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周平王东迁之后,当时战争频繁,徭役繁重,百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少家庭里夫妻分离,丈夫远离家乡服役,妻子在家持家操劳,肩负着家庭生活的重担,夫妻双方皆承受着相思之苦。
由于丈夫服役在外久久未归,甚至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归来,杳无音信,而妻子在家盼望着丈夫归来,思念难已,于是便有了《君子于役》这一首诗。该诗也开启了中国文学以黄昏意象来抒发怀远思人之情的传统。
《君子于役》真切细腻委婉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兵役、徭役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全诗语言朴素简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生动细腻地体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描绘了这么一幅画面:
暮色苍茫,鸡栖于舍,羊牛归圈,妇人倚门远望,此时的她内心无比惆怅,这惆怅之情,既有着急切的期盼,又有着更多的失望与黯然神伤,只因为在远方服役的他,不知何时才能归来。
这首即景抒情的《君子于役》,写得声情并茂,虽然历经两千多年,但至今读来仍然让人感触颇深!
01君问归期未有期
《君子于役》整首诗分为两章,通过朴质洗练的笔调,描写了妇人在黄昏时分对服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该诗运用了田园牧歌式的写作方法,让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趣味。
诗的开头三局,以类似于散文的句式,交代了创作该诗的原因,那是因为:丈夫在外服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丈夫远征戍边,不知何时是归期,“我”盼望着他的归来。
这深切的相思,热切的期待,直白的呼唤,希望与迷惘的交织,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随后笔锋一转,“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描绘了一幅美丽恬静的农家晚归图:夕阳西下,在落日余晖里,在外觅食一天的家禽都回窝栖息了;晚归的牧童哼着歌,将羊牛赶回到圈里去;只有一位妇人孤独地倚靠在门上,伫立在那夕阳余晖中。
在诗中没有直接描写妇人的外貌形象,也没有描写其具体的神态动作,但是却通过描写日常可见的景物意象,抒发了妇人思念丈夫而不见其归的黯然心境。
随着夜色的加深,妇人心中的孤独与忧愁也越来越浓,思君而不得见的孤独与凄凉,与质朴的乡村晚景融为了一体。
“君问归期未有期”,对于妇人来说,不知丈夫的归期,这似乎每天都充满了希望,但是同时也伴随着失望。一次次的希望,被一次次的失望冲刷,痛苦之情撕扯着妇人那敏感而脆弱的心。
对于在等待的人来说,若是知道归期的话,那么不管时间的早晚,等待的人心里必然是踏实的,这踏实的心情,可以让自己在等待的同时,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
但是不知归期,这让等待就成为了等待的人每天的生活主题,心情、思绪、一举一动,都被“等待”这两字所影响。诗中的妇人,就是在这样希望与失望的轮流交替中消磨着青春与情感。
随着感情的积累,妇人所有的挂念、哀愁与惆怅,就像开闸泄洪的水般,一下子全都从妇人的心口涌了出来,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02最难消遣是黄昏
在《君子于役》中,从描写景色到直抒胸臆,触景生情,尤其是诗中的“夕”字,成为了最早的夕阳情结的开端。
看,妇人在傍晚落日时分,倚在门前思念自己的丈夫,太阳落山牛羊归来,但是自己思念的丈夫却未能归来。
当夕阳出现的那一刻起,则是代表着一天的结束,说明黑夜很快就要来临。这个时候,人们都已经收工回家休息,享受着与家人团聚的生活。
然而对于诗中提到的妇人来说,这简单的事情却是很难享受得到的,因为她无法与其他家庭一样,感受与家人的团聚欢乐时刻,反而是自己独自一人承受漫漫长夜的煎熬。
在这里,黄昏成为了一个充满暖意却又感伤的矛盾体。从诗中所描绘的整体画面来看,牛羊从远处走来,日暮余晖洒向大地,妇人单薄瘦弱的身体,在夕阳下的照射下,显得是那么的渺小,让人看了不禁产生疼惜的情感。
作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规律的古人来说,妇人在夕阳下孤寂的身影,那是多么的悲凉,黄昏时分成为了妇人与服役在外的丈夫相思的时刻。
在煎熬的黄昏时刻,妇人由思生怨,又由怨生思,由衷地发出“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反问。她问的有理有力,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繁重而残酷的兵役、徭役制度的强烈控诉!
清代诗人许瑶光称《君子于役》开启了唐代闺怨诗的先河,其评价曰:“最难消遣是黄昏”。在黄昏时分,人的情绪是最容易波动,也是最脆弱的。
随着孤独、寂寞情感的产生,在他人享受着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妇人却是在苍凉中体味着痛苦,渐渐地,“日暮相思”“黄昏怀人”也成为了永恒的主题,难怪唐代诗人李商隐会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
03悠悠相思千古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一切景语皆情语”,《君子于役》这首诗完美地诠释了这一句话:整首诗将黄昏下的景色融入于诗中,“鸡进窝,日下山,羊牛归圈”。
这自然现象和家畜的生活规律,既体现了妇人倚门怀人那柔肠寸断、悲伤凄婉的氛围,又表达了其对远离家乡丈夫的思念和祝福,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真挚动人的画卷!
《君子于役》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通过作者的描写层层递进:从客观上来看,丈夫长期在外服役,不知何时能归来,夫妻俩长期无法团聚;从主观上,妇人是早也盼、夜也盼,期盼丈夫早日归来,这客观和主观情感上无法解决的矛盾,让整首诗又含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愿望与现实存在的巨大矛盾,又使得妇人不得不将对丈夫的期盼,转成为对丈夫的担忧,而这正好衬托出诗中妇人忧虑、悲伤的情感,这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徭役给百姓嗲来的痛苦和心酸,这也是《君子于役》打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可以说,《君子于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是体现了人们所具有的普遍感情。
对于人们来说,亲人团聚、夫妻恩爱,这是千百年来都不可改变的,也是让人们感到幸福和共同追求的目标。
而《君子于役》正好概括了当时社会百姓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愿望,希望家人团聚,希望一家人幸福美满的生活,这真挚的情感、真实的生活与愿望,既是千百年前百姓的愿望,也是千百年后人们共同的愿望。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在人们的心中,亲人团聚就是幸福、美好的,每当看到亲人团聚的场面时,内心就不禁感受到愉快。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在全诗的最后这两句话中,妇人从心底真诚地发出带着希冀的祝福,她希望自己思念的丈夫在外没有饥渴,这美好的祝福,包含了人生的希望!
写在最后
纵观《君子于役》这首诗,通过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地倾诉妇人思念丈夫、关心丈夫的情感,使妇人的情感得到了强调和升华。然而对于妇人来说,这思念和等待,是没有尽头,同样也是漫长和痛苦的。
《君子于役》除了通过描述妇人思念和等待的痛苦之情外,我们还可以满纸的凄凉背后,感受到诗中所传递的温暖。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位思念在外服役的妇人,倚靠在家门口,摇晃着远方,那望穿秋水的场景,翘首期盼的画面,无疑是让最动人和最温暖的。
从《君子于役》整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可以说是凄凉与温暖的融合,温暖中的凄凉,凄凉中的温暖,使妇人心中的痛苦与期待得到强调与体现。
虽然不知丈夫此时身在何处,何时归来,有关于丈夫的一切都一无所知。然而妇人相信,只要自己衣食充足,没有挨饿受冻,身体健康,那么自己的思念和等到都是值得的,相信有一天会等到丈夫归来相聚。
《君子于役》几千年来仍然富有强烈的生命力,拥有众多的读者,正是因为其所描绘的那一幅黄昏怀人画面,是具有普遍性、永恒性的,表达了人们普遍、永恒的情感和愿望。
愿大家都能:所求皆所愿,所盼皆可期,所有美好都会在最后相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多平台创作者,花茶养生达人,著有散文合集《幸福那些小事情》。读书养人,花茶养生,用读书和花茶成就健康、不断成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