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宁死也不愿率军攻邯郸,是真觉得打不下,还是在闹情绪呢?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06-28 21:38:45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欲继续进攻,一举破邯郸。

然而,秦昭王紧急叫停了。

不久,秦昭王又发兵攻赵,数次请白起为将,但白起不但拒绝任将,还反复表示秦军没有机会打下邯郸!

最终,白起到底是触怒了秦王,先是被贬为小兵,然后又被赐死了。

白起,这是宁死也不愿率军攻打邯郸呀!

堂堂白起,战无不胜之人,一辈子都在创造奇迹!

在赵军主力皆已被歼的情况下,为何还认为打不下邯郸呢?

白起自己的解释1:战略层面

对此,秦昭王、范睢都询问过白起,白起也两次做了详细解释。

第一次,是白起回答秦昭王的。

秦昭王决定攻邯郸时,白起抱病,秦昭王遂先让王陵率军进攻。这个其实也没有关系,毕竟,长平之战,一开始也不是白起上的嘛。

然而,进攻接连受挫,秦昭王增兵再战仍然受挫!这下秦王知道:不是兵的问题,是将的问题!

于是,秦昭王决心让白起代王陵为将。

白起拒绝了。

秦昭王询问:前年长平之战后,咱们国虚民饥,你主张增兵粮灭赵;如今我们兵多粮足,你怎么又不想攻赵了?

白起从三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1、赵国守备增强“以十倍矣”。

长平之战刚结束时,赵国惊恐虚弱,那时候趁机进攻,我们虽然困难,但赵国更困难,机会很大。

但是,如今,赵国从震恐中走了出来,化悲愤为力量,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积极准备。

虽然咱们秦国的力量比前年成倍增加了,但是,“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

2、外交环境不利。

赵国不但内部凝聚了起来,其外交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所谓“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内外皆实!

3、秦国缺乏取胜条件。

长平之战,秦国虽得取得胜利,但是也伤亡过半,消耗巨大,国内空虚!

如今过去了1年多,虽然我们稍微缓了一点,但是,元气并没有彻底恢复。

这个情况下,我们进一步远离本土去攻打邯郸,势必处于“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的不利境地!

不愧是白起,其对全局的观察是如此的精准!

精准的战略洞察

白起对全局的洞察,无疑是客观、准确的。

1、全面评估对方强大的战争潜力。

长平之战,“精壮皆死于长平”,赵国确实损失惨重。

但是,赵国“其民习兵”,仍然拥有一定的战争潜力。

如果以白起之策,在长平之战后立刻继续攻赵,赵国的潜力不及发挥,外交来不及施展,确实有一定把握。

但是,隔了1年多,赵国“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如勾践困于会稽之时”,已经形成了不可辱的凝聚力。

虽然赵国国力已无法与秦抗衡,但要死守城池,秦军虽强,也是一时无可奈何的!

2、正确评估了外交形势。

长平之战,赵国之败,既败于战场,更败于“伐交”。

而在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了图存,已经“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展开了积极的外交。

而且,这一次,赵国为了改善外交环境,是下了血本,不惜割让利益的:以灵丘之地封楚相春申君,结好楚国;应允魏国合纵的约请,结成抗秦联盟;甚至考虑将原先要割让给秦的六城转割于齐···

而对各诸侯来说,情况就更加简单了!

即便是在一般时期,秦并赵,彻底打破平衡,列国也是要唇亡齿寒的!

何况,长平之战后,秦并天下的威胁已经昭然若揭,各国有识之士也都积极运动,试图促成抗秦联盟。

3、秦国暂不具备灭赵的实力基础。

秦虽至强,但仍然不具备灭赵的实力基础。

长平虽胜,但秦国的消耗也是巨大的,而胜利果实也尚未来得及消化。

何况,远攻邯郸,战线比长平之战时更长,消耗更大!

由此来说,白起虽然还未出战,但对局势洞若观火,不愧为史诗级名将!

白起的解释2:战术层面

白起说得有道理。

但是···你是白起呀!

即便有那么多不利条件,靠你白起就不能扭转乾坤吗?

于是,秦昭王又派范睢来劝。

范睢也拿着白起的“神迹”说事:你还记得当年你伐楚和伊阙之战吗?“以寡击众,取胜如神”是你白起的本事呀!如今再怎么说,咱们也是“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你还搞不过吗?

白起实事求是:当年破楚,是因为楚国政治不修,百姓离心,边备废弛,而我秦军将士以军中为家,上下一心,所以,我们才去深入楚境,攻城略地的方法,打了胜仗;伊阙之战的时候,韩国和魏国各怀异心,互不协作,我以疑兵牵制韩军,集中兵力,先攻魏军,各个击破!

这些胜利,都没有什么神机妙算,都不过是“计利形势,自然之理”!

长平之战,我们没有乘胜灭赵,现在赵国上下一心,已经凝聚了起来。

这个仗,我能怎么打呢?

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不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战国策.中山》

赵国虽弱,但没有什么破绽呀!

引出来打,他肯定不出来;强攻,又攻不下;他们又肯定坚壁清野,我们也掠不到什么东西了!

我们一时肯定拿不下来,到时候诸侯又攻于外,我们就很被动了!

长平之战时,你换白起上来,是因得知赵国换赵括为将,准备出击了!白起上来,正好发挥“人屠”善打歼灭战的本事!

如果当时一直用廉颇,那么,即使早早换上白起,可能也很难从军事层面直接干掉赵军!

如今的情况下···除非你拉几门意大利炮来,不然,就算是白起,恐怕真的也没有什么办法!

千古良将

一般人,取得一点成绩,总是夸大自己的天才,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

白起不是一般人。

他能百战百胜,在于他一直保持着指挥官必有的实事求是作风。

他称自己此前的若干“神迹”,并不是什么天才的神机妙算,而是“计利形势,自然之理”,是实事求是,尊重军事规律的结果!

因此,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即便是我白起,也不可能违背军事规律!

某种程度上来说,白起此次拒绝出战,比再打几个大胜仗更加令人钦佩!

白起的建议

又打了八、九个月,秦军伤亡很大,形势更加不利。

这一次,秦王怒了,亲自去见白起,第三次强令他出战。

白起顿首劝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抚其恐惧,伐其骄傲,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战国策.中山》

大秦的目标,是平定天下呀!

如今,攻赵已经如此不利,还要坚持攻赵,就是情绪上头了,已经不理智了呀!

臣闻明主而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战国策.中山》

白起的表态是很明确的:让我领军,我也是不能扭转局势的。我宁可受重诛而死,也不愿意做辱军之将!

秦王大怒,把削去白起官职,让他降为士卒,强令他离开咸阳,西行去杜邮。

后范睢进谗言,白起被逼自杀!

白起,是真的觉得自己打不下邯郸,还是在和秦王赌气呢?

白起之所以是白起,在于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会情绪上头。

白起的辩词,虽然短小,但完全符合军事规律。

从战略层面来说。秦攻邯郸,是在“伐谋”、“伐交”均不利的环境下展开的,秦国表面占据优势,实际是危险、被动的。

从战术层面来说,赵国这个时候众志成城“摆大巴”,没有任何破绽。白起自然也找不到取胜之法!

从全局角度来说,秦国的目标,是一统天下。此时灭赵既然条件不成熟,何必非要先攻赵呢?

白起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始终是尊重规律的,他不存在什么赌气不赌气。

在赌气的,是秦王!

秦昭王老谋深算,历来都是务实之人。

或许是长平之战胜利后的志得意满,或许是被赵国戏耍欺骗后的愤怒(赵国以割让六城请求秦国罢兵,秦国允诺后赵国背约),或许是接连进攻失利后的恼怒不甘,此时的秦昭王,已经急火攻心,昏了头了!

秦王既不相信白起的意见,又认为白起出马能够扭转战局,如此自相矛盾,可说是利令智昏了!

如果秦王一直采纳白起的意见,长平之战后立刻攻赵,则破赵可能极大,大秦一统天下的步伐很可能要提前个几十年。

如果秦王听取白起的意见,主动结束邯郸之战,重新订立下一步兼并战争的方略,那大秦一统天下也可能会提前个几十年。

结果,秦王非但不听白起的屡屡意见,还把人家给杀了!

如此,大秦在邯郸之战后,陷入了二十年的低谷期,一统天下的步伐,慢了下来···

这个教训,是深刻的。

而对白起来说。

“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的高度责任感,“宁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的精神,更是值得后世尊敬的名将之风!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