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皇太弟是储君的一种,简称太弟,与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叔等,都是皇位继承人的封号,而此一继承人通常是皇帝的亲弟。皇帝不立太子而立太弟,本来不外乎是因为无子或其子尚年幼,部分是皇帝一开始就有传弟之意或者他人授意。其中,就笔者今天要说的唐朝时期,出现了两位皇太弟,并且,这两人都成功继承了皇位。
一、唐武宗李炎
唐武宗李炎(814年7月2日-846年4月22日),曾名李瀍。李炎是唐文宗之弟,唐穆宗与宣懿皇后韦氏之子,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根据《旧唐书》等史料的记载,李炎于长庆元年(821年)被封为颖王。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疾重,李炎被诏立为皇太弟,并且废黜了太子,这促使李炎成为了当仁不让的继承人。唐文宗去世后,皇太弟李炎即位。次年,改元会昌。
李炎即位后,信任宰相李德裕,君臣齐心合力,使唐朝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同时,李炎对宦官亦稍加挫抑,拥立他的大宦官仇士良亦被迫致仕。会昌三年(843年),李炎命诸道平定昭义刘稹叛乱。会昌五年(845年),李炎下令拆毁全国佛寺,没收大量良田和寺院财产,史称“会昌法难”。在此基础上,“会昌法难”得以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灭佛共称佛教“三武之祸”。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李炎即位还是比较有手段和作为的。特别是他平定藩镇的行动,促使各地的割据藩镇重新遵守朝廷命令,唐朝在形势上获得了统一。而且李炎还派兵击败了回鹘,稳定了漠北,谋划了西域,稳定了边疆。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李炎晚年因服用方士所炼的金丹,性格急躁,疾久未平。会昌六年(846年),李炎去世,葬于端陵(今陕西三原东北大程镇桃沟村)。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唐武宗可以说是大唐最后的裱糊匠,在位只有六年,却给唐朝续命六十年。
二、唐昭宗李晔
李晔(867年3月31日-904年9月22日),曾用名杰、敏,出生于长安(今西安)大明宫内。李晔是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生母为恭宪皇后王氏。
文德元年(888)三月,刚回到京城的唐僖宗染上重病。不久之后,李晔以皇太弟的身份监国,并在同月八日即位。李晔在位十余年间,致力于振兴国威,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先后联合地方诸侯讨伐河东的李克用、凤翔的李茂贞。当然,因为唐朝国力的衰落和地方藩镇的坐大,这导致李晔曾先后被迫逃离京城,在华州、凤翔、洛阳等地辗转。
此外,李晔还致力于打压朝廷的宦官势力,成功消灭杨复恭势力。但是,个人的努力终究无法对抗历史大势。光化三年(900),李晔被宦官夺权;次年,在大臣的帮助下,重登帝位。天祐元年(904),李晔为朱温部将所杀。李晔被杀后,谥号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曾一度改谥恭灵庄闵孝皇帝,庙号襄宗),葬于和陵。
总的来说,纵观李晔一生,在机缘巧合下成为皇帝,虽有重振国威之愿,且确实有所作为,但仍旧挽救不了大唐将倾的局面。换而言之,唐昭宗李晔是生不逢时,如果是在唐朝前中期,他显然会成为取得一番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