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冬天12月那会儿,毛主席收到了一封信,是中缅边界那块的6个佤族头人一块写的。看完信,毛主席心里挺有感触。特别是信里最后那句“要是不要我们,也麻烦给个回信说一声”,让毛主席心里头怪不是滋味的。
这封信其实是中缅边界那边六个佤族头人一块儿写的。他们听说解放军要回到1941年那会儿定的中缅边界线了,心里就犯嘀咕,觉得自己可能要被中国给落下了。这么一想,他们就一块儿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毛主席是个大智慧的人,他精通很多知识。他了解佤族的历史,也深知佤族人因为一个承诺,为中国守边长达1700多年。所以,当他读到那封信,得知佤族人以为中国要抛弃他们时,他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佤族人为中国镇守边境的历史还得从诸葛亮身上说起】
为啥佤族人会给中国守边疆守了1700多年呢?这事儿得追溯到公元225年,那时候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正在平定南中地区。
刘备大爷在蜀汉当皇帝那会儿,一去世就把儿子和国家大事都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他走了没多久,西南那块儿,南中地区的一些地方大佬就开始不安分了,心里盘算着趁刘备大爷不在,要闹分裂,不跟蜀汉混了。
不久,南中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背叛蜀汉,自立为王。南中一带的反叛势力,起初由益州的大地主雍闿领头。雍闿没了之后,孟获就接了他的班,成了南中反叛军的头头。
为了能让北伐曹魏的大军无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先从成都带兵去搞定南中那边。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肯定记得,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那段。其实历史上也是这么回事,最后诸葛亮是又打又拉,软硬兼施,把南中的叛乱给摆平了。孟获他们这些叛军头头,最后都真心实意地投了蜀汉。
搞定南中后,诸葛亮马上就在那边搞了些政治上的新花样。他搞了个屯田制度,就是让大伙儿边种地边守卫。还有啊,他把原来的四个郡拆成了七个,并且让当地的少数民族头领自己管自己,这样做挺尊重他们的老传统和文化习惯的。
诸葛亮一搞政治改革,南中那边很快就安稳了。政局一稳,他立马就琢磨起怎么发展经济。他把中原的好东西、好技术都带到了南中,让那儿的少数民族告别了老一套的生产方式。他们开始用上耕牛、犁耙,还学会了灌溉,这样一来,粮食产量噌噌往上涨,南中的少数民族也跟着过上了好日子,变得富足起来。
诸葛亮让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生活有了巨大改善,真真切切地给他们带来了好处。因此,从诸葛亮离开人世直到现在,像佤族、傣族、彝族、白族这些南中的少数民族,一直都在用各种方法来纪念和缅怀他。
诸葛亮在南中地区对众多少数民族施以大恩,所以那时候,佤族头领卡那曼卷主动找上诸葛亮,两人结盟。他们还特地在竹片上发誓:绝不起兵造反,誓死保卫大汉的边疆。
卡那曼卷的誓言经久不衰,传到了今天。佤族人为了缅怀诸葛亮,都把自己看作是“诸葛老祖宗”的后人,心里始终牢记着守护中国边疆的使命。
从明朝晚期那会儿起,就有很多汉人陆陆续续进了阿佤山区。就拿明末清初那会儿说吧,南明抵抗清朝的大将李定国,他带着军队就到过那儿。为了让佤族人和傣族人一起对抗清朝,李定国跟当时的佤族头领、傣族头领拜了把子,发了誓:佤族、汉族、傣族,咱们得一条心,世世代代都友好相处。谁要是违背了誓言,就得罚他三匹带龙头图案的马,还有三头长金角的牛!
从这时候开始,李定国带领的汉族军队就跟当地的佤族和傣族人走到了一起,这样一来,几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就加快了。
清朝那会儿,阿佤山来了不少汉人。到了1743年,这儿出了个叫吴尚贤的汉人,他一开始只是茂隆银厂的一个挖矿的。但这人实在,脑子也灵光,没多久就赢得了工友们的信任,后来就当上了矿主,把茂隆银厂给管了起来。
吴尚贤接手茂隆银厂后,他就琢磨着怎么跟当地的佤族人处好关系,大家和和气气的。他去找了佤族班老部的头儿峰筑,峰筑还有个汉名叫向中土。两人一碰头,就商量着怎么结盟。他们找了根圆木,劈成两半,各自在上面刻了字,发誓说:汉族和佤族,从今往后就是一家人了,九老九代,都得好好的,不散伙!
诸葛亮以后啊,佤族的朋友就跟汉族人慢慢走到了一起,成了中国大家庭的一份子。他们一直记得老祖宗卡那曼卷和诸葛亮许下的诺言,一代接一代地为中国守着边疆。就拿1934年的“班洪事件”来说,那就是佤族人守着对诸葛亮承诺的铁证。
【佤族人坚决抵御英国入侵,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
现在,云南的临沧市里头,有个沧源佤族自治县,那儿的班老乡和班洪乡紧挨着缅甸边界,住着的都是佤族人,他们住的地方都叫做阿佤山区。
1886年那会儿,英国靠着武力,硬生生地把缅甸整个给占了,缅甸就这么变成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还把它归到了英属印度底下,当成一个省来管。
清朝末年那时候,英国人霸占了缅甸后,还不知足,又打起了中国西南边境的主意。他们搞出了“片马事件”和“江心坡事件”,硬是把中国的片马和江心坡给占了。占了这些地方后,英国人还不收手,又把贪婪的眼光盯上了阿佤山区,那里银矿资源可丰富了。
英国老想多占点阿佤山区,就老派些人偷偷溜进班老、班洪这些地方探探底细。他们不光偷摸查看,还非法去挖当地的矿产。更过分的是,后来英国佬竟然在大街上直接开枪打死佤族人。
所以在清朝快完蛋那会儿,佤族的老百姓就已经对英国人恨得牙痒痒了。可那时候的晚清政府,自己都快保不住了,哪还有力气帮佤族人跟英国人干架啊。
到了1934年,英国人的行为越发过分。他们派了250名全装备的英军,打着“地质考察”的旗号,直接闯进了阿佤山区域。紧接着,英军又增派了2000名士兵,硬闯进佤族的班洪部落,强行挖取矿砂。
一开始,英国人打算用糖衣炮弹和金钱诱惑来搞定佤族的头头们。他们派了缅甸那边的佤族首领,带着大堆的钱去找班洪和班老这些部落的头儿谈判。但班洪和班老一带的佤族首领们根本不吃这一套,直接拒绝了英国人的好处。英国人一看这情形,火大了,接着就开始吓唬佤族各部落的头领们,说要是不听话,就用武力让他们屈服。
英国人的行为把佤族老百姓惹毛了,班洪的头儿胡玉山一带头,阿佤山那儿的佤族十七个部落就团结起来,一块儿打英国侵略者。
佤族的十七位头人聚在一起,商量怎么对抗英国人。他们割破手指滴血结盟,还借着“诸葛阿公”后人的名义一起发誓:佤族和汉族,咱们就是一家人,世世代代都要手拉手,不走散。为了守住咱们中国的土地和宝贝矿藏,就算是死,也绝对不能向敌人低头!
佤族人在班洪那一带,正式跟英国佬干上了,打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刚开始那会儿,佤族兄弟们手里头没啥好家伙,要么是土得掉渣的火枪,要么是老掉牙的弓弩,更有甚者,还拎着大刀长矛这些老古董上阵。英国佬那边呢,装备精良得很。所以,佤族这边伤亡不小,好多兄弟都倒在了英国佬的枪炮下。
尽管首次战斗没打赢,佤族人民可没打算向英国人低头。他们一边死守着自个儿的土地,一边赶紧向周围地方求帮忙。这事儿传得可快了,没多久,云南全省,甚至全中国都晓得了佤族人在拼命跟英军干架的事儿。
不久,云南的国民政府迅速向佤族人伸出了援手。同时,昆明的一些普通团体和热爱祖国的人士联合成立了“云南百姓外交支援会”。他们从多个角度为班洪地区的佤族人民抵抗英军入侵加油打气。紧接着,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老百姓也开始行动起来,纷纷走上街头示威,还向国民政府提出请求,希望政府能全力帮助佤族人民对抗英军,坚决反对英国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
在云南景谷县,县长李占贤有了督办杨谦益的帮忙,搞起了一支多民族的队伍,名叫“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这支队伍里有汉族、佤族、傣族、彝族、拉祜族的人。没多久,2200多名义勇军就扛着国民政府的枪,奔向了班洪地区,去帮佤族的十七个部落。
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斗争,靠着各族老百姓齐心协力,嚣张跋扈的英国军队最终被打了回去,班洪这块地方赢得了对抗英国的胜利。这事儿后来被大家叫做“班洪事件”。
英军撤退以后,国民政府着手用外交方式来处理这事儿。可外交谈判时,英国人倒打一耙,反咬一口,说李占贤带着义勇军去抢缅甸果敢县的东西,硬要国民政府给李占贤定罪。
说的就是国家不强就没啥外交地位。那时候的中国,又穷又弱,加上英国拉着美国这些大国一起给国民政府施加压力。结果,国民政府就只能让义勇军解散回家,还把李占贤给撤了职,全国范围内追捕他,要治他的罪。
“班洪事件”过后,中英两边都觉得得赶紧把中缅南边那段还没定下来的边界问题给搞定。所以,1935年的时候,中英就开始聊起了中缅边境的事儿。那时候,国际上还专门找了瑞士的军事观察组来当中立委员会,帮忙确定中缅边境的线。
其实说起中缅边界的事情,早在清朝末年那会儿,中国和英国就已经坐下来聊过了。那时候,他们主要是因为在阿佤山那块地方的归属问题上,有着相当大的分歧。
英国人蛮横地觉得阿佤山区打从老早以前就是块没主人的地方,谁拳头大就该归谁管。可咱们中国有历史记录,显示阿佤山区从汉朝那会儿起就是中国的地盘。因此,清朝跟英国那会儿谈边界问题,最后也没谈出个结果,事儿就这么放下了。
这次英国跟国民政府谈判,又想故技重施,像当年对付清朝那样使坏。关键时刻,班洪的佤族头人胡玉山又站了出来,他再次把佤族的十七个部落聚到一起商量对策。他们找出老祖宗传下来的资料,从中地理、历史、政治等多个角度,跟国际上的中立委员会说明白,从汉朝开始,阿佤山区就一直是中国的地盘,被历朝历代管着。
为了得到全国老百姓的支持和赞同,阿佤山区的佤族十七个部落联合向全中国的朋友们发出了《阿佤十七酋长告全国同胞书》。
在告示里头,佤族的十七个头领,作为“诸葛阿公”的后代,正式说清楚一件事:从老早老早以前,我们的祖宗就被中国封官,一直守着边疆,这一守就是好几百年,这事儿代代相传,从没变过。不光史书上写着,现在还有历代给的官印能当证据呢。咱们卡瓦的老百姓,虽说住在云南最边上,没咋受过中国文化的影响,说话写字都不一样。但咱们男的爱种地,女的爱织布,白天黑夜地忙活,自给自足,这点儿跟汉人其实差不了多少……咱们发誓,就算拼了命,也不能丢了守土的责任,就算流干血,也不能当洋鬼子的奴隶。哪怕只剩下一杆枪、一颗子弹、一个女人、一个孩子,身子骨儿可以碎,但这份心,到死都不能变!
佤族兄弟姐妹给全国人民写的那封公开信,简直就是对咱们国家最深情的告白。到了2022年,这封信还被选进了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里头。
可以说,诸葛亮凭借他那超凡的人格力量,赢得了佤族人长达1700多年的深厚感情和对中国的坚定忠心。即便到了今天,佤族人还在祭祀和敬仰诸葛亮,视自己为“诸葛阿公”的后裔。
【佤族人的担忧】
尽管胡玉山等佤族十七位头人给瑞士的中立委员会拿出了历史证据,委员会也接受了这些证据,可英国人却不讲理,硬是不承认佤族人拿出来的历史凭证。
后来抗日战争一打响,中缅边界的划定工作就只好搁浅了。转眼间到了1940年,那会儿抗战正打得难解难分,英国人却突然跳出来找国民政府的麻烦,他们居然把滇缅公路给封了整整三个月。
说起来,为了应对日本对交通线的封锁,国民政府得靠滇缅公路来运送抗日物资。但英国人为了给国民政府施压,竟然把滇缅公路给封了。这样一来,国民政府没办法,只能在1941年和英国谈了个中缅边界的协议。结果呢,阿佤山区大片地方,差不多四分之三吧,就被划到了英属缅甸那边,这事儿后来被人们叫做“1941年线”。
尽管国民政府没能保住阿佤山区的大多佤族兄弟姐妹,但当英属缅甸的官员来登记人口时,这些佤族人硬气地表示,他们不承认自己是缅甸人,一口咬定自己是中国人,是“诸葛阿公”的后代。英国佬再怎么吓唬他们也没用,这些被划到缅甸地界的佤族人,心里头一直憋着股劲儿,就是不肯低头。
但没多久,太平洋战争一打响,“1941年线”的划定工作就得先放一边了。二战结束后,英国的那些海外殖民地一个个都闹起了独立,印度直接从英国那分家了,缅甸也跟着独立了。这么一来,“1941年线”的问题又被搁浅了。
1949年,国民党政府跑了之后,全中国都解放了。那会儿,云南的解放军120团开到了沧源,开始剿匪。阿佤山区的佤族老百姓们感觉像是看到了救星。为啥呢?因为解放军不光不让别人欺负他们,还给他们送东西,教他们认字读书,帮他们解决了好多生活难题。
佤族的老百姓啊,当时全把盼头放在了解放军那儿。但没想到的是,到了1953年快过完的时候,120团突然接到上面的指令,让他们得回到“1941年”那条防线上去。
听说120团要走的消息,班老这片的佤族乡亲们心里都挺慌的。他们怕新中国政府也会像以前的民国政府那样,为了点好处就不管他们了。这么一来,班老这儿的佤族几个头领就聚到一块儿商量对策。商量来商量去,他们最后决定,由6个头领一起给毛主席写封信,然后让120团帮忙把信捎给毛主席。
开头说到的那个事儿,就是毛主席收到了佤族头人们一起写的信。信里头,佤族头人们跟毛主席说了这么个意思:以前英国人老欺负我们,但他们怎么威胁、怎么诱惑,我们就是不认,就认自己是中国人。现在又有外国人欺负我们了。要是毛主席您能认我们班老地方的佤族人,那就麻烦您派解放军来保护我们。如果您不打算管班老,也请给回个信儿告诉我们!
这封信一下子就让毛主席上了心,所以在1954年1月份,他就赶紧派了中央的一个工作小组过去处理。那个小组直接和当地的佤族各个部落的头领们,进行了实实在在的对话。
工作组传达了毛主席对佤族同胞抵抗英国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肯定与赞扬。接着,他们向佤族人澄清,解放军的撤离并非不管他们,而是出于全局考虑。国家日后定会运用外交途径,妥善处理中缅边界的问题。
后来,为了让佤族朋友们知道毛主席很关心他们,中央办公厅专门给班老王、绍兴王等四位佤族头人回了信。信里头说,佤族会和其他的民族兄弟姐妹们一起,过上美满快乐的日子。
收到中央工作组的支持和中央办公厅的回复后,班老那片的佤族老百姓心里算是落了地。他们明白,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政府一直惦记着他们,佤族人永远都是中国大家庭的一份子。
没多久,周总理就为了那事儿亲自跑到缅甸去。接着,中缅两边就开始围绕边境问题,谈了整整六年。一直到1960年1月28号,两边经过好多轮的商量和讨论,总算是意见一致了,还签了个《中缅边界条约》。在这个条约里头,那个“1941年线”被废掉了,班老这些地方又重新回到了咱们中国手里。
班老这些地方的佤族老百姓一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简直跟过大节似的。他们盼星星盼月亮,总算能正式成为新中国的一份子,以后再也不用受英国佬的气了。
【写在最后】
一位智者诸葛亮,让佤族人在中国边境坚守了1700多年,这使得佤族人对中国产生了深深的认同和依恋。而后来,周总理的出现,让班老一带的佤族人终于能够重新成为中国的一份子,拥有了中国公民的身份。
现在,班老一带的佤族朋友,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奋斗和进步,在咱们国家精确帮扶的好政策推动下,毛主席和党中央当年给班老佤族乡亲们的那些许诺,都已经变成了真真切切的事儿。
得牢记在心,佤族人为守护国家的地盘,跟英国侵略者干了一仗,他们真的拼了。佤族人的那股子坚韧不拔,勇敢面对英军,就是咱们中华民族不怕外敌,坚决抵抗的最好证明。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