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自卫反击战,我军明明大获全胜,为何却在战后主动后撤?

历史详说员 2024-09-09 18:06:51

190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发生的中印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在这次战斗中,我军共消灭印度军队2个旅和3个旅的大部,击毙第62旅旅长豪尔·辛格中将,击毙、击伤、俘虏达尔维旅旅长以下官兵8700余人。在东段,我军进到了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边界线的地区;在西段,我军清除了印军设在我国境内的所有据点。可以说是战果辉煌。

印度方面虽然也在战后宣称,自己是这次战役的胜利者,但印度国防部长克里什那·梅农的引咎辞职,印度总统拉达克里希南对尼赫鲁“天真幼稚、疏于备战”的批评,以及尼赫鲁后续的战略调整,都足以证明,印度所宣称的胜利不过是一种掩盖尴尬的口号和辞令。

战争之后,印度政府成立了调查委员会,并发表了对战争起因和战败原因的绝密报告。数十年来,印度政府一直企图将调查报告保密。这份报告的内容后来经西方作家内维尔·马克斯维尔披露后得以流传。

内维尔·马克斯维尔在他的著作《印度对华战争》中指出:毫无疑问,印度应该对这场战争的爆发负责。他写道:“尼赫鲁和他的同僚们自始至终都坚信不疑地认为,无论印度在边界上干些什么事,中国都不会进行攻击。这就是‘前进政策’的基本设想。它是对一个在军事上比自己强大得多的邻国所进行的一场军事挑战。”“新德里心里明白:中国指控印度人首先进行攻击的说法是真实的。”

要了解对印自卫反击战,就不能不说麦克马洪线。1913年10月,英方首席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与北洋政府在印度西拉姆城进行了西拉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英国人提出,中印在藏南的边界应该以喜玛拉雅山的分水岭为分界线,把喜玛拉雅山南麓超过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边疆,划入印度的版图。

英国人无端割裂我过如此大的疆土,我方自然坚决反对。当时恰逢欧洲大陆爆发战争,英国人无暇东顾,西拉姆会议无果而终,并未达成任何协议。然而,这条从未得到北洋政府承认的“麦克马洪线”,却在后来成了英国政府、印度政府以及素有成见的西方媒体和学者视为理所当然的边境线。以至于到了1962年的战争中,西方媒体仍在一味偏袒尼赫鲁和印度。

据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记载,为了对抗这一不公正的现象,当时曾有十余位华裔学者在纽约举行国际研讨会和记者招待会,从纯学理的角度维护史实,力辩麦克马洪线在国际法上毫无法律依据。在这之后,《纽约时报》迫于事实,竟然不得不改变立场,承认麦克马洪线为非法。

如果麦克马洪线为非法,那么尼赫鲁基于这条线所采取的一切行动都可以定义为侵略,而我方展开自卫反击,捍卫边疆则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合理行为。

马克斯维尔不仅对印度“前进政策”的盲目自信和乐观感到疑惑,也对我军在战役结束宣布主动停火,开始全线后撤,脱离军事接触感到惊讶。

在书中,他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他和全世界的这种震惊心理:“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直到2022年,印度防务专家马诺吉·乔希还在他的新书《了解印中边境》(Understanding The India China Border)中表示,自己目前还不清楚中国撤军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补给线拉长了?是他们害怕美国的干预?还是说事实上他们对东部边境的主张不那么认真?”

要了解我方为什么会在胜利的局面下主动撤军,就不得不回到当时的时空,设身处地地了解当时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

苏联、蒙古、越南:

在国际上,当时苏联是我国最重要的盟友,但这个盟友关系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已经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赫鲁晓夫在这场冲突中,是摇摆不定,甚至于偏袒印度的。

史料记载,在自卫反击战开始前,周总理曾在10月8日召见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指出:“印度方面使用苏联制造的飞机进行挑衅,对中国前方战士有影响。”希望苏联停止向印度出售米格战机。

10月13日,我国驻苏大使刘晓拜会赫鲁晓夫时,赫鲁晓夫解释说:“我们认为卖给印度飞机对我们有利。我们不卖,英美帝国主义就要卖。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印度的影响增加了。”这是一个商人的口吻。

赫鲁晓夫同时强调:“在中印边界争端问题上,苏联是站在中国一边的。这是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一致立场。如果不幸发生反对中国的战争,我们将同中国站在一起。”但他同时又说:“我们仅仅出于策略的考虑,才没有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公开声明,因为我们不能把印度推到美国那一边去。”

在我方的要求下,苏联在10月25日于《真理报》发表社论,声称:“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从未得到中国的承认。”但随着中苏分歧的加剧,苏联并未停止对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反而有意借此要挟、惩罚中国。

苏联在这次事件中的做法,实际上进一步加大了中苏之间的破裂。

越南在这次事件中的表态是旗帜鲜明的,11月22日,越南发表公开声明支持中国,胡志明在给尼赫鲁的信中说:“中印边界问题是帝国主义对中印两国实行侵略政策的产物,因此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从来都没有也永远不会得到中国的承认……越南政府希望印度政府毫不拖延地接受中国政府的建议。”

并严厉批评尼赫鲁和印度政府,说他们“归根结底是为美帝国主义让亚洲人打亚洲人的侵略政策服务”,走上了“破坏第三世界人民的团结和危及世界和平的罪恶道路”。

同时警告说:“越中友谊牢不可破。哪个国家以武力挑衅中国,越南必与之进入敌对状态。希望印度方面好自为之,不要自绝于亚洲人民。”

应该说,胡志明对待中国的态度积极的,值得赞扬的。但于此相对的蒙古和另一个兄弟国家,受制于与苏联的关系约束,只能含糊地表示中立,乃至因为受到压力而偏向印度。

美国、西方及不结盟国家

欧美国家乃至于所谓的“不结盟国家”,都是基于意识形态而非历史事实选择站边的;他们是出于防备苏联的考虑,在此事上做出了有失公正的表态,而对当时中苏关系的紧张缺乏了解。

在遭遇失败之后,印度朝野也开始提议要求美国介入。

11月19日,肯尼迪决定派助理国务卿哈里曼率领一个高级军事代表团赴印,同时派遣C-130中型运输机,帮助印度抢运增援部队与物资。11月21日,尼赫鲁向肯尼迪求援,吁请美国紧急向印度派遣12个中队的超音速战斗机,并提供先进的雷达和通讯设备;并请求美国提供两个中队的B-47长程轰炸机,以对中国境内基地和机场进行轰炸。肯尼迪下令美国航空母舰编队紧急驶往孟加拉湾,并威胁若再不停火则会派遣军队支援印度。

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如埃及、伊拉克、锡兰、尼泊尔、阿富汗、柬埔寨等国虽然表态不支持任何一方,但在进行调和时偏袒印度。亚非六国在科伦坡会议达成的“建议”中认为中国军队应该后撤20公里,印度军队维持现状,然后进行谈判,这明显是在偏袒印度。

总结和思考:

中国人自幼就熟知:“天时,地利,人和”是获胜的三大要素。

虽然青藏高原地形不利我军的后勤补给,我军的后勤补给来自四川和青海,主要依靠公路运输到西藏,然后靠人力畜力搬运物资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藏南,而藏南入冬后大雪封山,后勤线的保障非常脆弱。但这种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我军已经用一场胜利的自卫反击战证明了这一点。

处在1962年这个历史的敏感和转折时刻,“天时”和“人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62年11月24日,周总理在一篇对外讲话中介绍说:“从亚非范围、西欧范围(美、澳也是西方国家范围)来说,有33个国家是支持中国或者同情中国或者守中立的,公开支持印度的有50个国家。33对50,包含西方世界。所以并不孤立!”

从数字上看,33对50并不算相差悬殊。但具体来看,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已经濒临破裂,而与此同时,我们尚未和西方阵营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美苏两大强权(及其附属盟友)在当时罕见地同时支持印度,并向印度提供武器、物资援助及国际舆论的支援,这种压力是可以想象的。应该说,这种外交上的困境是我们无法保卫军事胜利成果的重要原因。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恢复正常邦交……这些都可以视为我们在对印自卫反击战后所做出的战略调整。

此战对印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战后,印度洞悉了自身军队的致命弱点,在接下来两年内扩军超过2倍,并投入巨大力量改善军队的训练和补给能力,拖动军事改革,一度成为外界口中的“世界第二大陆军”。外交方面,印度的身段柔软,左右逢源从此成为传统技能。

也有学者认为,此战使得巴基斯坦意识到了印军战斗力的脆弱,并最终在1965年引发了第二次印巴战争和第三次印巴战争。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42

历史详说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