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来了,路在何方?
作者 |信翰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车来了,路在何方?
“融资要敢于吃亏”。这句话,曾是“车来了”APP创始人邵凌霜的融资信条。如今,当“车来了”APP母公司元光科技(MetaLight)即将迈入港股IPO的重要时刻,邵凌霜却因过往涉刑经历,被迫提前出局。只能在一旁观望,由他人来引领自己所创立的企业走向资本市场舞台。不过,即便邵凌霜无法亲自参与,车来了的IPO之旅依然备受瞩目。作为国内最大的实时公交信息平台,车来了拥有超过2.64亿的用户基数,这一庞大用户群体和广泛的市场覆盖,使得其在智能交通服务领域具有显著的领先优势。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车来了曾屡获资本青睐。顺为资本、真格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以及阿里巴巴、滴滴等行业巨头,都曾对这一创业项目投下信任票。对于邵凌霜而言,失去亲自带领公司走向资本市场的机会,又何尝不是一次真“吃亏”。只是不知道,当下的他,是否还能保持当年的坦荡和勇气。一
创始人退场邵凌霜,元光科技的创始人,他的故事与“车来了”APP的发展紧密相连。2009年冬天,还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的邵凌霜,在公交车站忍受了严寒和强风。那一刻,他萌生了开发一款能够实时显示公交车位置应用的想法。希望通过实时信息,告知用户公交车的确切位置,是否遭遇交通拥堵,以及预计的到站时间,以解决乘客的出行痛点。这个简单而实用的想法,最终催生了“车来了”APP。2012年,邵凌霜在武汉大学计算系担任讲师的同时,决定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成立了元光科技。起初,公司规模较小,仅有6名成员。但凭借清晰的市场定位和技术创新,元光科技迅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在创业早期阶段,邵凌霜通过多轮融资,吸引了包括顺为资本、真格基金在内的知名投资机构,以及阿里巴巴、滴滴等行业巨头的支持。这些资本的注入,为车来了APP的早期开发和市场推广提供了重要支持。在资本的加持下,车来了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覆盖了包括北京、深圳、天津、杭州、重庆等39个城市,日活跃用户数突破200万,覆盖公交车辆约20万辆。App用户数超过2.63亿,平均月活跃用户数约2530万。尽管市场份额面临挑战,但车来了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实时公交信息平台之一。这一成就,不仅证明了邵凌霜的创业眼光,也展示了车来了在智能出行服务领域的强大潜力。然而,2017年的数据门事件,却成为了他创业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邵凌霜,因涉及非法获取数据事件,被判缓刑,险些入狱。这一事件,迫使他退出公司管理层,将投票权交出,并承诺不会对集团的管理及营运施加任何控制或影响。目前,元光科技董事长及CEO一职,由孙熙出任,持股比例为8.71%,邵凌霜则通过“Bus Dream”持有元光科技4.46%的权益。这一变化,标志着公司决策权的转移,也意味着邵凌霜在公司中的影响力大幅减弱。在邵凌霜退场与元光科技的转型中,车来了的IPO之旅,不仅是对公司商业模式的一次大考,更是对它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能力的一次检验。二
商业模式:广告驱动的双刃剑用户体验,是决定产品生死的关键。广告,这个让“车来了”赚得盆满钵满的金矿,同时也是其商业模式中的一大争议点。“车来了”APP的核心功能——实时公交信息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乘客等公交时的不确定性,但这一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并非完美无缺。尽管APP向用户免费提供了实时公交信息服务,但同时也通过展示相关广告来获得收益。这种看似双赢的模式背后,实则隐藏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车来了”作为元光科技的核心产品,其商业模式在追求广告收益的过程中,严重依赖移动广告服务。为了维持和增加收入,APP内的广告展示变得越来越频繁,不仅未能有效缓解用户等待公交车的焦虑,反而制造了新的用户体验痛点,忽视了广告对用户体验的负面影响。招股书披露的近三年财务数据显示,元光科技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移动广告服务和数据技术服务,但其中超过9成的收入来自移动广告服务。其中,移动广告服务产生的收入分别为1.56亿元、1.15亿元及1.68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95.6%、85.2%及96.2%。这一数据强调了"车来了"对广告收入的重度依赖,同时也暴露了其商业模式的脆弱性。当广告内容过于频繁,或与用户需求不相关时,用户可能会寻找其他更清爽、更专注于服务的替代品。这种流失不仅减少了"车来了"的潜在收入,还可能削弱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种短视的策略,只会损害其长期发展。在用户对广告敏感度日益增加的今天,"车来了"是否能够找到新的收入增长点,以减少对广告收入的依赖,同时提供高质量的用户体验,这也是对其技术革新能力的质疑。在追求广告收入的同时,元光科技需要深刻反思其商业模式,学会在广告收入和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而不是简单地增加广告数量。同时,还应该探索多元化的收入来源,以减少对广告收入的依赖。如何在不损害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一道亟待解答的难题。是通过精准广告推送,还是探索与其他交通出行服务的深度整合,每一步都需谨慎行进。三
巨头夹缝中突围“车来了”在智能出行服务领域的崛起,无疑是在巨头环伺的市场中的一个奇迹。不过,尽管“车来了”目前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但这个位置并非坚如磐石,不可动摇。在智能时序交通行业中,元光科技主要提供的服务是实时播报公交车信息,由于这一领域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并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技术,这就意味着市场上容易涌现出大量竞争者。在这样一个低门槛领域,元光科技在创新方面可能面临局限。由于核心功能相对简单,即提供公交车的实时位置和预计到站时间,这限制了"车来了"在产品功能上进行大幅创新的空间。相反,高德、百度、腾讯等公司的地图服务,不仅提供了公交信息,还整合了导航、打车、共享单车等多种出行方式,形成了强大的生态系统。这些巨头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能力,这使得"车来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于"车来了"APP来说,要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一场关于创新和服务质量的较量。在巨头的阴影下,“车来了”如何实现真正的创新?它是否能够开发出独特的功能或服务,以区别于竞争对手,吸引并留住用户?在资源和资金受限的情况下,“车来了”的创新之路显得尤为艰难。IPO,是梦想的加速器,也是现实的照妖镜。如何在股东回报与企业愿景之间找到平衡,是对其管理层智慧的考验。是利用资本的力量巩固联盟,还是在竞争的丛林法则中独善其身?其每一步决策,都将深刻影响未来的版图划分。IPO意味着大量资金的注入,为元光科技提供了快速扩张和技术创新的可能。但同时,资本的逐利性也可能迫使企业偏离初心,过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价值。巨额融资背后,是资本对快速回报的渴望,也是对企业初心的考验。在这个关键时刻,车来了,敢问路在何方?
没听说过
上市就是资本套现离场的开始,谁买谁就是填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