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的美育理念

文字有思想 2025-04-22 02:53:11

作为一个君子,内心之和与言行之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君子不仅为世人确立了道德上的典范,更具备一种美善合一的人生境界。孔子与学生论“志”的一段著名对谈反映了他的人生境界观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孔子让他的学生们谈一谈各自的理想。子路渴望在一个大国当中施展才华,使其富强而有序;冉有的回答即是老师曾提出的“富之,教之”的方略;公西华则希望担任协理全局的职务,而且还能够实践崇高的礼乐。学生们的这些回答都不离儒门的追求,却都没有让孔子闻之心动。最后,他转向了一直在为大家演奏背景音乐的曾皙。曾皙说,我的理想跟刚才几位不同。曾皙没有把自己的理想等同为职业规划,而是为众人描绘了一幅图景:暮春时节,新衣已经裁剪妥当,五六个士人君子,带着六七个童子,一起到沂水旁边沐浴,再到舞雩台上讽诵一番,然后唱着歌归来。孔子赞叹说,这也是我的理想啊!

曾皙的回答很妙。舞雩台是先民举行巫舞求雨仪式的场所,最初是由“知天文、识旱涝”的儒者掌管求雨的雩祭。在天人未曾分裂的时候,这是社会的头等大事。随着礼乐的崩解,君子儒对求雨之类的小道早已无暇顾及了。曾皙这段话大概隐含了一个意思:什么时候我们能在舞雩的老本行里自得其乐,复礼的目标不已是题中之义了吗?孔子赞叹曾皙的理想,不在于其他人的理想都不重要。相反,富强、教化和参政都是实现这个理想的前提条件。但如果把那几项设为追求的目标,就有点顾此失彼,而且即使所有这些事功加起来也还是缺一点,那就是没有设想一种切近自己生命体验的理想状态。曾皙的理想不仅囊括了政治上的清明、礼乐教化的恢复等等政教目标,而且更与人的生命、精神相关。孔子称赞这一理想,也是由于他把一切事功的终极目标设定为人生意义的充实和精神上的悦乐。儒家学者认为,君子不仅能胜任事功,而且要有丰富充实的内心生活。拥有充实的内心生活的人,一定是可以融入自然、欣赏生命的人,一定是可以与之共享友谊的人。

孔子对曾皙理想的肯定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君子不器”的意义。在曾皙的游春图里,呈现了一个关于整体生存状态的意象。曾皙并没有暗示自己理想的身份职业。他自己可以是冠者当中的一员,也可以根本不在那个春游的团体里,但是那种普遍和谐、生机勃勃的氛围却感染着每一个人。也许那种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君子的品质,因为社会氛围本身即托举出了一个君子国的风貌。所以,“君子不器”并非鼓励人们忽视专业上的精熟,而是强调在各自的专业、职业之外还要“多一点”,成为一个不被专业、身份束缚住思维的人。更进一步,还要成为一个能够主动创造美的人。冯友兰说:“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就这个意义来说,学哲学(孔子说的“学道”)和接受审美教育虽不具有直接的功利价值,却是每个人基本素养的一部分。孔子提出的“君子不器”是儒家的审美教育思想的核心。

“君子不器”的思想具有跨时代、跨文化的长久价值。“器”意味着人的工具化。“小人”则是因为精神世界的片面化、狭隘化而被(主动地或被动地)当作工具的人。他们永远摆脱不掉为某个政治经济势力、某种意识幻象所摆布的命运。能否不单纯作为工具来生存,是古希腊人对自由人和奴隶的区分标准。近代以降,在欢呼“知识就是力量”的技术化、功利化的思想背景下,康德提出了“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是西方的大思想家在觉察到人被工具化、被奴役的危险后发出的棒喝,又与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讲的“君子不器”隐然相应。

选自叶朗主编:《中国美学通史》

0 阅读:7

文字有思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