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乱世之初,最有名望和战功的将领,就是皇甫嵩和朱儁。
论功劳,大汉能够镇压黄巾起义,主要就是这两位的功劳,无人能与之相提并论。
论资历,董卓、曹操、孙坚等后来在乱世中呼风唤雨的人物,都曾是他们的老部下。
论能力,皇甫嵩、朱儁,皆屡屡以少胜多,都后来入选《十七史百将传》,皇甫嵩甚至长期入选历代武庙,都可被称为“史诗级”的杰出将领!
按理说,这样的两个人,本应是大汉王朝最后的顶梁柱。
然而,面对董卓集团,他们却都很“怂”,不但没有拼死反抗,甚至甘愿受辱!
这是怎么回事呢?
皇甫嵩:两次对董卓“认怂”皇甫嵩,是有实力、有机会粉碎董卓作乱的。
第一次,是董卓进军洛阳之前。
汉灵帝病重时,对董卓放心不下,让董卓去去并州牧,并让董卓把手下的军队转交给皇甫嵩。
董卓愿意去做并州牧,但不愿意交出军队,磨磨唧唧,和天子扯犊子:我的部下和我感情深,不愿意离开我呀!
此时,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说:大汉朝政混乱,天下将乱。能够扶危定乱者,只有您和董卓两个人!但是,现在你们两个不合,水火不容!现在,天子有招要您接管董卓的军队,董卓不肯交出军队,是抗命不遵!董卓见京师不稳,踌躇不进,是心怀不轨!您现在前去讨伐罪臣,既显忠义,又是为天下除害,这是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呀!
显然,这个时候,以皇甫嵩的实力,大汉天子尚存的权威,皇甫嵩趁机进讨,诛杀董卓是很有可能的!
如此,后来的所谓董卓之乱,也就提前化解了!
然而,皇甫嵩表示:董卓专权是有罪,但如果我专诛也是有罪的!不如把事情向朝廷禀明,让朝廷来裁决!
不过,朝廷也很有意思,“帝让卓”,把董卓骂了一顿,然后···没有下文了。
很快,汉灵帝很快就死了,洛阳城内的权贵们忙于新一轮争权夺利,没有人理会这个事情了!
不仅如此,在随后的动乱中,何进还把董卓召入京,使董卓把持了朝政!
如此,皇甫嵩这次削弱,甚至消灭董卓的机会,转瞬即逝了!
第二次,是在董卓把持朝政,袁绍等人反董期间。
当时,董卓已经安排天子西迁洛阳,但自己仍然在洛阳主持打击袁绍等反董卓军。
而皇甫嵩,当时率领3万精兵驻于扶风!
为了加强对关中的控制,董卓把京兆尹盖勋和皇甫嵩都调去洛阳。
明眼人都看出是什么意思了!
盖勋对皇甫嵩说:董卓这是要弄您呀!将军此去洛阳,很可能被董卓弄死,即使不弄死你,也会让您受辱!您应该率领精兵,迎接天子,发布檄文,与袁绍夹击董卓!
然而,皇甫嵩再次拒绝了,还是跑去洛阳了!
皇甫嵩一到洛阳,就被下狱,准备审判后处死。
幸亏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与董卓关系不错,在皇甫坚寿的工作下,皇甫嵩得以躲过一劫!
后来,皇甫嵩拜在董卓车下,董卓当面问皇甫嵩:义真,你服不服?
皇甫嵩继续认怂:服!我当初没有想到您有今日呀!
董卓继续装十三:燕雀是不知道鸿鹄志向的!
皇甫嵩继续认怂:当初,我和您都是鸿鹄,如今,您成了凤凰!
一代名臣,要如此卑躬屈膝,这是何等的屈辱呀!
皇甫嵩,为何对董卓如此“怂”呢?
皇甫嵩之“怂”:看得清楚皇甫嵩屡屡对董卓认怂,是因为他看得清形势!
1、皇甫嵩自己也是身处嫌疑之地!
在皇甫嵩平定黄巾叛乱后,阎忠曾经与他有过一段对话。
对话全文很长,咱们概括一下。。
阎忠的意思是:皇甫嵩当时已经功高不赏,与当年韩信类似了!这个情况下,应该造反!
皇甫嵩的回答则是:造反没有机会成功!现在谗言多,最多也就是流放一下我,没事的!何况我还能有好的名声,死而不朽!
皇甫嵩,确实是明智之人!他知道自己虽然有大功,但还不至于像韩信一样非死不可!同时,他也很清楚:自己已经是朝廷提防之人!
果然,不久后,宦官进谗,皇甫嵩受贬!
所以,在汉灵帝要他接管董卓兵权时,皇甫嵩小心翼翼,不敢乱动,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汉灵帝要皇甫嵩收董卓兵权,实际上是要董卓与皇甫嵩搞起来,相互削弱!
以史书明确记载,天子是猜忌董卓,因此要皇甫嵩接管董卓的部队,以剥夺董卓的兵权!
如果真的如此简单,那么,董卓抗命不遵后,朝廷自当采取进一步动作,甚至调兵征讨!
然而,朝廷只是骂了董卓一顿,并没有调兵征讨!
这说明:朝廷本意,就是要皇甫嵩和董卓干起来,相互削弱!
不管是皇甫嵩还是董卓,天子都不放心,最好是这两个凉州人自己干起来!
既然如此,皇甫嵩自然不愿意干这种事情。
换个说法,董卓与皇甫嵩,皆是朝廷猜忌对象,董卓被铲除,对皇甫嵩一点好处也没有!
2、皇甫嵩与关东大族的关系,决定了他不可能起兵与董卓为敌!
那么,董卓专权后,皇甫嵩为何宁可冒着生命危险去洛阳也不起军抵抗呢?
因为:皇甫嵩很清楚。他和袁绍等人,不是一路人!
后来,董卓死。朝廷下令皇甫嵩攻打郿坞,征讨董卓的弟弟董旻。
此后,王允掌握了朝政。
当时,有人表示:不如让皇甫嵩来统领董卓的凉州旧部,安定形势!
然而,王允却表示:这样会让袁绍等关东诸将不安!
因此,王允拒绝了这个意见,结果被李傕、郭汜等人翻盘了!
由此,皇甫嵩无论如何也不起兵反抗董卓的原因,就非常清楚了!
皇甫嵩虽然不是董卓,但同样是凉州人。
关东的士大夫,与董卓不是一路人,同样与皇甫嵩也不是一路人!
皇甫嵩如果自己起兵,无论是对抗董卓还是对抗李傕,只有两个选择。
(1)、接受关东士人的领导。
皇甫嵩迎天子,并自愿接受关东集团的领导。
关东集团靠得住吗?
王允之死,就是最好的答案!王允等关东士大夫不具备掌控局势的能力,而袁绍之类的关东诸将也并不会真心与你夹击董卓!
和他们合作干董卓?死路一条!
(2)、自专。
皇甫郦、盖勋等人说起来很好听,要皇甫嵩做齐桓公、晋文公。
什么齐桓公、晋文公,说起来好听,说难听点,就是要皇甫嵩做下一个董卓嘛!
皇甫嵩早就在与阎忠分析时提过了,他没有这样的志向,也不认为这是可能成功的!
凭心而论,皇甫嵩虽然有威望才干,但他不是曹操,综合能力上与后来的曹操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皇甫嵩的选择是有自知之明的!
皇甫嵩虽然受过屈辱,但毕竟保全了自己和家族的利益、名声,其家族后人也长期在魏晋时期享有崇高地位。
皇甫嵩对董卓的态度,也如他征战时的态度,知己知彼,尤其有自知之明!
朱儁:被气死!朱儁,对董卓倒是斗了一斗。
但是,对于后来的李傕,朱儁却放弃得莫名其妙。
1、与董卓:从表面合作走向对抗。
董卓入京后,以朱儁为名将,对他表面上很尊崇。
朱儁在很多问题上,都对董卓持反对意见。
尤其在迁都洛阳一事上,朱儁拒绝董卓对其“副之”(做董卓副手)的任命,并继续强烈反对董卓迁都。
后来,董卓迁去长安,让朱儁坐镇洛阳。
坐镇洛阳期间,朱儁暗中与关东诸将联络。
不过,当感到董卓会攻击自己时,朱儁干脆弃官去了荆州。
而在董卓任命河南尹,自己主要精力仍在关中时,朱儁又杀了回去,进入洛阳。
其后,朱儁退到中牟,发文给各郡,要求一起讨伐董卓。
但是,董卓反击,朱儁受挫,不能再进,只好屯在关外。
2、与李傕:放弃抵抗,奉诏入长安。
董卓死后,陶谦等人推朱儁为盟主,准备讨伐李傕。
此时,李傕控制的朝廷来诏书,要求朱儁去长安做官。
手下都主张朱儁领导对李傕的讨伐。
然而,朱儁却表示:做臣子的,不能拒绝天子的召集。
于是,朱儁放下兵权,入京做官去了。
后来,李傕与郭汜内讧,朱儁等公卿被郭汜劫持做了人质。
在做人质期间,性情刚烈的朱儁,愤怒发病而死!
一代名将,竟是如此结局!
朱儁“气死”之因:实力不济,能力不足,有心无力与皇甫嵩不同,朱儁出身寒门,缺乏政治资源和人脉基础。
尽管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功成名就,但没有宗族兄弟、门生故吏以及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他是势单力薄的。
因此,朱儁的资源、实力,全部来自于朝廷的授予。
尽管他与皇甫嵩齐名,但朝廷猜忌皇甫嵩而不压制朱儁,董卓压制皇甫嵩而重用朱儁,从侧面也都说明了朱儁的实力。
实力不济,能力也稍欠。
朱儁尝试过武装对抗董卓。
留守河南期间,朱儁曾经尝试以洛阳周边为基地,联合关东诸将打击董卓。
但是,河南残破,又直面董卓威胁,而朱儁的才智又不能如后来曹操一般将残破的河南经营起来,遂存身不住!
而要以自己的威望和地位来联络关东诸侯,又是不切实际的计划!
袁绍等人似乎没有搭理他。
后来陶谦等人推他为“太师”,表示要跟随他一起杀入关中,迎回天子,话说得很漂亮。
但是,在实际出兵上,陶谦出了3000兵,其余各地只是“稍有所给”,意思意思···
显然,这些人与原先的袁绍一样,不过是打着勤王的旗帜,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以使自己的割据合法化而已···
看透了这一点,朱儁当然知道这些人靠不住,当然知道不可能指望这些人帮助自己有所作为!
因此,朱儁选择回到朝廷!
回归朝廷前,朱儁分析局势,认为凉州诸将互不能下,必然要内讧,他可以从中寻找机会,“事可图也”。
但最后的结果是···凉州诸将确实内讧,但朱儁不但无法“事可图也”,反而被活活气死···
朱儁,有心无力呀!
一代人前面说到,董卓为乱后,无论是皇甫嵩,还是朱儁,要对抗董卓,都存在各种困难。
但是,这些困难,原本未必是不可克服的。
他们的条件都有欠缺,但比之当时的曹操、孙坚、刘备,还是好得多的!
只是,他们老了!
你很难再要求一把年纪的皇甫嵩、朱儁,再如曹操一般征战各处,再如刘备一般颠沛流离了··
在他们风华正茂的岁月,他们平定黄巾之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至于后来的故事,后来的舞台,就留给下一代吧!
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江湖。老了,只想找个地方退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