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陈毅,准备赴法国勤工俭学,在上海留影
陈毅(1901~1972)出身在四川乐至县一个小地主家庭。父亲陈昌礼早年曾在成都读书,后返乡办私塾,在当地算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人。他学识渊博,琴棋书画,无所不爱,尤其擅长书法,又能作诗填词。
从3岁起,父亲就亲自教他识字,背诵《千字文》《三字经》,5岁时,进入邻村的一个私塾念书。
陈毅的母亲黄培善在当地算得上是大家闺秀。她端庄秀丽, 性格刚毅,教子有方,善于操持家务,堪称贤妻严母。
陈毅的父母育有四个孩子,陈毅上有一个哥哥陈孟熙,下有一个妹妹陈世芳和一个弟弟陈季让。
陈毅在上海和哥哥弟弟合影,左起:弟弟陈季让、堂弟陈世泽、陈毅、哥哥陈孟熙、堂哥陈修和
陈毅的外祖父叫黄福钦,是当地有名的一个大地主。为了当官,他花了200两银子买了个司巡检的官职,衙门地点在今湖北省利川县建南。上任后,黄福钦便写信叫陈毅的父亲到他的衙门去当书办,并要把陈毅带到他的任所就学,这一年,陈毅7岁。
1941年,罗生特(中)和陈毅(右)、刘少奇(左)在江苏 盐城新四军军部
陈毅在给新四军奥地利籍医生罗生特的信中,有一段描述:
“我在那里过着衙门的生活。那时候留下一个至今难忘的印象,就是衙门里经常毒打犯人,使我在旁边看了非常难受。我很同情那些被打的人,在我心里开始种下了对旧社会愤怒不平的种子。”
陈毅9岁时和父母离开外祖父,又回到四川老家上学。12岁时,母亲把他接到成都上学,15岁时他考上了成都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就读染织专业,在学校,他开始抨击时事,成为了学校的风云人物。可陈毅对工科并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政治和文学。
1950年,陈毅、张茜与父母和孩子在上海
1917年底,16岁的陈毅由于交不起学费,中途辍学了。恰在这时,吴玉章(延安五老之一)等人在成都创办了一个可以免费就读的成都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毕业后,学生可以到法国勤工俭学。陈毅和哥哥立即前去报考,结果兄弟两人都考上了。
1919年,陈毅和哥哥又一同考取了官费留学(共30名)的资格。6月初,陈毅和哥哥以及其他20多名即将赴法勤工俭学的四川籍学生,从成都到重庆,从重庆乘船到上海。
1919年7月13日,四川旅苏学生会欢送即将赴法勤工俭学的四川学生合影
在邮轮上,陈毅吟诗一首:
走遍天下路,闯过万涛滩。
为碎旧世界,拨云见青天。
这种万丈豪情伴随陈老总一生。
经过59天艰苦航行,陈毅下了船先住两个月医院在上海等了一个月,去法国的船票已经有了眉目,很快就要跨出国门,陈毅特地到照相馆拍了这张全身照作为纪念。
在这一个月中,五四运动新文化的浪潮在上海影响巨大,他们积极参加到示威游行和演讲活动中,并阅读大量的《新青年》杂志,用他的话说“经历了思想上第一次的动荡”。
8月12日,陈毅一行登上了一艘法国货轮,经过59天的艰苦航行,终于在10月10日抵达法国南部的马赛港。
陈毅因在船上就患了严重的脚气病,不能行走,被哥哥和同学们背上了岸,住进了华工医院。
在华工医院一住就是两个月,陈毅病愈出院后,就要离开马赛了,他和同学金满城、杨持正在马赛照了一张相,然后便乘火车来到了法国首都巴黎。
1919年底,陈毅(左)和金满城、杨持正在法国马赛合影
得到官费生资格的学生,有四川省政府补助的一笔旅费。可到了巴黎,新鲜感逐渐消失,还要面临着一边求学,一边打工,理想中的天国生活渐渐崩塌了。
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生活陷入困境,两年后,陈毅等104名同学被强行遣送回国1920年,陈毅(后右一)和法国勤工俭学同学合影
1918年~1921年底,全国共有1600余名进步青年抛家离国、远涉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他们主要来自四川、湖南、河北等省,仅四川、湖南两省就超半数,其中川籍达511人,位居全国之首。
这之中,包括陈延年、陈乔年、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刘伯坚、李维汉、李富春、蔡和森、向警予、李立三、聂荣臻等人。
勤工俭学期间,周恩来(后中)和同学合影
湖南青年毛泽东虽然没能赴法,他为赴法勤工俭学出力最多,筹款、送行忙得不亦乐乎。
1920年5月8日,毛泽东从北京行程25天去上海,召集即将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开会,会后留影
左起:萧三、熊光楚、李思安、欧阳泽、刘盼伊、张怀、毛泽东、彭璜、陈绍休、魏璧(女)、劳启荣(女)、周敦祥(女)
陈毅到达巴黎后,在华法教育会的安排下,陈毅和哥哥一起进入了蒙达尼中学专为勤工俭学学生开办的法文补习班学习法文。不久,从湖南来的蔡和森也被分配到这里,和陈毅在一个班。
从这时开始,陈毅和蔡和森成了亲密的朋友,蔡和森和毛泽东是同乡、同学、知己,陈毅从蔡和森这里和毛泽东有了神交。
在蒙达尼中学学习几个月法文后,陈毅被分配到巴黎施奈德公司的一家分厂打工,干的是钳工车间的杂工,非常辛苦,至此,勤工俭学的梦想已经破灭了。
在巴黎西郊,华侨协社和巴黎华法教育会,负责安排勤工俭学在法国的工作和学习事宜
因无技术,勤工俭学的同学们大多只能到厂矿干毫无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勉强糊口,求学更无从谈起。
数月后,随着来的人越来越多,新来的找不到工作,老人也遭到解雇,大多数川籍留法生无工可做,每天只得靠领取5法郎的生活费来维持生计。
正在危难之际,被留法生视为“娘家人”的华法教育会却找借口推卸责任,于1921年1月发出公告,说因经费紧张,拟取消留学生的生活维持费。这些通告犹如晴天霹雳,把失工、失学的学生们无情地推向万丈深渊。
陈毅(左三)、哥哥陈孟熙(左二)和同学们悲愤地向安子初遗体告别
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因工伤或疾病不幸死亡。其中四川籍的学生就有安子初在化学工厂做工,中毒致死。蒲照魂因生活绝望,自刎而亡。王演绘病死在旅馆,两天无人问津。王木为逃避警察毒打,被电车撞死。黄里洲在一家钢铁厂险些被钢锭砸死。16岁的邓小平得了一场重伤寒,也曾危在旦夕。
1921年2月28日,400多名留法生在蔡和森、向警予、李维汉为首的工学世界社的领导下,聚集在中国驻法公使馆前请愿,争取“生存权、求学权”,遭到法警的镇压。
6月,留法生们组织了抵制中法政府间秘密借款的拒款运动。10月,陈毅又参加了强行进驻里昂大学的活动,彻底激怒了当局。
1921年11月,从法国回到上海的陈毅
最后,法国当局派出警察把他们强行拘押,并以“过激党”扰乱治安为名,将100多名代表逮捕进六辆囚车,押进了炮台监狱。在狱中,陈毅和各代表进行绝食等各种斗争。10月13日里昂法厅宣布陈毅等104名中国学生“罪名”并由法国政府押送回国。
陈毅又遭杨森驱逐,不得已来到北京中法大学陈毅(右二)和《新蜀报》报社同仁在一起
陈毅等回到上海后,面对新闻界发表谈话、写文章、并发表了104人的通告,揭露北洋政府的卑鄙行为,向社会呼吁、奔走、募捐,解决这100多人以及还在法国的同学生活和继续求学的问题。
1922年,陈毅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一度应四川军阀杨森之聘,出任重庆《新蜀报》主笔,使他有机会实现文学抱负。
陈毅(中)回国后,到成都看望归国同学
他一边办报,一边挤出时间钻研中外名著,创作了反映军阀混战、祸及百姓的诗歌、小说、散文、杂文。
哪知道,一篇《论民众武装》的杂文,戳到了四川军阀的痛处,触怒了杨森,陈毅在《新蜀报》只干了一年,就被杨森“礼送出川”。
此时,陈毅的哥哥陈孟熙已在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就读。陈毅不得已,于1923年10月离开重庆,来到了北京中法大学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22岁。
1925年,陈毅(前左九)参加孙中山先生的迎丧会
1924年底,陈毅离开中法大学,开始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工会工作和学生运动。他参与了著名的“三一八”惨案,就是鲁迅笔下的《纪念刘和珍君》惨案,陈毅走在队伍最前面,他“被人群挤在两挺机关枪之间,幸未受伤”。
1926年,陈毅受李大钊指派回四川组织兵运。他和朱德、刘伯承组织了泸顺起义。1927年,陈毅从武汉到江西,追赶上“八一南昌起义”的部队,并随军南下。1928年4月,陈毅和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走上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余部会师,中国工农红军诞生了!
1929年,陈毅又一次上海之行,他以坦荡的胸怀,向中央请命
1929年5月,也就是在朱毛红军夺取永定前后,红军内部出现了一次大争论,这场争论以陈毅一趟上海之行,向中央请命才得以解决。关键时刻,陈老总胸怀坦荡,坦诚执言,毫无私心,为幼小红军的稳定团结立下汗马功劳。
陈毅手迹
陈老总性格豪爽,戎马生涯一生,波澜壮阔,对诗词和围棋极为爱好,他终成为顶天立地的元帅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