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瀛王”冯道的故事

河间笑笑人生 2024-11-11 22:11:12
河间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大官!与瀛台有关

文/赵华英

在河间市瀛州水系公园之瀛海园的瀛台,一旁的景观介绍里称瀛台曾为宋代知州登临之地,又相传为“冯道读书台”。这个冯道是谁?跟河间又有什么关系?这还要从1100年前说起。

唐天祐四年(907年),唐哀帝李柷被逼禅位,梁王朱温即位,开启了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动荡时代。之后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前后五十多年间,竟有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更替,期间战乱不断、百姓流离。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苍茫乱世,却有一位高官,历经四个朝代十个皇帝而不倒,且始终位列三公、宰相等显要位置,这个人就是冯道。

据乾隆《河间县志》记载,冯道为瀛州景城人。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冯道出生于一个耕读之家。此时的唐王朝,在黄巢等起义军冲击下,已是日薄西山,来日无多。当时的瀛州,与沧州并列,是唐王朝治下300多个州之一,治所在今天的河间市区。

景城是辖下6个县之一,大致位于现在沧州市区西北一带。冯道年轻时品行敦厚,生活清贫却能以读书为乐,奉养双亲,为善乡里,后来经人推荐,给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当幕僚。唐末的节度使往往总缆军政大权,尾大不掉,为了争夺地盘互相讨伐,战争不乱。刘守光讨伐定州,冯道好意劝阻,却被关进监狱,后经营救逃出,到太原投奔晋王李存勖,以文章操行得到赏识。

在这个“暴力为王”的乱世,百姓朝不保夕,军阀则是掠夺成性、贪婪享受,唯有冯道不为所动。在李存勖攻伐后梁的交战前线,冯道住在随军帐篷里,无床无席,只有一捆干草铺地;带队武将把战争掠夺来的美女送给他,他不好推辞不受,就将女子安置于别屋,等找到亲人时再送回家。等李存勖灭掉后梁称帝,创立后唐王朝,冯道更是一路晋升,官至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等职。

这一年,冯道的父亲去世,按照朝廷规矩,必须回家守孝,称为“丁忧”。得知冯道回乡,瀛州和景城县的地方官员都赶去看望他,带去很多钱财,他不仅分文不受,还拿出个人俸禄去接济受灾的百姓。乡邻中有的田地无力耕种,冯道就暗地里帮助他们管护,却从不主动说起。

“丁忧三年”被儒家视为孝道根本,以9个月为一年,实际守孝时间长达27个月,这么长时间,冯道就住在自家茅草房里,没有丝毫的不适应。冯道的家乡瀛州,一直是中原与契丹对峙的最前沿,直到宋辽时期,以瀛州为中心的高阳关路,也是北宋对抗辽军的边防重镇。契丹人一直非常钦佩冯道的才学与德行,听闻他回乡守孝,曾想把冯道劫掠到契丹国任职,只是因为瀛州一带守军防卫严密,方才作罢。

等到“丁忧”期满,冯道被朝廷重新起用,皇帝已经换成了唐明宗。与冯道同朝为官的,还有河间人张昭,现在的河间市尊祖庄乡北司徒村被称为张昭故里。唐明宗李嗣源在位仅仅七年,史家评价他反贪腐、褒廉吏,罢宫人、除伶宦,是五代时期少有的“小康”时期。

唐明宗成为一代“明主”,在一定程度上多亏了河间人张昭和瀛王冯道的劝谏。张昭曾劝谏唐明宗俭省、用贤,而冯道则以“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的《伤田家诗》提醒唐明宗关注民间疾苦。

有一次,唐明宗得到一个前朝的国宝玉杯,喜欢得不得了,拿给冯道欣赏,冯道感叹:“这是罕见的有形之宝,但对帝王来说,最大的宝贝是皇位,守住皇位要靠仁,‘仁义’才是更为珍贵的无形之宝!”唐明宗虽一介武夫出身,反复体会却渐渐悟出明君道理。

几年下来,后唐连年丰收,朝廷无事,唐明宗也沾沾自喜。冯道却不放过这个趁机进言的机会,在一次君臣闲聊中说道:“臣以前在太原任职,曾奉命到中山,路过井陉关时地势坑洼不平,生怕马失前蹄而摔倒,于是紧紧拉住缰绳,小心看着前路,反倒平安无事。

后来到了大路,觉得道路平坦,可以松口气了,心里一懈怠,手中缰绳也放松了,结果马稍一颠簸,人就被掀翻在地”,由此,冯道劝谏唐明宗以小见大,虽然收成较好,天下太平,却不能因此而纵情享乐,而应当时刻谨慎小心,兢兢业业。唐明宗听了冯道的话深以为然,而冯道那句“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也随着这个骑马的故事而成为修身经典。

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唐称帝,建立后晋,这就是历史上那位有名的“儿皇帝”石敬瑭。石敬瑭为了报答契丹支持,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其中就包括冯道的老家瀛州。后晋新立,石敬瑭选派大臣出使契丹,朝中众臣子吓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敢去。

冯道当时正在政事堂议事,听说后马上手书两字“道去”,就命令书吏草拟出使文书。书吏见冯道主动去送死,脸上变色,双手发抖,颤颤惊惊写完文书,已经吓得泪流满面。可冯道呢,干脆连家也不回,命下人回府向家人告别,当晚便住进驿馆,准备出发。

听说冯道来契丹,耶律德光高兴得非要出城迎接,群臣劝谏“岂有天子迎接宰相的道理”,这才作罢。冯道的家乡瀛州一带与契丹人接近,边境贸易往来较多,冯道因此较多了解契丹人的性格,在北国与契丹君臣小心周旋,两年后竟被放回,安然回到中原,从此更受恩宠。冯道曾请求回家乡瀛州退隐,石敬瑭让侄子亲自探望捎话:“你一天不上朝,朕就亲自上门去请!”

几年后,石敬瑭病逝,耶律德光亲带契丹骑兵,攻入汴梁,灭了后晋,突然想起几年前曾出使契丹的冯道来。于是将冯道召来,有意奚落:“你是个什么样的老头?”冯道不急不躁:“我是个无德无才的痴玩老头!”耶律德光又问:“天下百姓,如何可救?”

冯道答:“现世的百姓,即使佛祖再世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您救得了呀!”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往往掠夺烧杀而去,过后一片生灵涂炭。这一次,因为冯道一句看似恭维、暗含讽刺的话,却使得契丹人免开杀戮。后来,连对冯道颇有意见的欧阳修,都高度评价“人皆以谓契丹不夷杀中国之人者,赖(冯)道一言之善也!”。一句话救下无数百姓苍生,能说冯道不爱国爱民吗?

后来,契丹人北撤,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冯道被授为太师。后汉皇帝刘知远为了制作甲胄,颁布“牛皮法”,规定百姓的牛死了,牛皮必须交公。一次,上党(今山西东南部一带)地区20多人违犯“牛皮法”,罪当处死,地方官张璨上书皇帝,陈说法令不当。

刘知远大怒,下旨将张璨与犯人一并处死。冯道冒死再谏,称赞张璨对错误皇命敢于上奏,可赏而不可杀。最后,理屈词穷的刘知远稍作让步,上党百姓免罪,张璨仍落职去官。刘知远死后,太子即位,李守贞等三大节度使联兵反叛,大将郭威奉命讨伐,临行前向冯道问计,冯道献策道:“李守贞系朝廷老将,深得士卒拥戴。您只须多多赏赐士卒,便能瓦解敌方军心。”郭威用其策,果然四方归附,顺利平乱。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吊轨:外敌走了,内乱又生,反叛平了,郭威又功高盖主,废掉后汉自立,建立后周,这就是周太祖。郭威死后,养子柴荣继位,北汉政权趁机进攻,周世宗想御驾亲征,自比为唐太宗,攻打北汉不过是“泰山压卵”。

冯道极力劝谏,称周世宗既非泰山,又不能与唐太宗相比。周世宗大怒,亲征北汉,让冯道在京操办太祖丧事。不久,北汉被灭,太祖丧事尚未办清,冯道便以七十三岁高龄,病逝于任上。周世宗听闻,满朝文武三日不办公,以示哀悼,并追封冯道为瀛王。

历史上,对冯道最大的争议,在于他视改朝换代为玩物,从不苦苦尽忠于前朝。特别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宋代理学兴盛以来,欧阳修、司马光等人以“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最高道德准则,认为臣子必须无条件对皇帝尽忠,这才是“大节”,至于廉洁、勤俭等等,则是相对不重要的“小节”;尽管冯道私德方面无可挑剔,但他不与前朝共存亡,前后待奉四个朝代,因此也就成了不忠不义的“无廉耻者”。

其实,整个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前后也不过50多年的时间。冯道如果生在康熙乾隆这样的盛世,尚可成为德高望重的老臣,但身处五代这样的乱世,君王象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如果愚忠于一个朝代,那岂不要死上五回?事实,冯道也想使朝代稳定下来,为国君“致一统,定八方”,只可惜凭一介文臣无力回天,只能想方设法,使黎民百姓少遭一些苦难,这才是真正的“社稷为重君为轻”。

晚年冯道,曾以一首诗陈述自己在乱世为官的不易:“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小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令人眼花缭乱的叛乱、篡位,恰便似狼虎之争,冯道能够巧妙地周旋、劝谏,为民请命,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也正因为如此,冯道总结自己这一辈子,才会于心无愧:“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

至于死后,他甚至觉得找块无用之地,用粗席埋葬即可,不必身穿豪华寿衣、嘴含珠玉下葬。因此,即便纠结于“忠臣与否”的《新五代史·冯道传》,也承认冯道居官“能自刻苦为俭约”,担任宰相之位二十余年,从未向四方诸侯索要过任何东西。

自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在赵都军城(今河间市区)始置瀛州,瀛州作为地名开始出现,“瀛州”与“河间”两大地名虽地域范围多有变化,但一直以现在的河间市为中心。冯道被封为瀛王,应该与他的家乡——瀛州景城有很大关系。

而瀛台相传为“冯道读书台”,虽无实物佐证,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到了明清时期,瀛州已非正式地名,但“瀛城”“瀛郡”“瀛海”,仍是文人墨客诗文中的河间美称。

如今,水系公园里复建的瀛台,早已成为游人如织的著名景点。从瀛台美景到瀛王冯道,感思那一段段历史故事,时至今日,仍不妨成为党员干部修身立德的宝贵滋养。

来源:史说河间

0 阅读:0

河间笑笑人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