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养老金上涨已成定局,财政部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今年将迎来第21次养老金调整,不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会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也将同步上调。
但与此同时,社会上流传着一种建议,即**“企业退休人员(企退)涨6%,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事退)涨2%”,希望借此缩小养老金差距**。这一方案听起来似乎能让企退人员的待遇更快追上事退人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调整方案并不可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影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缴费积极性自2014年10月起,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已并轨,采用相同的缴费比例:
单位缴费:16%个人缴费:8%但由于缴费基数不同,企退人员和事退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仍存在一定差距。
如果实行**企退人员涨6%,事退人员涨2%**的调整方式,可能会出现一个问题:
企退人员缴费基数相对较低,但如果每年涨6%,其养老金很快会追平甚至超过长期按高基数缴费的事退人员。事退人员缴费基数较高,但如果每年仅涨2%,即使缴得多、缴得久,增长幅度却远低于企退人员。这将直接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的缴费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未来更多人不愿意选择高缴费基数,从而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二、企退人员中高养老金者并不少很多人认为企退人员的平均养老金较低,但实际上,高养老金的企退人员并不少。如果统一按照**企退6%、事退2%**的调整方式,就会出现如下情况:
✅ 养老金1万元的企退人员:每月涨600元✅ 养老金6000元的事退人员:每月仅涨120元
这反而会导致部分高收入企退人员的涨幅远超事退人员,让养老金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不符合“养老金调整应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的政策方向。
此外,部分行业的企业退休人员,本身养老金就高于一些事业单位人员,如果统一按照6%涨幅调整,他们的养老金水平可能会进一步超越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这不仅难以被公众接受,也与养老金调整的公平性原则相悖。
三、养老金已全面并轨,不可能再区别调整2024年9月30日,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过渡期正式结束,这意味着企退和事退养老金的调整方案已经彻底统一。
过去的养老金调整方案本身就已经合并,未来更不会再分开调整。如果单独给企退人员涨6%、事退人员涨2%,这将违背养老金并轨的初衷,也会带来一系列管理上的混乱,比如:
**如何界定退休人员的身份?**部分人既在企业工作过,又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过,如何划分?**是否需要重新计算养老金待遇?**如果按身份区分涨幅,养老金的调整规则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影响养老金调整的公平性。因此,这种调整方案是不可能被采纳的,未来养老金调整的方向是缩小企退和事退之间的差距,但不会通过直接分开调整涨幅的方式来实现。
四、2025年养老金调整方案仍将遵循“定额+挂钩+倾斜”从往年养老金调整的方式来看,2025年养老金仍然会采用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倾斜调整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公平、公正、可持续。
✅ 定额调整:所有退休人员统一增加一定金额,确保中低养老金人群的基本涨幅。✅ 挂钩调整:根据缴费年限、养老金基数进行调整,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原则。✅ 倾斜调整:针对高龄退休人员、艰苦边远地区人员,给予额外增长,提升他们的养老金待遇。
预计,2025年养老金调整时,国家会适当增加定额调整的比重,确保中低收入企退人员获得更高的增长比例,而不会直接采用**“企退6%、事退2%”**的方式进行调整。
五、结论:企退涨6%、事退涨2%不可行,但企退仍有望获得更多倾斜2025年养老金上涨已确定,但简单地让企退人员涨6%、事退人员涨2%并不可行,原因如下:
❌ 影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缴费积极性,导致高缴费人群积极性下降,影响养老保险可持续性。❌ 企退中高养老金人群较多,统一按照6%调整会加剧养老金差距,与公平原则相悖。❌ 养老金已全面并轨,未来调整不会再分开对待,而是会通过优化调整机制来缩小差距。
不过,国家仍有可能在调整方案中加大对企退人员的倾斜,比如:
✅ 提高定额调整比例,让企退人员的增长比例相对更高。✅ 借鉴上海、山东等地的做法,为企退人员设置年龄专项调整,例如在65岁、70岁、75岁、80岁时额外增加一定金额。
综上所述,2025年养老金调整将继续沿用“定额+挂钩+倾斜”方式,虽然企退人员可能会获得更多倾斜调整,但不会以6%和2%的方式进行调整。最终的具体方案仍需等待人社部和财政部的正式通知。
建议大家持续关注养老金调整动态,一旦政策公布,我们也会第一时间进行解读,帮助大家了解自己具体能涨多少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