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清明节,大家都在如火如荼的扫着墓。
今天,我跟家族里的族人们,去给老太公扫墓,在老太公坟墓的旁边,葬有一座比较惹眼的坟墓,这座坟墓比较特殊,因为一座坟而已,竟然竖起了两块墓碑。

有很多从这里路过的人们,都比较好奇,这座坟墓里的主人,生前到底做过了什么事情?这么值得后人为她立上两块墓碑,如此的“歌功颂德”?
别人不明就里,只有我知道,这座墓主人并不是什么传奇人物,也不是做了件为国为民的事情,是她书写出了一段‘下堂不为母,改嫁不为妻’的故事。
这座坟墓里,埋葬的是一对夫妻,我老太公的坟墓,属于家族里的老祖墓,这座坟墓挨着老祖墓修建,它时常受到家族里很多人的诟病,家族里的长者们,更是埋怨这座坟墓,不应该挨着家族里的老祖墓修建,认为这样做有伤风化。
坟墓里的主人翁,生于民国年间,故于解放初期,男人是我家族里的一位长辈(辈分不详)。女人是男人在世时,舍他而去的妻子。长眠于坟墓里的,是一对生死别离的夫妻,属于一座合葬墓。
早年间,这座坟墓只立了一块墓碑而已,在六七年前,这座坟墓突然间多了另外一块墓碑,让这座坟墓多上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要弄懂这座坟墓立有两块墓碑的来龙去脉,事情要从民国时期讲起......
民国时期,家族里有一位男士,他娶了一位妻子,婚后俩人过着贫苦的日子。
一年后,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有了爱情的结晶后,男子觉得生活更加的美好了。

只是家里多了一张嘴巴,抚养孩子的压力陡增,两夫妻常常为了柴米油盐的事情吵架,都说贫困夫妻百事哀。
这样的事情持续没有多久,终于有一天,男人的妻子舍弃丈夫,丢下孩子,独自一人跑了。
男人没有办法,在艰苦与无奈当中,他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孩子养大成人。
男人也在孤独之中,苦苦的等待着妻子的归来......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男人的妻子跑了,她跑去了哪里呢?
女人跑去了本市的灵川县,大圩镇上,并且在那里,她重新嫁给了另外一位丈夫,从此她在那边过上了新的生活。
重新改嫁后,女人在大圩镇那边,为第二任丈夫,生下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时间的齿轮飞速的旋转,一转眼功夫,男人与女人便已老去,到了迟暮之年,男人与女人也相继的逝去。
故事里的主人翁都相继的逝去,他们的人生早已画上了句号,他们早已化作成了一粒尘埃,消失在了茫茫的宇宙之中......
按理说,他俩夫妻早已没有了瓜葛,天各一方,可怎么又合葬到了一起?并且被立起了两块墓碑呢?
事情的走向,往往超出了常人的认知,有时候会让你大跌眼镜。
男人与女人相继逝去,但他们的子女,已经长大成人。
家族里的那位男子去世后,他儿子把他葬于家族里的祖墓旁。
不久后,他儿子便开始思念起自己那位素未蒙面过的母亲,在多方打听,几番寻找之下,他终于如愿以偿,得知了母亲的下落。
但他母亲也于几年前去世,他在伤心之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把母亲的尸骨迁回老家,他要亲手把母亲,送回到父亲的怀抱当中。
他说干就干,找来了一伙人,连夜就把母亲从灵川迁回了我们村,并且安葬于他父亲的墓旁,整出了一座夫妻合葬墓来。
家族里的长者们,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家义愤填膺,纷纷指责他胡乱的做法有伤风化。
大家一致认为:改嫁后的女子,不应该被葬回祖坟地里,在封建社会里,改嫁后的女子,是入不了前夫家祖坟的,这是大忌,很显然他引起了众怒。

有一位长者痛斥:“下堂不为母,改嫁不为妻,你有什么权利,让一个外人,葬入到了我们家族里的祖坟里?”
言外之意,他的母亲改嫁了,他母亲就是第二任丈夫的人,她与第一任丈夫,已经没有了丝毫的关系,纯属一个外人。
他脸皮厚如城墙,他当然没有理会众人的“咆哮”,众人见他如此死猪不怕开水烫,众人也只能作罢。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他也老来去世了,他的两个儿子也已长大成人,这时候两兄弟一商量,就给自己的爷爷奶奶立起了一块墓碑。
这厢唱罢,那厢登场,女人跟第二任丈夫的后人,也在苦苦找寻她的下落,在费尽周折后,也终于得知,她早已被迁移回了第一任丈夫处。
于是乎,女人的后人,做出了一个让大家惊掉下巴的事情,他们买来了一块大大的墓碑,也给自己的奶奶立起,以此来歌颂她曾经的光荣事迹(歌功颂德)。
墓碑之所以做得特别大,就是想让自己的势头,盖过奶奶与她第一任丈夫后人的势头。

小的那块墓碑,是女人与第一任丈夫的后人,为她俩夫妻立的。
大的那块墓碑,是女人与第二任丈夫的后人,特意为她一个人而立的。
神仙打架,我们凡人就是嗑着瓜子,看个热闹而已,我们只是磕瓜群众。
话说回来,他们后人的做法,在我们村,在我们家族里,只是徒增笑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