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句禅意感悟人生的诗词,字字渡己,句句渡心

绮菱评情感生活 2025-04-22 12:28:44

【01】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唐·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

人生何尝不如这山月水风?

心事如云,聚散无常,纵有千般痴念,终不过付与苍茫天地。

世间若真能有物知心事,何至于千万恨?

花开花落本是自然,人却偏要执念于一瞬的绚烂,反被眼前的凋零困住了心魂。

若能如碧云般轻摇斜曳,不凝滞于得失,或许便能窥见;

世间本无永恒之景,唯余观景之人,在无常中寻一份静默的释然。

悟此,便知一切皆幻,情苦如云,不留痕迹。唯有于无声处观心,于虚静中观道。

【02】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宋·释志璇《偈语》

外相纷扰如竹影扫过,不染浮尘,若心不动,则万籁俱寂;

世事流转如月映寒潭,若念无住,则诸相皆空。

世人常叹红尘喧嚣,却不知喧嚣只在心头。

世人皆以“动”察境,而不知“静”乃根本。

尘动则心扰,尘不动而知其动者,方为悟者。

若能守得灵台澄明,纵使竹影蔽日、月落千江,亦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来去无痕。

竹影非为除尘而动,月光非为扰水而入,一切顺其自性,一切如是而已。

【03】

"闲看庭前花开落,漫随天外云卷舒。"

——明·洪应明《菜根谭》

庭前花开,是自然之常,非人之所能左右。

花落非哀,开非喜,一切顺其自然,方见清明之心。

天外云舒,是宇宙之象,其卷其舒,不因人喜怒。

处世当如看花云,心不系物,物亦不牵人。

此般境界,非淡漠无情,而是勘破执念后的从容。

花开自有其期,云行自有其道,人间万事亦如潮汐涨退,强求不得。

唯将身心寄与天地,方知:真正的自在,不在掌控外物,而在放下心头那一寸痴缠。

【04】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宋·王安石《游钟山》

整日看山却不厌倦,最终选择在山间终老。

山花虽然会凋落,但山永远屹立不变。

山水流淌不息,山却始终保持着它的闲适。

山水是永恒的,而人却是短暂的。

我们一生追求的是什么?

是一个永恒存在的安稳,还是如山花般转瞬即逝的美丽?

山花纷落,不过是四季轮回的注脚,山却始终巍然,任荣枯更替;

山水潺湲,不过是光阴流逝的隐喻,山却兀自闲卧,任昼夜奔流。

繁华终归尘土,唯有守得本真如青山,方能在无常中觅得永恒的自在。

【05】

"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

——唐·岑参《太白胡僧歌》

心如流水,清净而无滞,身如浮云,随风而去,不执着、不妄为。

世人多困于是非恩怨,如陷泥淖,愈挣愈深。

殊不知,心若能如流水不争,则恩怨自消;

身若能似浮云无住,则是非皆远。

此身此心,本与天地同根,何须强分物我?

但看云水相逢处,一念清净,万籁皆寂。

【06】

"青山元不动,浮云任去来"

——宋·道原《景德传灯录》

青山,巍峨屹立不动,是千年不改的清净本心;

浮云,轻盈去来,是万象无常的纷扰幻影。

世人常叹身如浮萍,漂泊无依,却不知青山早已示现真谛:

心若能如青山不动,纵使八风撼地、万象纷纭,亦不过浮云过眼。

那些执念、忧惧、得失,终究如云影般消散于长空。

唯守得心中一座青山,方能在无常的世相中,照见本自具足的澄明。

【07】

"蒲团清坐道心长,消受莲花自在香。"

——清·张问陶《禅悦二首·其一》

蒲团静坐,是一念归心之起;莲花香馥,是清净法身之感。

静坐时,不求外界的热闹与纷扰,只求内心的清净与安宁。

莲花香,虽不言却无不在,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月不择水而照,水不拒月而明。

人若能放下“修”与“得”的妄念,只安然体味当下的寂静,便知莲花本无香气,香气原在心头。

所谓“自在”,不过是褪去造作后的本来面目,如露珠映日,刹那晶莹。

【08】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宋·雷庵正受《嘉泰普灯录》

千座山峰共享一轮明月,万户人家同沐春光。

千条江河流淌,每条江面都映照着月光;万里晴空无云,处处都是澄明的天际。

万物本为一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千江有水,则千江映月,月本唯一,却幻作无穷光影;

万里无云,则万里澄空,天本无垠,更显浩荡清明。

禅心若水,映照万相而不执一相;性空如天,包容诸有而不留一物。

世人若能勘破“千江月”的幻影,直见“万里天”的本来,便知山河大地,无非法身;草木尘埃,尽是般若。

【09】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唐·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

溪边的野花,清新自然,与禅意相对,亦无须言语的交流,能心意相通。

物我两忘,心境合一,非在“悟”,而在“忘”。

花不因观者而生禅意,观者不因花影而得妙谛。

相对之时,言语如石坠深潭,反扰了水底月光

。唯有放下“参究”之心,让溪声洗净耳根,让花色空却眼识,方知禅意不在花,亦不在心,只在花与心相遇的须臾,天地归于寂灭。

【10】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唐·王维《酬张少府》

松风徐来,带着丝丝清凉,吹拂着解开的衣带。

山间的月光静静照耀,伴随着琴声飘散。

此般风流,非刻意效仿魏晋,实乃心与造化同游。

松风解带,解的是礼法桎梏;山月照琴,照的是本真面目。

琴无谱,心有韵;风无律,意自谐。

天地之间,心与物合一。

所谓“大音希声”,不过是褪尽机巧后,人与山川共谱的一曲无字梵呗。

【11】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宋·苏轼《东坡》

坡路荦确,不平则难行,然他不避其难,反以杖声为乐。

世人常择坦途而行,避坎坷如避蛇蝎,却不知荆棘丛中亦有兰草幽香。

石路虽险,杖声却愈显铿锵;人世虽艰,心志却愈磨愈亮。

东坡居士以杖叩石,叩的何尝不是一腔磊落?

若能将崎岖视作琴键,困顿谱作乐章,则每一步艰难,皆是天地赠予的修行。

【12】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宋·道潜《口占绝句》

柳絮纷飞,本应逐风漫舞,偏有一片沾湿泥土,沉坠于地,再不随春风颠狂。

此絮非无力高扬,乃自愿委身尘泥,甘作护花的春泥。

禅心亦如是,看似沉寂枯槁,实已褪尽轻浮。

世人多羡鸿鹄振翅,却鲜见蚯蚓深耕。

春风鼓荡时,百花争艳,蜂蝶乱眼,唯沾泥之絮默然守拙。

此非消极避世,而是勘破虚妄后的笃定——不慕云端缥缈,不惧泥泞污浊,只将一身清白,化作滋养大地的微末。

真正的超脱,原在放下“超脱”之念的刹那。

【13】

"野鹤孤云元自在,刚论隐豹冥鸿。"

——宋·王千秋《临江仙·者也之乎真太错》

鹤在云间飞翔,孤独却不孤单,它依赖自己的翅膀,不为世俗所累;

云在天际漂浮,游离于天地之间,无拘无束。

而豹与鸿则是隐藏在深山中的隐士,他们的存在不被打扰,随心所欲。

此中真意,恰似禅者观世:显与隐,动与静,本无高下之分。

野鹤不必讥笑群禽,孤云无须鄙薄层云。

真正的自在,是豹隐山林时的从容,亦是鸿飞冥冥时的无碍。

若能舍却“自在”的执念,则啜饮清泉时,水中有鹤影;独坐幽谷时,风中有云踪。

与世无争,活得真实自在。

【14】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

晴朗的天空,无雨的景象,似乎一切都明净,然而入云深处,仍然湿衣。

世事何尝不如山中气候?

表面晴好时,暗处仍有寒露;看似坦途处,转角或遇荆棘。

沾衣的岂止是云雾?

更是人心中挥之不去的贪嗔痴念。

然智者不避沾衣,反将湿痕视作云霞的吻印;

既入世,便从容领受烟雨的浸润;既出尘,亦坦然面对晴空的曝晒。

沾衣与否,已无关紧要。

【15】

"雨过苔痕净,庭空月影迟。"

——明·于谦《夏日散步庭下偶题》

雨后的苔痕,清晰可见,庭院也因雨而变得宁静,月影悄然洒落,光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世人总嫌庭院芜杂,却不知芜杂中自有天工。

苔痕历雨更显清润,恰似人心经事方得通透;

月影因云迟滞,反添几分缠绵诗意。

若能将“净”与“空”的执念放下,便见苔上蜗牛画篆,月下流萤点灯——真正的清净,原是容得下一丝纷乱的圆满。

【16】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破山寺后的禅院里,万籁俱寂,唯有钟磬之音悠悠传来。

钟声起时,万籁愈静;磬音落处,尘埃愈轻。

此声非为惊扰寂静,恰是点醒寂灭中的灵明。

世人常惧无声之境,以为空虚可怖,却不知真正的寂静,是钟磬与山河共鸣,是梵音与心跳同频。

喧阗与岑寂,本是一体两面,钟磬不鸣时,天地早已开口说法。

【17】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宋·释守净《偈二十七首其一》

流水无意下山,它顺势而为;

片云归洞,也只是在风的引领下,自然而然。

观水观云,可知禅机。

世人强求“有意”,则如逆流挽舟,徒增执念;

强辩“无心”,又如捕风捉影,反落窠臼。

流水下山,片云归洞,原是无心亦无意的天真。

若能舍却“求道”之妄,但行当下之事,则挑水砍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皆是禅心。

【18】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四月的芳菲已逝,而山寺的桃花,却在这个时节依然盛开。

此非桃花有意避世,实乃天地别有襟怀。

低处喧嚣易老,高处清寒延年。

禅者观此,不叹春迟,反生欢喜:若心能超拔于俗世纷扰,如桃花栖身云崖,则自有不随时令凋零的芬芳。

所谓“山寺桃花”,何尝不是一念清净心的隐喻?

纵使人间春光尽,心中犹可种灵根。

【19】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某尼《悟道诗》

踏遍千峰寻春色,芒鞋踏破,竹杖磨穿,归来忽见庭前梅枝,数点红萼凌寒而放。

俯身轻捻,幽香入鼻,蓦然惊觉:春意何须远求?枝头早有十分。

此笑非得意之笑,乃自嘲之笑。

昔日在山外逐云追月,却不知春光原在转身处。

梅香清冷,不因嗅者而浓淡;春意圆满,不因寻者而增减。

禅门所谓“归来”,非肉身的返程,而是心识的顿歇——放下攀援的刹那,满目山河皆是灵山,一花一叶俱成菩提。

【20】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宋·赵彦端《翠微山居八首其一》

荷叶盈池,衣可取;松花轻落,食可拾。

此非野居之艰,而是知足之安。

此间真趣,非标榜清贫,乃彰显本心的富足。

荷衣虽简,却有清露为饰;松食虽淡,却有烟霞佐味。

世人营营于锦绣玉食,反被物欲所累;禅者安于荷叶松花,却在简朴中照见乾坤阔大。

一池一树,原是法界全体;一衣一食,无非般若妙用。

【21】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明·苍雪禅师的《南台静坐一炉香》

炉香袅袅,盘绕如篆,南台静坐之人闭目垂首,非为降伏妄念,只因心中本无波澜可平。

妄念如藤,愈斩愈生;心若止水,藤蔓自枯。

所谓“无事可思量”,非枯木死灰之境,恰似晴空无云,雁过无痕。

世人常以蒲团为战场,与杂念厮杀不休,却不知真正的清净,原在放下刀兵的刹那。

禅者不执“息心”,亦不惧“妄想”,只如看云卷云舒:

云来不拒,云去不留。待到炉香燃尽,灰落香残时,方悟:心本无事,何必添柴?

【22】

眼看别峰云雾起,不知身也在云间。

——宋·徐玑《过九岭》

总见他山迷蒙,笑人困于云障,反不知自家眉睫间早落满霜雪。

云雾本无分别,障目者非云非雾,乃是心头一点痴顽。

禅门所谓“回头是岸”,非教人转身离去,乃点破“岸”与“海”本无界限。

若能将观山的眼收回,照见自身亦在云间,则千峰万壑,无非心镜中的倒影;起灭聚散,不过一念间的生灭。

云起时,何妨展臂作翼?云散处,且看孤峰刺破青天。

【23】

"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

——宋·俞紫芝《宿蒋山栖霞寺》

山林之夜,童子熟睡,不应山响;

忽闻深谷虎啸裂空,声震层峦,云破月出,清辉泼洒千峰。

那一声虎啸,不啸山林,而啸入人心,惊破昼夜之界,烦妄之膜。

童子沉睡如凡夫痴顽,猛虎长啸似棒喝雷霆。

世人昏沉时,需猛虎震醒迷梦;月轮高悬处,方知童子本是菩提。

夜深非夜深,虎啸非虎啸,不过借声色显真如,假动静破执着。

【24】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宋·徐凝《庐山瀑布》

瀑布一落如雷,天际垂流而下,似从虚空中泻来,是气势,也是觉照,是奔腾,也是净灭。

此水奔涌千年,未曾一瞬停歇,却始终清澈如初,不染尘埃。

观瀑者立于潭畔,衣衫尽湿而不觉,耳畔轰鸣而心愈静。

瀑布示现的,恰是禅者心性:纵使外相如雷霆激烈,内里仍保空明不染。

水击顽石,石愈坚而水愈柔;人历劫波,劫愈重而心愈澄。

所谓“不暂息”,非疲于奔命,乃法尔如是的本来面目。

【25】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宋·释守端《蝇子透窗偈》

蝇虫困于明窗,屡撞琉璃,头破翅折仍不知退。

某日偶然绕至窗隙,豁然得见天地开阔,方悟从前认定的“明路”,原是自设的牢笼。

世人何尝不如蝇?执着肉眼所见,将琉璃幻影当作真实,将荆棘歧途认作归程。

待到机缘巧合,撞破心中窗纸,才惊觉:青山依旧在,只是眼翳遮。

禅者于此大笑——迷时三界窄,悟后一窗虚。蝇子透窗处,恰是灵山脚下。

【26】

"一叶翩翩不系船,夜深月落正堪眠。"

——清·净观禅师《一叶翩翩》

一叶轻舟,不系江岸,顺流自漂。

此非舟之无根,而是心之不系。

月已西坠,水色沉沉,天地一片宁静,方是入梦好时。

舟不系岸,心不系物,此般自在,胜似帝王垂拱。

此中真意,非教人放浪形骸,乃示现无住妙谛:叶落不恋高枝,舟行不滞港湾。

月落正是好眠时,恰似禅者勘破生死——睡时作长眠观,醒时作大梦观。

一叶翩翩处,乾坤尽在蓑衣底。

【27】

"万事无过随分好,人生何用苦安排。"

——清·大成《伯劳西去》

伯劳东飞西去,不择良木而栖;野菊春萌秋绽,不问节令而开。

万物各安其分,自有天成秩序。

人偏要逆天改命,画地为牢,将清风明月囚入算盘珠玑。

禅者观此,莞尔一笑:安排愈精,枷锁愈重;随分愈淡,天地愈宽。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本是造化写就的偈语。

若能舍却“人定胜天”的妄念,便知:最好的安排,原是枝头雀啄露,石上苔生纹。

【28】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清·张问陶《禅悦》

满月之光,普照四方,无所不临。

心若光明清圆,不系于尘,即便在红尘中,也胜出家之人百倍清闲。

禅悦不在伽蓝,而在方寸。

若心光澄澈,则市井喧嚣皆是晨钟暮鼓;

若灵台蒙尘,纵使身披袈裟,亦如困守牢狱。

真正的闲适,非避世离群,乃闹中取静;

劈柴担水时,满天星斗落肩;煮饭浣衣处,一朵莲花盛开。

【29】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唐·鸟窠《无题》

世人多问浮生之理,求其真处;浮生本梦,何需执问?

浮生若梦,本非消极之叹。

梦中有悲欢离合,醒后有空花水月。

智者不破梦,亦不沉梦,只作看梦人。

金戈铁马是梦,竹杖芒鞋亦是梦。

既知身在梦中,何妨且歌且行?

待到晨钟惊梦时,方见枕边槐叶,已化作三千莲瓣。

【30】

"遇饮酒时须饮酒,青山偏会笑人愁。"

——清·石天基《莫愁诗》

石天基非好酒,而是懂得何时举杯。

酒非必醉,愁非实在,而青山在侧,早已洞穿人间诸苦。

此饮非纵欲,乃破执的机锋。

酒入愁肠,愁随酒散;歌震空谷,空谷返歌。

青山亘古长存,见惯秋月春风,早知人间万苦,皆因“不饮”而起;

饮时忘形,醉时忘我,醒时方悟:青山本是旧知己,何曾笑我?笑我者,自心之妄耳。

【免责声明】插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1 阅读:41

绮菱评情感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