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首跨越时空的古老情歌

如沐春枫的心灵空间 2025-04-24 21:40:40

“从前的日子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所写的《从前慢》这首诗,毫不掩饰对过往生活的回忆,而这三句,更是道出了过去人们的“慢”生活与一生爱一个人的爱意。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已然习惯了用手机、微信视频来联系,似乎思念已经不再是那么的煎熬了。那么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年代,古人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呢?

《诗经》里的《采葛》是这么说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短短的几个字,道出了人们最原始、最浓烈的思念之情,让无数人为之共鸣。

这首思情迫切的诗篇《采葛》,共分为三章,每章三句,章节之间仅有几个字变化。全篇运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既描写了采集活动的具体顺序,又将思念情人的情感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表达出来。

每章的第一句都是说那位被思念的人:“彼采葛兮!”“彼采萧兮!”“彼采艾兮!”。在诗中,“采葛”“采萧”“采艾”的活动,说起来也就是一些采摘的农活,所需要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对于等待的人来说却不一样。

为了表达出等待的人思念心情之强烈,诗中将等待的时间“定格”在“一日”。这焦急盼望相见的心情,连一日的时间都觉得很难熬,而且思念的程度也愈来愈强烈:一天不见,就好像三个月没见一样;相思之苦,感觉一天不见就渐渐像“三秋”没见似的;然而相思越来越煎熬,一天不见,就觉得如同三年一样长长!

看,诗中将思念之情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将相思之苦、相思之煎熬,通过时间“三月”“三秋”“三岁”来体现,这看似夸张的心理反应,实际上不正是我们思念时的真实感受吗?

这种思念之情自古以来都普遍存在,父母思念远在他乡的儿女、妻子思念戍边的丈夫、闺蜜思念那颇有默契的死党……这世间的种种情感,人人之心一样,因此诗中所写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

在翻看《采葛》时,也查阅过其他的文献,其中有一篇提到中药的采制理论。根据中药采制理论,正常的采摘时间是:夏采葛、秋采萧、冬采艾。

夏天的葛经浆最为丰富,秋天的萧药性最强,冬天的艾草最坚韧,适合用作艾灸。而《采葛》一诗每章开头写的正是三个不同时期的采摘活动,而这三个不同时间的三种心情,也是在时间的递进基础上,描述着情感的升温程度。

随着时间的变换,“一日不见”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相隔了越来越长的时间,就如上文所提到的:

在采葛时正处于情感初期,所以一天没见就好像过了一个月时间一样;

到了秋天采萧时,情感已经逐渐加深,一天没见就像是过了三个秋季般;

到了采艾的冬季,情感就更加深厚浓烈了,这一天没见就像是过了三年的时间那么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采葛》诗中那层层递进,将思念之情推向极致的描写,最终凝练成这句流传千古的话:“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慢慢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逐渐缩略为成语“一日三秋”,而在隋唐时期使用频率也逐渐增加,如:

l路迩人遐,音尘寂绝,一日三秋,不足为喻。(梁·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

l望思而一日三秋,仰德而跬步千里。(《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九》)

l一别三年,一日三秋,庶几见之。(宋·刘过《沁园春·咏别》)

l去了这几日,就像去了几年的一般,刚合着那一日三秋。(清·李渔《蜃中楼·怒遣》)

可以说,“一如不见,如三秋兮”早已成为人们表达思念的经典符号。

虽然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但是渗透着喜怒哀乐的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等情感,却始终是亘古不变的。而两千多年前的诗人,或许是在劳作时不经意间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于是便下了这首至今让人深刻的《采葛》。

《采葛》一诗的妙处,不在于谁是诗人,诗中所思念的人是谁,而在于诗中所表达的那种强烈思念之情的真切感受,让人过目难忘。

当我们重读这首跨越时空的古老诗歌,不禁让我们回想起爱情原本的样子:这是一种需要用时间、用耐心去丈量和培育的情感。

也正是这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让它跨越时空,依然鲜活,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的情感,他们也会因为思念而辗转反侧,也会因为爱而觉得时间漫长。或许,这就是《诗经》的魅力,也是人们情感的永恒共鸣。

互动话题:你是否有过“一如不见,如三秋兮”的体验呢?欢迎在评论区里分享你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多平台创作者,花茶养生达人,著有散文合集《幸福那些小事情》。读书养人,花茶养生,用读书和花茶成就健康、不断成长的人生。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