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中华大家读书汇 2024-08-02 00:22:50

《周易》中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古人常说“祸从口出”,都是因为口里所说出来的言辞不当,所以才招来祸患。

“吉人之辞寡”,他不说那些无益的话,只要说出来就能够利益人。  

浮躁的人说话不是得罪某一个人,就是对社会人群产生伤害,就像现在的一些公众人物,说出来的话,很多都是坏人心术,把人的情欲、暴力倾向都引出来了,把人引向了邪路。

所以正当的言语要说,不正当的言语,就一定不要说,否则会伤害人,不仅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因为“话多伤气”,  古人说言为心声,通过一个人的言语,就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

在《格言别录》中有说,“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一个德行很高的人,德行深厚的人,他表现出来心平气和,看到每一个人都有可取之处,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所以他口里所认可的人,肯定的人就有很多很多。

  相反,“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德行浅薄的人,心地刻薄、傲慢,看到每一个人都有我瞧不起的地方,不如我的地方。所以他眼里所鄙视的人就有很多很多。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将要背叛的人,他的言语言辞就表现出惭愧不安;心中有疑虑的人,他的言辞表现出来就是散漫枝节;

吉祥善良的人,他的言辞很少;躁人,内心浮躁,心浮气躁的,表现在外面就是爱说话,言辞很多;

诬陷好人的人,言语表现出来犹疑不定;失去操守的人,言辞会屈曲不直,因为他做了坏事,失去了操守,所以有一些理屈词穷的感觉。

人这一辈子,一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一个人经历的越多,也就越明白,张嘴说的是话,闭嘴留的是情,这正是胸中有沟壑,无谓言语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当一个人面对错误,能够做到不逃避,积极改正,那么就不必再过分地追责。

古人说:“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心胸宽广,仁慈厚道,才能赢得更多的支持。

当一个人阅尽千帆,洞明世事,明白自己的渺小,也明白了众生之苦之时,也就懂得了尊重与理解,懂得了容人与渡人。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言语庄重就可以为人所效法。

古人“力贱得人敬,口贱得人憎”,话不贵多,而贵于精。

墨子有道:“青蛙和苍蝇,昼夜不分地叫个不停,弄得自己口干舌燥,然而却没有人愿意倾听它们的声音;而报晓的雄鸡,只在黎明时高歌,天下的人却都闻鸡而起,这样看起来,多说话又有什么益处呢?重要的是说话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言之有物、把握分寸,才能发挥出语言的魅力,君子“谨言慎行”,懂了别多说,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人的嘴巴是心灵的大门,有吉德之人,自知为善不足,非不得已不讲话;急躁之人,急于自售,所以话说得多,祸从口出。

《礼记》里讲,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水越深,水流越是平缓,水面上虽然风起浪大,沉在深处的水还会保持着缓慢的速度。

有修养的人说话都是慢悠悠的,而且不轻易表态,不轻易下定论,谨言慎行,说出的话犹如良药,迅速平息事态。

古人说,“宁静致远”,遇到事情,不要急躁,别急着下结论,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远。戒直言尽言,不要不顾后果地直言不讳,否则也会引起麻烦。

说话要含蓄,不要不留有余地,有时话不必说透,贵在点到为止,敲山震虎,说话忌太直太露、惹人讨厌,胡侃乱说,往往后悔一不要骄傲自满,自以为是。

《礼记》里讲,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谨言慎行,说出的话犹如良药,迅速平息事态,做言辞谨慎的吉祥人。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恩家庭幸福和睦.厚德载物!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

0 阅读:0

中华大家读书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