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金融界报道,特朗普政府对柬埔寨加征49%关税的贸易政策遭遇重挫,中柬合作正为东南亚产业链注入新动力。
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一直带着鲜明的保护主义色彩——通过高额关税迫使企业将生产线迁回美国本土。然而,这一策略在柬埔寨身上彻底失效。数据显示,柬埔寨服装工人的平均时薪不足1美元,而美国同行业工人的时薪高达20美元以上。如此巨大的成本差距,根本不是49%的关税能够抹平的。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零售业协会的分析报告指出,柬埔寨对美出口的80%是服装和鞋类产品,但这些订单的背后,90%的原材料和供应链依赖中国。换句话说,即便美国对柬埔寨加征关税,真正受影响的仍是中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网络。柬埔寨美国商会会长凯西·巴尼特直言:“这些工厂绝不会搬回美国,因为美国人不可能接受每天坐在缝纫机前赚20美元的工作。”
面对美国的关税压力,柬埔寨政府迅速采取行动,推出税收减免政策以缓解企业冲击。但真正让洪森政府底气十足的,是中国提供的全方位支持。
中国不仅是柬埔寨最大的外资来源国,更在2023年将双边贸易额推高至16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SSEZ)已成为中柬合作的标杆项目,入驻的170家企业中,90%来自中国,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近3万个。
更关键的是,中国对柬埔寨的投资并非仅限于制造业。2024年初,中国宣布向柬埔寨提供6亿美元低息贷款,用于升级港口、电网和交通基础设施。这一举措直接降低了跨国企业在柬埔寨运营的物流成本,使该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美国的关税政策并未让制造业回流,反而加速了柬埔寨企业的多元化布局。部分工厂开始将订单转移至越南、印度、印尼甚至非洲国家,以规避高额关税。而中国则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巩固其在东南亚的供应链主导地位。
美元资料图
以阿迪达斯为例,该品牌在柬埔寨的代工厂近期引进了中国制造的自动化设备,生产效率提升30%,人工成本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美国品牌如Under Armour的部分订单已被迫暂停,因为49%的关税让柬埔寨生产的产品在美国市场彻底失去价格优势。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喜欢将中国在柬埔寨的投资描述为“经济殖民”,但现实数据让这种论调显得苍白无力。截至2024年,中国在柬埔寨的外资占比高达53%,而美国仅占7%。日本《产经新闻》在近期的一篇报道中承认:“柬埔寨选择中国,是因为后者能提供实实在在的基建和产业支持,而非空洞的政治承诺。”
更让西方观察家意外的是,柬埔寨政府并未因美国的施压而动摇对华关系。相反,洪森政府近期加速推进中柬自贸协定的落实,海关清关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3小时,进一步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本意是削弱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中国不仅没有因关税战受损,反而通过深化与柬埔寨的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区域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近期刊文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反而成了中国在东南亚最好的招商广告。”越南纺织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五个月,柬埔寨对华出口激增42%,而越南仅增长8%。这一差距充分说明,在当前的全球贸易格局下,单纯依靠关税壁垒已无法改变产业链的流动方向。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的关税大棒未能让制造业回流,反而促使中柬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从基建投资到自贸协定,从产业升级到供应链优化,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经济影响力不是靠关税打压,而是靠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
洪森政府等来的“贵客”,不是美国的施压,而是中国的真金白银和产业支持。特朗普的算盘,终究还是打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