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给当代父母抛出了2个深刻的问题:
1、我们是否在用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着"基因改造"?
2、如果孩子真实的样子与我们脑海中的样子相差甚远,我们还会毫无保留的爱着ta吗?

01
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心愿
我看了二遍《哪吒2》,每一次都会在殷夫人夺丹自焚那里泣不成声。
倒不全是因为殷夫人的牺牲,因为我相信每一个做了母亲的人,都有拼死保护孩子周全的勇气。
感动我的是殷夫人从始至终对哪吒那毫无厌烦、真诚接纳的母爱。
哪吒长得不好看,黑眼圈大嘴巴,举止粗鲁,总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跟两位优秀的哥哥相比,简直相差甚远。
因是魔丸转世,天生拥有极强的破坏力,总是在不经意间闯出祸端。
作为有头有脸的陈塘关守将夫人,拥有这样一个不讨喜、惹人嫌的孩子,那得多糟心。
但殷夫人并没有嫌弃哪吒,也没有用各种规训来改造哪吒,她用爱和行动让哪吒明白了:我生来就是魔丸,我以这个样子来到世界,由不得我,更不是我的错,但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魔丸,那就是我自己说了算。
爱是如你所是,这是殷夫人对哪吒的爱。
爱是如我所愿,这是现实中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

我儿子墨仔出生以后,我开始设想他要长成的样子:热爱运动、在篮球场和羽毛球场上肆意飞扬,健谈、风趣幽默、性格开朗、敢于表现自己、是个阳光灿烂的男孩子。
结果长着长着,儿子却长出了另外一个样子:不爱运动,报过的篮球课、羽毛球课都不爱上,性格内向慢热,行为谨慎,不敢表现自己,有点阳光,但不多,是个安静内敛的娃。
可以说,儿子真实的样子与我的设想是大相径庭。
在做家庭教育指导师这几年,我接触了很多父母后发现,大家很难接受孩子真实的样子。
总是竭尽全力的,打着“教育”的旗号去改造孩子,试图把他雕刻成大家想要的那个样子。
直到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才肯妥协,算了,我娃就是这样了。
比如,很多和我一样有着内向孩子的父母,报了口才班、表演班等一堆兴趣班,执着于让孩子变得外向。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巨大鸿沟。
这道鸿沟,让父母看不见真实的孩子,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真诚的爱。

02
全然接纳才是对孩子最高级的养育
人本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过一个理论:当孩子感受到全然接纳时,他们才会形成真实的自我概念,而非扭曲自我以迎合外界期待。
哪吒听到阐教弟子议论自己,立马对自己的形象产生了否定和怀疑的情绪,以至于后来央求敖丙代替自己去见两个哥哥,他认为哥哥们更想要看到是敖丙干净正气的样子。
外部评价,尤其是父母的评价,能够轻而易举地改变一个孩子对自己的看法。
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孩子就会喜欢自己,认可自己。
否定孩子真实的样子,孩子就会怀疑自己,讨厌自己。
一个人能否幸福快乐的度过一生,取得多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知的发展程度。

神经科学中有一个皮质醇抑制理论:父母的否定会触发孩子的压力反应,导致皮质醇升高,抑制前额叶皮层发育。
全然接纳则能够降低孩子的压力水平,促进催产素和多巴胺的分泌,促进神经可塑性发展。
饺子导演在转行自学动画制作的阶段,母亲对他非常包容和信任,用自己的退休金支撑着饺子的事业,让饺子“啃老”了三年多时间。
试想,如果饺子母亲在知道他放弃医学,转行前途未卜的动画制作,且还需要啃自己的养老金才能过活后,批评否定饺子,天天唉声叹气,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饺子导演还会有如今的巨大成功吗?

动画片中殷夫人无条件托举着哪吒,现实生活中,饺子导演的妈妈也在无条件托举着饺子。
这种托举并不是无脑溺爱,而是基于母亲对孩子的了解和信任。
饺子说:她相信我,她知道我是一个踏实的人。
这种信任和接纳的情感,让饺子能够把所有的精力用于事业上,而非抵御父母的压力。
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成长故事也验证了全然接纳的力量。
这个曾经的拳击少年,在决定转行建筑时遭到全家反对,唯有母亲默默典当和服支持他游学,正是这种无条件的信任,让这个"离经叛道"的孩子最终在混凝土上创造了光影奇迹。

或许你会说,饺子和安藤忠雄属于天赋异禀的人,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这么折腾,我们很难托举得住。
先把所谓的成功、成就放在一边不说,不管是天赋异禀的孩子,还是普通平凡的孩子,都需要在理解、信任、支持这类接纳性质的爱中找到自我吧。
这是每个人都要完成的生命课题。
03
建立接纳性亲子关系的三个支点
当我们放下"改造者"的执念,与孩子建立接纳性亲子关系时,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主体性成长。
1、接纳孩子与生俱来的特征
每个生命都携带着独特的基因密码。
我们首先要接纳的就是孩子这些与生俱来的特征:相貌、肤色、性格、气质、爱好、声音。
接纳其实就是没有预设标签的观察过程。
哦~原来我的孩子喜欢的是动物,而不是植物。
嗯~原来我的孩子不喜欢太热闹的场合。
罗杰斯说过这么一句话:“最奇妙的悖论是,当我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时,我就能改变了。”
这句话放在家庭教育上就是:当父母接受孩子原本的样子时,孩子就能改变了。
对此结论,我有着真实而深刻的体验。
前面说了,我儿子是一个内向慢热、谨慎的孩子,当我放下想要把儿子改造成为外向活泼的念头,尊重儿子的先天气质,顺势而为以后,儿子悄无声息的发生了变化。
他依旧慢热,但一旦熟悉了,便如鱼得水般自在了。
他依旧容易害羞,但却不缺乏自信和主见。
他依旧谨慎,但擅长谋定而后动。
那些曾经被我认为是需要纠正的缺陷,在漫长的等待和接纳下,展现出了优势,成为照亮儿子生命轨迹的星辰。

2、看见孩子真实的需求
在《中学生“成人疏离感”的现状及对策》报告中显示:
52.3%的中学生认为“父母一厢情愿地为我设计未来,却不去考虑我的内心需求”,46.1%的中学生感到“自己的一切言行都在父母的控制之下”。
内卷的学习环境、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让父母深感焦虑,不得不为孩子做好筹谋规划,生怕孩子走错路,走弯路。
但人生这条路究竟该怎么走,谁又能精准预测呢?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学习规划需求、择业需求、情感需求、社交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生存需求。
我们得分辨,哪些需求是孩子自己的,哪些需求是父母的,哪些需求可以满足孩子,哪些需求不能满足。
而不是一刀切的,全部按照父母的意愿来执行,让孩子成为“听话的空心人”。
在低年龄段孩子身上,一些难以纠正的行为问题,大多都是因为孩子的真实需求没有被看到,没有被接纳。
比如,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课堂上随意走动,故意捣乱,实质上这是一种求关注的需求。
有的孩子总是把别的小朋友推一下戳一下,实际上这是一种想社交的需求。
接纳性亲子关系意味着我们要和孩子保持守望的距离,透过表象看到孩子的内心。

3、接纳孩子的错误,允许孩子试错
接纳孩子的错误并非纵容或放任,而是包容试错过程帮助孩子建立韧性、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无论对错都会被父母接纳时,才能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冒险和创新。
传统的教育着重于规避错误,而接纳性教育则着重于在试错中成长。
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不要再说:你怎么又错了!看吧,我都说过了别这么做,你非不听!
换成接纳性的话术,应该这么说:这次的结果和预期不同,我们一起看看哪里需要调整。
接纳错误本质上是对人类不完美性的尊重,正如蒙特梭利所说:儿童通过经验而非听话来构建自我。
允许孩子试错、犯错,孩子的抗挫能力和创造力才会更高。

殷夫人紧紧拥抱着满身尖刺的哪吒说: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
我们太需要像殷夫人一样,拥有全然接纳孩子的力量了,在教育异化的今天,从一个改造者变成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