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学为基石,心理学为桥梁,为你架一座成长的高速路。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几个词:天性、个性、习性。
这几个词,都与人的性情、品质相关,经常被人混用。
实际上,它们有着迥然不同的含义。深入理解它们,会发现,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
一、天性,决定人的本质
天性,又称之为本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性情和品质。
天性,又有天命的说法。《中庸》开篇即提出:
【天命之谓性】,这个“性”即是指本性。可见我们的自然禀赋中,便隐藏着人生之使命。
天性的概念,早在《孟子.告子上》中就被提出: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铄,有渗入的意思。
这句话是说,仁义礼智,这些美好的品质,并非外来,而是人之本性。
由此可知,不论后天性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的本质是相同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人之本性都天生具有这些美好的品质,为何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特征,差别那样大呢?
这就要涉及到个性的概念了。
二、个性,决定人与人的差别
个性,来源于拉丁语Person,开始是指罗马时代话剧演员的面具,具有强烈的个体特征,后来代指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
个性,我们常称之性格。美国个性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对它的定义是:
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行为与思想的个人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可见,个性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是人的能力、气质、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特质的集合。
现代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感受都值得重视,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个人实现和个人提升,而这都建立在充分认识个性的基础上。
为何我们有着相似的天性,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呢?
这就要说到习性了。
三、习性,是个性形成的根源
习性,是习惯内化为性情的表现。
习性,是每个人在后天的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形成相对稳定的特性。它常常受到我们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家庭教育之类外因影响。
习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个性。因此《三字经》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个性)。这提示我们:
必须要警惕我们当下的每个行为和想法,因为行为和想法的不断重复,就将固化为习惯。
综上,天性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相似禀赋,个性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个人特质,习性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由习惯内化而成的性情。
这与你平常的理解相符吗?欢迎探讨。
更多精彩:国学智慧:中庸之道=无原则退让+无底线和稀泥?NO!
国学智慧:庄子说,不亡以待尽,世上有4种死亡,第4种尤为悲哀
国学智慧:无所事事,却觉得很累?阳明心法2招应对
其它文章见个人主页。
心智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需要贯穿一生。
我们的成长目标是:自足、自洽、自在。
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喜欢此内容请给出反馈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