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兮》:日日思君不见君,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沐春枫的心灵空间 2025-03-18 21:54:44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这首边塞诗,描写了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感慨边塞战争不断,国无良将,反映出老百姓内心希望边塞战火平息、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诗经》中,有这么一首诗,寄托了妻子思念从军丈夫之情,诗中包含了妻子为丈夫而骄傲、为丈夫安全而担忧之情。

这首诗就是《诗经·卫风》中的《伯兮》,这是一首书写思念的爱情诗,整首诗从女子的视角出发,描写其对征战在外丈夫的思念之情和思念之苦。

01男儿本自重横行,妾引以为豪

在《伯兮》第一章中,女子以万分自豪的口吻,毫不掩饰地夸赞了自己的丈夫:“伯兮朅兮,邦之桀兮。”征战在外的丈夫,在女子心里的形象不仅是高大魁梧,而且还是国之豪杰。

“伯”原本指的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是老大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称呼上带着些亲切感。“朅”是威武勇敢的样子,“桀”指的是“杰”杰出、人才出众的意思。

妻子亲切地称呼丈夫为“伯”,由此可见平时这位丈夫对妻子的体贴入微、照顾有加,就像一位敦厚的大哥在照顾一位可爱的小妹一样。

这么一位心地善良、疼爱妻子、英俊潇洒、武艺超群的人才,是国家少有的豪杰,他在入伍时还被选为君王的先锋。他不仅是妻子的骄傲,也是国家的骄傲。

丈夫在战场上手持武器英勇威猛、冲锋陷阵,是君王的先锋,有这样的丈夫,这让作为妻子的感到满满的自豪和荣耀。

当丈夫出征在外的时候,留在家中的妻子,每当想起自己那英姿勃勃的丈夫时,内心充满了崇拜敬爱之情,爱之深、思之切,浓烈的思念之情,让女子心中爱人的形象也更加的伟岸光采了。

02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心盼君归

从第二章开始,诗的笔锋和情调就突然改变,变成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的描述。

俗语言:“女为悦己者容。”然后《伯兮》中的女子,却是“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这里点明了自从丈夫出征离家那一刻起,昔日娇媚的女子就渐渐变成蓬头垢面了。

一个“自”字,说明了女子与丈夫离别已久,女子无心梳洗那如云的青丝,任由青丝凌乱成一蓬野草。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里采用反问的手法,再次印证了“女为悦己容”,美丽是展示给“悦己者”欣赏的,但是如今“悦己者”已经离开那么久了,自己哪还有心情去梳洗整装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试问哪位女子不想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呢?《伯兮》中的女子也并不是不会梳妆打扮,只是因为残酷的战争,导致一对原本幸福无比的情侣两地分开,饱尝相思之苦,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还会有心思去打扮呢?

03宁可因思成心疾,也不愿相忘

诗的第三章、第四章进一步描述了女子思念丈夫的感情。“相思成疾”,指的是男女之间,因为过度思念对方而疾病缠身。在《伯兮》中,女子心里急切盼望丈夫归来,思念之情之急切,就如大旱时盼望甘霖,但是出现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的。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明明是盼望天可以降甘霖的,但是事实却是艳阳高照。女子在家日日思念着丈夫,盼望着丈夫归来,但是盼来盼去,丈夫却一直没有归来,诗中形象地刻画出女子盼夫归来却不能如愿的失望心情。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即便思念到头痛,但是这也是女子心甘情愿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女子才会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正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听说忘忧草可以解忧,女子想着要是能够将它种在房前屋后,该多好呀!这样就可以排遣相思的煎熬。

然而,事实却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子因为长期的思念,忧思成疾,苦不堪言,这便是传说中的相思病。女子情愿相思成病,只希望这丈夫能够早日归来。

日日思君不见君,为伊消得人憔悴,宁愿相思成疾,也不忘相忘,女子心中那沉重的思夫之情又再深一层。

写在最后

《毛诗序》言:“《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往前驱,过时而不返焉。”《伯兮》这首诗以它的真挚率直、深情奔放,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伯兮》中的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是逐步推进的,从“首如飞蓬”到“甘心首疾”,再到“使我心痗”,层层递进,表现了女子由思念逐渐到忧思成疾的地步。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在千年前,它被多少原始先民中的妇女流传吟唱,但是我们却可以想象,它被女子歌唱的时候,感动了多少人。

时至今日,阅读《伯兮》,我们仿佛穿越到千年前,听见在空谷、在山野、在棚舍、在高阁回荡着的她们那一唱三叹的歌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多平台创作者,花茶养生达人,著有散文合集《幸福那些小事情》。读书养人,花茶养生,用读书和花茶成就健康、不断成长的人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