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建。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虽然明朝的军事实力比较强大,但是,明朝的兵变也是比较频繁。以下,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明朝历史上的五次兵变。
一、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是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明英宗第四次北伐时,明朝军队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10公里)败于军队的事变,又称土木堡之变或己巳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大军南下攻掠。得知这一消息后,明英宗朱祁镇好大喜功,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指挥混乱,主动出击后又班师。
正是因为明英宗一系列混乱的操作,导致明朝精锐力量受到瓦剌军队夹击,不仅随从出征的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堃、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了铭、王永和等50多名朝廷重臣战死,跟随朱祁镇出征的50多万士兵死伤大半,余皆逃散失踪,最后跑回京城的仅有极少数,骡马20余万,并大批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自此之后,大明王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二、大同兵变
大同兵变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军队哗变。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农历八月,大同府巡抚都御使张文锦不得人心,引起了麾下将士的激烈反抗。当时,这些将士杀死张文锦,打开仓库,发放粮食,砸开监狱,释放囚犯,占领了大同城。
得知这一消息后,明朝以“谕抚”为名,设计宴请郭鉴等兵变将领。结果,郭鉴等三十多人受骗被捕,惨遭杀害。又过了九年,曾当过山阴总兵的朱振又组织王福胜等士兵首领在大同发动兵变,火烧总兵府,总兵李道自杀。对此,明朝故技重施,以计诱捕朱振,朱振自杀。接着,明军又逮捕、杀害了王福胜等三十多人,这才平息了这次兵变。
三、蓟州兵变
蓟州兵变发生在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由戚继光所募的戚家军发生兵变。兵变的起因是士兵要求增加粮食和薪饷,结果导致戚家军被屠杀,军队士气大跌,朝廷威望扫地。这一事件对明朝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一步来说,蓟州兵变表面上是一起因为军饷而导致的兵变,实际上却是明朝内部派系斗争的延续和南北军的对立。从张居正被清算,戚继光被南调后又渐渐离职,以戚家军为核心的南兵就不可避免的遭到打压。可怜戚家军百战之师,就这样成为朝廷内斗的牺牲品。
四、宁远兵变
宁远兵变,又称十三营兵变,是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辽东的一场兵变。崇祯元年,宁远十三营的蜀、楚士卒,以张正朝、张思顺为首,歃血为盟,欲讨回欠发的四个月薪饷,他们攻入幕府,捉了巡抚毕自肃、总兵朱梅等,向两人索钱。
面对兵变的将士,毕自肃表示无力支应,事实上在此之前,毕自肃曾经九次向朝廷申报欠饷,朝廷都不理会。最终,身居蓟辽督师高位的袁崇焕,孤骑入兵营安抚躁动的叛乱官兵,使宁远兵变迅速得到平息。不过,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宁远兵变是明王朝兵役制度与赋税制度崩溃结果,向明王朝拉响了警钟。
五、吴桥兵变
和宁远兵变一样,吴桥兵变也是明朝崇祯年间的一次兵变。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大凌河城,祖大寿受困城内。登州的登莱巡抚孙元化奉命派遣孔有德陆路支援辽东,但是,孔有德因遇到风浪,未能成功。孙元化大怒,复令孔有德领八百骑由陆路赶赴前线增援。同年闰十一月二十八日,孔有德等人在北直隶的吴桥突然举兵造反,兵戈回指,连陷山东诸县,最终攻克山东重镇登州并包围莱州。
得知孔有德造反的消息后,明朝调集各路援军,耗费18个月才最终打败了这伙叛军。叛军首领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狼狈逃窜,最终浮海投降了后金。吴桥兵变后,登莱荒芜,东江动摇,海上牵制不再被提起,战略进攻更是无人问津,这些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