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伐吴,为什么遭到贾充、荀勖等西晋开国功臣的反对?

情怀历史 2025-04-09 19:05:48

众所周知,早在公元263年,司马昭就派遣钟会、邓艾消灭了蜀汉。不过,直到公元280年,也即十七年后,晋武帝司马炎才灭亡东吴,彻底结束了三国鼎立的时代。有意思的是,司马炎灭亡东吴的最大阻碍并不是东吴方面的抵抗,而是以贾充、荀勖为首的西晋功臣的反对。

比如在公元276年,羊祜上《请伐吴疏》请求伐吴,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分析,认为现在是伐吴的最佳时机。司马炎颇为心动,然而却遭到了朝内其他大臣的反对,贾充、荀勖、冯紞等人的态度尤为激烈。那么,问题来了,司马炎伐吴,为什么遭到贾充、荀勖等西晋开国功臣的反对?

一、

首先,这是因为西晋建立后,直接的威胁并不是东吴,而是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泰始六年(270年)六月戊午,秦州刺史胡烈率军征讨河西鲜卑秃发部,与首领秃发树机能战于万斛堆,兵败身死,胡烈死后,秃发树机能军队士气大振,率部一举攻下高平。扶风王司马亮遣将军刘旂前往救援,刘旂观望不进。

自此之后,西晋调兵遣将,以此平定秦凉之变。按照介绍,秦凉之变是发生在西晋初年的一场动乱,由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发起的反抗晋王朝的战争,从泰始六年开始到咸宁五年年末结束,历时九年。此次事变严重损耗了西晋王朝的国力,也成为贾充等人反对征讨东吴的重要理由。换而言之,贾充等人主要是反对两线作战,也即在消灭东吴前,需要彻底平定西北地区的叛乱。

二、

其次,在西晋灭吴之前的几十年里,曹魏及西晋对东吴的多次进攻大多以失败而告终,这同样给贾充等人提供了反对的借口。早在公元208年,曹操在拥有兵力绝对优势的背景下,还是败给了孙权、刘备的联军。之后,围绕着江淮地区,曹魏和东吴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比如曹丕在位期间,多次征讨东吴,结果大多无功而返。

等到曹魏后期,特别是司马懿父子掌权,同样未能重创东吴。而在东兴之战中,曹魏出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东吴的南郡、武昌、东兴。其中,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领兵7万,直逼东兴。东吴以太傅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战败。司马昭因此战的战败而被削去侯爵,诸葛恪则在吴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至于石亭之战、西陵之战等战役,同样是东吴一方取得了胜利。所以,当司马炎准备征讨东吴的时候,自然少不了内部的反对声音,也即在贾充等人看来,东吴不可能灭亡,伐吴就是找死。

三、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原因,西晋的江山并不是司马懿父子打下来的,而是篡夺曹魏的。在曹魏后期,贾充、荀勖这些人之所以能平步青云,乃至于成为西晋开国功臣,主要是靠着阴谋内斗的,而不是靠着战功的。所以,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与司马氏的皇位类似,贾充、荀勖这些人的功臣也是不稳的。

在此背景下,以贾充、荀勖为代表的西晋功臣非常担心真正的武将崛起,比如早期的钟会、邓艾等人,虽然依靠消灭蜀汉立下了战功,却都没有落下好的下场。现在,贾充等人同样不愿意羊祜、杜预等武将立下消灭东吴的战功,这样那会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基于现实的利益考虑,贾充、荀勖这些开国功臣自然强烈反对伐吴。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