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即造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师曰:“识得后如何?”丈曰:“如人骑牛至家。”师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住?”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
《古尊宿语录》卷四
译文 唐代福州长庆大安禅师在学习有成就之前,曾因人指点,到了南昌去拜见百丈怀海禅师。
他礼拜后问百丈禅师:“我们修行是为了认识和成为佛的,但怎样修行才对呢?”百丈禅师笑了笑说:“这样的修行,好比骑着牛找牛”。
大安有所领会,又问:“认识到这点后又是如何呢?”百丈禅师说:“那就很象骑着牛回家。”
大安领会了,便又提了个问题:“达到了这些后,应如何才能保持不堕落呢?”百丈禅师说:“你的问题提得好,应该象放牛的人那样,手里拿着棒子不准牛去乱吃别人的庄稼。”
旁白 这是一则完整的公案,它系统地概括了禅宗修行的三个阶段。
“我”本来就含具着真理,离开了“我”,哪里又有关于“我”的真理呢?但一般人意识不到这点,所以如“骑牛觅牛”,到外面去寻找与“我”不相干的东西。
当你明白了这点,求诸人不如反诸己,就不会盲目外求而自然安定于“我”,就如同“骑牛还家”。仅如此还不行,还得提高警惕,加强修养,才能抵御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内在杂念的冲击而不会堕落,这就是“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
这个公案一出,几乎成了禅宗修行的重要规则,以后许多禅师的诗、偈、辞、颂都爱以“牧牛”为题,以表达自己的境界。
本文摘于《四季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