你们温暖的家,哥哥嫂子永远疼爱你们!

可天不遂人愿,几个月后,贺怡于1949年11月在寻找毛毛的路上遇车祸身亡,撇下3个未成年的孩子,贺家人的生活被打乱了,贺子珍病倒了,贺敏学和李立英不仅要照顾贺子珍,还要照顾贺怡的3个孩子。

贺敏学工作繁忙,生活的重担实际上落在了李立英身上,可她也是随丈夫南征北战有工作的人。

1955年初,贺敏学受命率建筑工程部队支援大西北建设,李立英只带4岁的小女儿贺汪洋去西安,把13岁的大女儿贺小平留在上海陪伴贺子珍,贺小平是陪伴了姑姑半生的侄女,为了照顾贺子珍和孩子们,李立英把母亲接过来,老人家心甘情愿包揽了买菜做饭洗衣服一类的家务。

李立英把每个月的工资寄回上海,交给母亲,用来负责这个大家庭的生活开支。

李敏上学期间,每到寒假,毛主席都要打发李敏去上海看望她的妈妈,让她们母女相聚,而每年暑假,主席则把李敏留在身边,陪伴自己。

李敏的每一次到来,贺子珍和贺家所有人都很高兴,舅舅和舅妈非常疼爱这个外甥女,这样持续了很多年。

1958年,贺敏学来到福建任副省长,福州又成了贺家人的聚会地,有了亲情的融化,贺子珍的病情渐渐好转,这是哥哥嫂嫂最欣慰的。

结婚43年,李立英第一次陪贺敏学回老家,携孩子们同行

李立英和贺敏学结婚后,作为江西人的媳妇,她一直想到丈夫的家乡看看,但贺敏学总说:“有些事,看了心里难过伤心,过两年再说吧。”

“再等几年,等家乡群众生活好些再回去。”

直到1984年贺子珍去世,贺敏学已经80岁,李立英也从福建省物质厅离休,他们决定趁身体尚好,完成一次回家乡的夙愿。他们还带着女儿、女婿和外甥们,一行人走着停着,用了半个月的时间。

他们先到吉安祭奠妹妹贺怡,又到赣州祭奠父亲贺焕文。

之后,一行人上了井冈山。

贺敏学站在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前,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毛主席那脍炙人口的词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贺敏学兴致勃勃地给孩子们讲起“黄洋界保卫战”,当年,正是他和谭希林、刘荣辉步行3个多小时,把一门正在修理的大炮和3发炮弹抬上黄洋界,前两发哑弹,最后一发吓跑了敌人,“黄洋界上炮声隆”指的就是这发炮弹。

贺敏学平时对妻子和孩子们不爱回忆往事,此时,站在曾经残酷的战场上,孩子们听了惊叹不已。

李立英回想起陈毅军长保大媒时说:“我们是井冈山的老战友,贺教育长身经百战,屡立战功,性格豪爽,就是喜欢发火,你以后要多帮助他。”

当时,李立英的脸“刷”地红了,而这一刻,她对丈夫投去了钦佩的目光。

在井冈山,贺敏学深切怀念老同学、老战友袁文才和王佐,他坚定地对孩子们说:他们不是土匪,是共产党,没有他们,就没有井冈山根据地!

李立英心里明白,这就是丈夫说的“有些事,看了心里难过伤心”。

贺敏学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了老家黄竹岭,这是他阔别57年后第一次回家,在老家祖宅前合影留念。

之后,他们又来到永新县城,找到了当年父母亲开的“海天春”茶馆,这里是三兄妹闹革命的源头,如今,一家人只剩下他自己。

舟车劳顿半个多月,一路上,贺敏学所思所忆,对李立英和孩子触动很大,孩子们说得最多的是催他写回忆录,李立英和丈夫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听到孩子们说写回忆录,她笑而不语。

1988年,贺敏学病逝。

2002年,孔东梅陪母亲李敏去福州看望舅妈,李敏这些年亲人不断离世,她已经20年没见到舅妈,舅妈此时也身患癌症,见到外甥女非常高兴。

孔东梅为了收集外婆贺子珍的资料,采访了最后一位贺家老人,果然,虚虚实实的历史场景在她口中如此真切、动人。

贺家兄妹太过耀眼,李立英82年的人生不太被人提起,她曾是抗日战场上的巾帼英雄,她曾与贺家人生死与共。

2003年4月28日,李立英带着一肚子故事走了,默默无闻……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