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女儿从抑郁休学到复学,我发现让孩子恢复正常的关键:是帮她找到“归属感”

青春期父母成长学堂 2024-09-19 14:42:23

女儿今年11岁,读小学五年级。本应该是童真活泼的年龄,她却出现了严重的情绪问题。

从女儿上学以来,我和老公非常注重对她的培养。每天除了正常的上学之外,周末也会给她报上各种兴趣班,特长班。从书法、舞蹈、美术、英语、演讲等,安排的满满当当,只希望女儿能不虚度宝贵的童年光阴,长成一个优秀的女孩。低年级时,女儿很听话,完全按照我的要求走。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女儿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变得逆反起来。她不想上那么多课外班,理由是上学已经很累了,也不想学特长,说不喜欢。我当然没有同意。现在的课时费都不便宜,这几年下来,光是课外班,也投入了不少钱进去。如果现在轻易放弃,不仅花的钱打了水漂,也会让女儿养成半途而废的习惯。

再说,学习都是辛苦的,没有哪个孩子会主动选择学习,放弃玩乐。幸福轻松的童年,换来的只能是艰辛卑微的成年,我不能由着她的性子来。在我的训斥和逼迫下,女儿虽然反对,但只能听话照做。尽管她动不动就要发脾气抗议,但我还是逼着她去学,我觉得坚持下来就好了。但慢慢的,我发现女儿的情绪问题越来越严重。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哭闹,叽歪,我说她时,甚至会情绪失控的大哭、大吼。我很心累,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这么不听话。亲子关系也在一次次的争吵冲突中,越来越差。那天,我开车送女儿上学,到了校门口,她却不肯下车,说自己不想上学了,作业太多,自己很累,等等。我当时就大发雷霆,狠狠骂了她几句,把她硬拽下了车,哭着走进了学校。但从那天开始,女儿爆发了严重的厌学问题。

放学回家,她抗拒学习,找各种理由拖延写作业,还抱着平板不撒手。学习也在这样的摆烂下,大幅下滑。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看着各科从未有过的低分,我狠狠的骂了女儿一顿。感觉不解气,又给了几巴掌。当晚,女儿就把自己锁在房间,说自己活够了。不管我跟老公是威胁还是恳求,她怎么都不肯开门。我们吓坏了,找来物业强行破开房门,发现女儿真的坐在窗台上,一脸冷漠的看着我。从那之后,我再也不敢逼她学习了。女儿也是三天两头的请假,最后甚至完全不去上学,就在家呆着,睡觉,看平板,完全不看书、不学习了。眼看着精心培养的孩子,一步步堕落到学也不上,如此颓废,这中间到底哪里出错了?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02那段时间,家里愁云惨淡,为了寻找答案,我是耗费心力,学了课,也做了一些咨询,逐渐才转过了弯,明白了一切的缘由。女儿之所以会出现当下的情绪问题,厌学躺平,是因为她的“归属感”受到了伤害。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即"归属和爱的需求" 。归属感,是一个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一需求,人才有可能做到“自我实现” 。简单来说,归属感是指一个人感到被无条件的接纳,无论自己表现如何,都会被爱、被认同。

在父母那里有归属感的孩子,感觉安全、满足,内心才会充满勇气和动力。而缺乏归属感的人,对生活缺乏激情,丧失动力和责任感。一旦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稳定、持久的爱和支持,他对亲情就会变得冷漠,逐渐退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归属感受到伤害的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与父母之间爱的连接断裂。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归属感的孩子,更容易自卑、叛逆,抑郁的风险也会更高。

其实,最开始我根本无法接受这个说法。为了让女儿有个好的未来,这些年在她的教育上,我投入从不手软,课外班说报就报,毫不犹豫。我这么爱她,她怎么会感受不到我的爱?但随着深入去探索,我渐渐明白,爱孩子是一件事,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则是另一件事。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不带条件的爱和关注,才是最最重要的。可出于教育理念和现实压力,从女儿上学开始,我就逼迫她努力学习,因为各种问题数落她,催她等等。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学习态度不好,我就会变本加厉的说教,责骂。这让女儿觉得,妈妈并不爱真正的自己,只爱学习好的自己。她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跟我之间的链接断开了。学习上的压力,父母的高期待高标准,各种原因交织在一起,让女儿小小年纪,就出现了严重的情绪问题。发脾气,哭诉,厌学等等,都是孩子发出的信号。但可惜的是,我没读懂。不仅没有及时看见孩子的压力和情绪,更没有想着帮孩子化解处理,反而采用更加强势的手段,逼迫纠正。最终导致女儿在困难和我们的双重压迫下,彻底放弃,问题彻底爆发,丧失了上学的力量。想要帮女儿走出情绪困境,重新找回动力,首先要修复亲子关系,只要把孩子“养亲了”,教育的机会就来了;另外,一定要停止指责打压,肯定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接纳与肯定,为孩子建立“归属感”,唤醒内心力量。

031、多跟孩子链接,修复亲子关系,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注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只有亲子关系好了,教育才有影响力。这是因为,孩子只有在感受到无条件被爱、被接纳时,才有做事和进取的意愿,才可能走出消极的状态。我最开始就是在生活中,不断找机会跟女儿链接,修复亲子关系。过去,我们虽然天天在一起,但聊的话题总是围绕着学习,对女儿真正喜欢什么,我其实并不在意。比如她喜欢了好几年的哈利波特周边,我怕耽误学习,一直也没给她买。现在想想,打着为她好的旗号,我好像从没在意过她的感受。恰好几天之后就是她的生日,我提前在网上做了功课,把她一直渴望拥有的原版书和魔杖、制服等电影周边都买了回来。生日当天,女儿本来情绪不高,但当她拆开礼物,发现是哈利波特系列时,眼睛瞬间亮了。她激动的问我:“妈妈,这么多原版,得花不少钱吧?”看着她兴奋的模样,我也很开心:“你喜欢就好。”我还告诉她,“你的英语那么好,其实也要感谢哈利波特,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你才学的主动又认真。所以,妈妈不应该逼迫你学不感兴趣的东西。”女儿听了大叫一声,一头扑进我怀里。久违的亲密,又在母女之间升腾起来。在随后的日子里,抛开学习与成绩,我仔细观察女儿的特质,她究竟爱好什么,具备哪些闪光点,然后把这些亮点及时反馈给她。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加亲子之间的链接,让女儿感受到来自妈妈的关注和接纳。同时,也让女儿在积极的反馈中,发现自己具备的优势和特质,看到自己的长处,积聚勇气和力量,去应对挑战。

2、多认可孩子,把孩子当成“伙伴”,帮孩子找回归属感,重新激发学习动力心理学上认为:“成人的心理核心是安全感,而儿童的心理核心则是归属感。”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追寻自己的定位。他们想知道:

我是谁?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我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

对于孩子来说,他成长的所有动力,都在于寻求这种归属感。所以,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通过学习,我才意识到,我一直在破坏孩子归属感的建立。面对幼小、常常犯错的女儿,我时时刻刻都在纠正,数落,责怪:

你怎么又错了,不是告诉过你了吗?快点,磨磨唧唧的,要迟到了啊!你怎么这么多事儿,赶紧学习!

我总是居高临下的指出女儿所谓的“问题”,实际上,我是在用我的自我,代替孩子自我的发展。所以,女儿很难真正去认识和接纳自己。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一无是处,活着一点意义都没有。

现在,我才明白,不应该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应该用平常心去看待。这样做,孩子并不会不再努力,变得堕落。相反,被父母无条件接纳和支持的孩子,才能以更轻松、平和的心态去进取,更有动力和成就。我开始让女儿力所能及的做些家务,承担洗碗、倒垃圾等工作。然后给予积极的评价:

女儿,你太给力了,地擦的好干净,你从小就是,做什么都认真!哎呀,好在你想着,妈妈都给忘了,我姑娘越来越能干了!

在我的肯定下,女儿越干越起劲。她觉得自己是家里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是妈妈的好帮手,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评价。另外,我还会注重女儿的看法,不管是她的事,还是家里的事,都会听听她的意见。很多时候,孩子在成长,但家长依旧把他们当成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对他们的想法缺少认同与尊重。就比如之前的报什么学习班,女儿这个年龄,应该她决定,而不是我说了算。我告诉女儿:

妈妈决定改变对你的教育思路,以后尊重你的意见,你真正感兴趣的,妈妈就支持,你不喜欢的,咱们就不学。

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女儿决定保留英语和书法,再新增加一个羽毛球班,其他的放弃。理由是:

热爱哈利波特,以后想去英国留学,所以英语要好好学。喜欢书法,写一手好字,老师总表扬我。打羽毛球可以锻炼身体,帮助长个子。

有理有据,我痛快的答应下来。就这样,女儿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规划,重返学校。因为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她再累也没抱怨过一句,每天忙活的不亦乐乎。

为感兴趣的事情付出,很快就看到了成效,整个人都变得积极有活力。状态变了,动力有了,厌学情绪也在日复一日的正反馈中,烟消云散。看着跟几个月前判若两人的女儿,我深深体会到,获得了归属感的孩子,内心富足,充满勇气,感到安全和满足,她才能唤醒内在能量,努力进取。归属感,是父母给孩子独一无二的礼物,让孩子得到爱,并学会去爱。一个心有所“属”的孩子,内心是满的,这份力量也是支撑他,走好人生每一步的底气。

2 阅读: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