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孔乙己长衫”群体化中间机制——“低备选率”模式受破坏

赵知喻 2024-07-01 13:22:56
结论:“孔乙己长衫”群体化的中间机制之一——“低备选率”考录模式受破坏。 关键词:备选率;中间层权限;职业存在感 这一次采访者A的采访对象,是管理学博士H。 博士H对人力资源管理深有研究,也对古今中外王朝政治的人才选用,有过涉猎。 A向H博士说明,他最近发现,社会出现“孔乙己长衫”群体化问题,并想通过采访综合获取信息,这是什么原因导致? 为什么在过去,在我国建国之后很长时期都没有,要到近期才凸显?另外,为什么在经济发达的外国,也没有这种现象?或者至少尚不突出。 并且特别追问,从改善国家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他有什么想法? H博士非常坦诚地说,“孔乙己长衫”群体化确实具有中国特色,具有时代特色。他观察了很久,并也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做过较长时期思考。 H博士说,事实矛盾和问题,很早就已经存在,只是过去中国经济增长增量较大,一定程度掩饰问题。 H博士说,之所以远期以前没有,是因为文化人确实存在供小于求的缺口;而近期以前,则主要因为高经济增长,一定程度掩饰了问题。 H博士说,之所以西方现代化国家,不存在这个问题,是因为欧美国家,不论是平民求职者的意愿,还是实际职位供给的分布,都不会像我国这样,向国家背景机构集中。 (一)高经济增长曾一定程度掩饰问题。 H博士缓缓地说,确实,不论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对比,还是从国际的横向对比来看,我国目前面临的“孔乙己”群体化现象,都相对具有独特性。 如果从历史纵向比较来看,在中国古代,由于知识传播和教育获得的高成本,不可能会有接近全部的青少年,都可能获得高学历。 然而,即使在中国古代,即使文化人占全部人口比率很低,也可能会因为文化人安排不妥当,不到位,引发不良后果,如战国时代的魏国后期,大量文化人出走外国;如唐王朝中后期,文化人加入朝廷队伍的对立面。 H博士说,根据他对很多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找工作的追踪观察,实际上,“孔乙己”现象苗头化早已有之。 不过,由于大概在2012年前,由于对全社会的需求而言,博士、硕士的规模尚未饱和,虽然也有相当数量的博士、硕士进不了自己的理想工作平台,但后来,主要通过某种“降低档次”适应,也勉强就业了。 比如,想在较高档次科研机构就业的,后来,都陆续前往相对偏远的地方高校,解决安身问题。 不过,越往后,随着博士、硕士数量增加,这种“降低档次”适应的方式,也难以持续下去了。 现在的博士、硕士,到各地方高校就业,甚至相对偏远地方高校就业,都要遭到相对苛刻的挑选。 并且,即使是那些在职的教研人员,现在各方面的工作开展,越来越卷了。 卷的意思是,受教育者、职业人都要做大量实际上冗余而又获得感甚少的事情。 (二)为什么欧美社会不存在类似问题。 中国大学扩招和学位教育大发展,确确实实逐渐接近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平民化。 是的,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欧美发达国家,也都有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平民化问题,并且,他们都先于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平民化。 另外,他们各类社会机构的录用工作人员,也是通过分散点招和多取1的方式,录用新入职人员,为什么却不会在就业引发什么大问题? 这是因为,不论是从就业者个人就业诉求的角度,还是从不同类机构分布和吸引力的角度,任何国家平民阶层的意愿职位目标,都不会像中国这样,相对集中在国家背景机构。 ——从就业者个人就业诉求的角度看。 在欧美国家,平民阶层青少年就业志向很早就相对分散化。 他们在很小的年龄,自己会很实在地感知,自己未来是否应该朝学术方向努力,还是尽快进入职业实习阶段。 在有的国家,比如德国,仍保留有为高中左右阶段的青少年,进入大型工厂做学徒工的“学徒制”职业通道。 而我国不同,尽管改革开放后,从国家层面不断教导年轻人,不要再有那种“劳力”“劳心”职业差异的观念,但实际情况还是,至少从就业者的初期选择上是这样的:尽量选择白领类职业,尽量规避蓝领类职业。 这首先因为,目前我国蓝领类职业,其职业的收入档次和职业的稳定性,都大大低于白领类专业。 其次,当然也因为,从社会文化、就业观念上看,中国平民阶层,还想向往白领类职业。这个你再怎么提倡教导,也还是这样。 ——从社会就业机构的分布和吸引力的角度看。 欧美国家的“国家背景”机构对平民阶层的吸引力,并没有“私人背景”机构的吸引力,那么大。 因此,他们大学生、毕业生择业意愿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平民阶层的高校毕业生,也不会也不需要像中国这样,大家都祈盼进国家背景机构。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乃至其经济总量,都是从私人机构率先起步的,其过去很长时期的主要经济增量和就业岗位提供数量,也发生在“私人机构”之中——尽管这种“私人机构”越来越社会化。 在欧美国家,即使是所提供产品“公共产品”性质明显的大学和医院,私立或私营机构,也占据很大一部分。 至于中国,特别是所提供产品“公共产品”性质相对明显的机构,比如教学、科研、医疗、公共管理等,都是国家背景机构。商业机构之中,国有企业和银行,也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广大国家背景机构,仍然为广大平民择业者的首选。 所以,不论是个人职业意向选择看,还是从机构吸引力上看,总体上欧美环境不会“国家背景机构”职位供不应求的问题。 H博士说,也不能说欧美国家,完全不存在类似问题。只不过其问题至少是在目前,仍然相对不突出而已,没有群体化。 要不然,为什么数学高手张益唐,在人类灯塔国美国,仅仅是在缺乏导师推荐信的情况下,在自己人生工作成效最佳的个人发展阶段,找不到适当的教职、研职,以至于要流落到餐馆做记账员,维持生计。 这说明,他们的教职、研职、公务职录用体系,也不是完备的,并不能全面地“选贤任能”。 只不过这种不完备,尚处在苗头状态而已。今后,随着社会生活之中族裔多元化、随着社会生活中机会主义倾向增多,会不会群体化,也很难说。 (三)过去的“低备选率”考录模式受破坏。 那么,为什么在过去,在新中国相对早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中前期,也没有出现“孔乙己长衫”群体化现象呢? H博士缓缓地说,他也观察了较长时间。 过去,备选人才进入相应备用岗位的通道,实行的都是“低备选率”考录制度。并且,基本能做到,为备选岗位,将相对恰当的人才“一体化高比率网罗”。 你只要过了中专、高考、研究生的录取考试,只要你未来在学业上正常毕业,未来总有一款,基本适合你的社会职位。 所谓备选率,是指在备选环节,确定符合资格的人数和符合考分要求的比率。熟悉高考录取过程都知道,高考按分数次序录取。投档和录用比,不能超过1.2。 也就是说,高考的备选率是1.2,这是一个人才进入职业通道的“低备选率”。 然而,现在绝大部分国家点招,采用“笔试+面试”,笔试之后能够进入面试环节的比率,绝大多数情况,都取3以上。 H博士说,据他观察,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央企国企公开招考的早期,最初那些主管机构录用进人的人,甚至连3~5的面试比率都不愿遵守,也就是说,在公开招考的早期,就有大量的录用的人,在笔试分数线之下的情况。 当然,后来秩序化、规则化的约束有所加强,至少在大部分公开举行的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过程中,“逢进必考”、“先过笔试再过面试”的法定程序,得到了遵守。 但据他观察,要不是这几年有相对相对强势的监管政策压着,基层录用者连“逢进必考”、“先过笔试再过面试”也是不愿意遵守的。 (四)否定考分重要性的社会风气,在中国职业场上蔓延。 H博士还说,据他观察,自从进入21世纪开始,或者说在2000年以后,在整个中国职业的择业就业场所,就有一股否定考分重要性的风气。 这股风气最早起源于从职业录用场。 后来,还不断地蔓延,以至于扩散到研究生、本科生的招生之中。 ——为什么会有这股风气?!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一边是职业录用考试在否定考试和考分的重要性;但在另一边,在中小学教育,却在加码中考、高考考试的考分重要性。 然而,探究这两方面的深层原因,却都和吃公家饭职业场的中间权力层的同一种心理相关联。 ——从业者职业地位和权限的自我强化心理。 是的,分散点招,把国家机构的录用权,分散到大量机构主管手中,那些主管招录权的人,他(她)们自己,总有一种尽可能扩大自己裁量权的倾向。 他们实际上,不断地通过各种明暗方式,扩大考分之外的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并会找各种理由,为这种招录方式鼓吹辩护。 H博士缓缓地,意味深长地说,“说到这里,我们偏点题,谈一下中国古代的王朝政治”。他反问说,“你说说,历代中国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中国王朝政治的持续时长为什么都不超过300年] 是君王昏庸?是土地兼并?是气候周期?是宦官外戚?…… 这些原因都不关键。 关键原因在于,社会的中间层总在想方设法地侵蚀,本来属于中央、平民层面的权限和利益。这两方面权限和利益,原本都是皇帝和宰执掌握和维护。 这话可能听起来有点拗口或拗耳,那通过下面这样,举例说明,可能就会让变得直白一些。 历代大一统王朝在度过早期之后,中央宰执层面,都会越来越面临以下问题中的一项或多项。 ——封疆大吏总在想着扩充自己的财权、人事权。 ——地主总在想,怎样瞒报田亩数量。 ——盐铁、漕运的主管者,总想着截留部分盐铁和漕运收入。 ——武将总想将部分军费揽入自己的腰包;或者在想,怎样让下属官兵多多地干自家的私活。 ——外戚总在想着,怎样提高自家的封爵。 ——宦官(大部分,不是全部)都在想着,怎么使得皇帝撒野贪玩,这样自己手上的权柄就会越来越多。 ——藩王总想着扩大本藩人丁。 —— ……。 皇帝和宰执只有那么几个人,其中皇帝还是世袭的——智商和情商都有不确定性。 ——宰执中枢就这么几个人,怎么应对得了中间层这些成千成万的大鬼小鬼,层出不穷的的歪门邪道? 于是,越往后,王朝的顶层和中间层,中间层和下层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松动。 ——中国王朝政治的君、臣、民三者之间的信任感,就像一颗钉在木头上的钉子,只要有一点、两点松动,就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紧固度了。 H博士缓缓地说,回过头来说,再说当代社会的时弊。 同样是教育,为什么会同时出现“中小学需减负,高等教育需加负”的两个反方向的怪相? 但他们后面的道理,却都有部分雷同之处。 两种教育拥有关键权限的社会中间主管层,一直都在扩大自己的职业存在感和操作权限。 其中,高等教育人才职业录用通路对应的中间主管层,是职业录用场的相关权限人;中等教育人才培养通路对应的中间主管层,则是操盘教育部门和教学工作的相关权限人。 是的,他们都在增加自己的职业存在感和社会权限。 ——主管职业录用的社会中间层,为了加强自己的权限和职业存在感,不断地否定考试成绩的重要性,于是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反正怎么教,和就业的关联越来越弱,于是,高教质量,越来越豆腐渣。 ——主持中等、初等教育的社会中间层,为了加强自己的权限和职业存在感,又都在推崇考试和题海战术,于是中等、初等教育,教育内容越来越庞杂,考试科目内容则不断扩充,在通过题海战术折磨学生方面,越来越变态。
0 阅读:0

赵知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