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到哈达铺,饥饿的战士有馍吃、有炕住,却有3件乐极生悲的事

醉卧沙场红尘情 2025-02-21 16:22:44
就在这个小小邮电所,梁兴初找到了旧报纸,毛主席大喜:红军有救了!红军就快有家了!那个家距这里还有1000多里!

哈达铺邮电所旧址

很多人都知道1935年红军在攻下腊子口后,找到了一张旧报纸,正是从这张旧报纸上,毛主席得知陕北有刘志丹的红军,有现成的根据地。

这张报纸是谁找到的呢?

梁兴初!

1935年9月,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攻下腊子口后,挺进到甘肃岷县,时任侦察连长的梁兴初,奉命去哈达铺侦察敌情、筹集粮食。

毛主席对他说:“找一些近期的报纸啊!”

要知道,过草地、过藏区、缺水缺粮、与外界隔绝、天天急行军已经两个月,毛主席急于了解敌军和我军的情况。

梁兴初等人换上国军中央军军服,神气十足地开进哈达铺。该镇镇长及保安队等前来迎接即被控制,侦察连未放一枪一弹便占领了哈达铺。

恰好,国民党一位驻岷县鲁大昌师的少校副官刚从省城回来。梁兴初等人从他的行李中发现了一大捆旧报纸,有《甘肃日报》《西京晚报》《大公报》。

报纸送到军团部,毛主席一口气阅读了十几张报纸,发现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的红军连克秦安、隆德等县城。

毛主席和张国焘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报上还惊呼陕北“赤匪”已成燎原之势,匪首“刘志丹”率部已占安定、延长、安塞、靖边、保安诸县城,使陕甘“匪区”连成一片……毛主席大喜,他高兴地说:“陕北有红军根据地,这是天大喜讯!这个梁兴初立大功啦!”

次日,毛主席在一座关帝庙里主持召开了干部会议。他极为兴奋,大声说:“同志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要感谢国民党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大块的根据地。这对我们真是好消息啊!”

毛主席还说:“张国焘看不起我们,说我们是机会主义,我们要北上,他要南下。究竟哪个退却,哪个是机会主义,我们不要骂。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大家听后都很振奋。

当时,红军的背景有多么艰难,听一听20多年后毛主席和斯诺的一段对话就知道了。

1960年,毛主席在北京会见美国进步作家斯诺(右)

斯诺是毛主席的老朋友,他曾向毛主席提了一个问题,“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毛主席的回答出乎意料,他说:“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中央红军到哈达铺是张国焘闹分裂后的两个多月,毛主席还面临着被张国焘各种诋毁、看不起。分裂后的中央红军第五、第九两个军和朱总、刘伯承等在张国焘的裹挟下也南下了,此时,毛主席率领北上的中央红军只有1万多人。

毛主席不仅担心手下1万多人的命运,还有随张国焘一起南下的朱老总、刘伯承以及红五军、红九军的命运,更担心张国焘手下的八万多红四方面军的命运。中国革命又一次面临遵义会议之前一样的艰难抉择。

毛主席在极其艰难苦闷、身心疲惫下看到了这张报纸,红军有救了!红军就快有家了!那个家距这里还有1000多里!长征出发快一年了,第一次有了准确的目标。

乐极生悲,太难了!

中央红军和红15军会师后合影,左起:王首道、罗瑞卿、杨尚昆、程子华、聂荣臻、陈光、徐海东、邓小平

这时的红军战士瘦得“皮包骨”,他们很久没吃上正常的饭菜了。据《彭德怀自传》中回忆:此时一、三军团到达哈达铺各约六千人,中央直属队约两千人,共一万四千人,体质很弱,行军时常见道路上有同志无故倒地就死了!

在哈达铺,饥饿的红军战士吃上了馍和菜,住上了火炕,没想到也有乐极生悲的事。

总供给部长林伯渠筹到了许多粮食,再不用为无米之炊着急发愁了。他的马夫让马敞开肚皮吃,饿久了的马一顿吃了十多斤麦子,结果胀死了。林老眼看和他共患难的坐骑死去,心里很悲伤。

另一件事对艰难的红军是个很大的打击。

《彭德怀自述》中说,中央红军“在哈达铺整编时一万四千余人,到吴起镇只剩七千二百人了”。

我们知道这段时间内红军没打什么大仗,减员却有一半之多,可见逃亡现象很严重。

红军时期的彭总

红军在经过荒凉可怕的雪山草地后,一旦到了有吃有住的地方,有的人就再也不愿意往前走了。

所以,每到一个村镇,都有人不辞而别。有人转道回老家,有人被当地农民收留,还有一些“左”的行为造成部队人心浮动掉队的,剩下来的都是革命意志坚定的。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翻过六盘山之后。

10月7日,红军翻越六盘山,这是长征路上的最后一座高山。

越过六盘山后,突然发生了意外的悲剧。一夜之间红军竟然死了300多人。当时保卫局以为是反革命谋害,抓了一些可疑的人,也没审出结果,直到1989年,半个世纪后才揭开谜底。

原来红军下山后饥渴难忍,见到清澈的泉水就喝起来。没想到这里的泉水含有剧毒的氰化钾和氰化钠,喝过量的人便毫无知觉地死去。

可怜啊,300多个红军战士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带着翻过山后的喜悦,倒在了一汪清泉里。

再看一看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站在十月的六盘山上,望着山上炫烂的秋色,远眺长空大雁南归,和身边瘦弱的红军战士,想象着1000里之外的陕北根据地,他诗兴大发,吟诵而出:

“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

这便是后来广为传诵、气壮山河的《清平乐·六盘山》一词的雏形。

我连读几遍毛主席刚吟诵出来的这首词,反倒觉得比修改后出版的《清平乐.六盘山》感情还要浓烈。

“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

有希望,有呐喊,有鼓舞,有蔑视,更能体现毛主席当时郁闷、沉重、喜悦、不屈不挠的心情。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才是“长征”精神!

15 阅读:3250
评论列表
  • 2025-02-22 17:54

    百炼成钢!

  • 2025-02-23 16:24

    你这文章写的很好

  • 2025-02-23 17:58

    这些活下来的种子,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是无敌的存在!一旦生根发芽,即刻燎原。

  • 2025-02-23 15:44

    铭记历史,胜利来之不易,后辈当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