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着“八百里秦川”之称的关中平原上,有一处高出地面数十米的狭长台塬——咸阳塬。西汉11位皇帝,有9位都被埋葬于此,他们的陵由西向东一字排开,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雄踞最东端的汉阳陵。这是中国目前遗址发掘面积最大、勘探研究最深入全面、保护展示工作开展最好的西汉帝陵。
汉阳陵
西汉帝陵分布图
阳陵是刘启与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始建于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从景帝始修陵到王皇后入葬,阳陵的修建时间长达二十八年。所谓同茔,就是指同一陵区,异穴,就是说帝、后分葬在两座墓穴中。
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
汉阳陵组成分布平面图
而刘启其人,是西汉第四位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儿子是汉武帝刘彻,“文景之治”就是他和他爹开创的。
他的墓里还隐藏着什么秘密?让我们一起去揭秘吧!
01
揭秘汉景帝刘启
在位16年,毁誉参半
公元前141年,天有异象。此时,48岁的汉景帝病入膏肓,引来朝野议论纷纷。在古代,一旦出现“异象”,哪怕是冬天打雷、日食月食等如今看来十分寻常的自然现象,也会被认为是上天对皇帝的警告。
于是,病重的汉景帝连下多道诏书,下令善待老人、孕妇、鳏寡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又命各地官员督促农桑,广植树木。种种利民措施虽没有缓解汉景帝的病症,却让他以仁君的面目走向生命的终点。
弥留之际,汉景帝留下遗诏,赏赐天下吏、民每户百钱,并释放所有宫女,让她们回家团聚,免除全家徭役。这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项利民举措。不久后,汉景帝驾崩,葬于阳陵。
汉景帝刘启画像
关于汉景帝这个人,人们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
北宋文学家苏辙评价道:“汉之贤君,皆曰文、景。”但苏辙接着说,汉文帝“宽仁大度”,而他儿子汉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
汉景帝刘启还是太子时,就表现出脾气急躁的一面。
有一次,刘启和他的同胞兄弟、梁王刘武进宫相聚。兄弟俩身为皇子,又仗着母亲窦皇后和祖母薄太后的疼爱,更是年少轻狂,直接乘马车硬闯皇宫大门——司马门。当时规定任何人经过司马门,都需要下车接受检查。张释之秉公执法,以“不下公门不敬”的罪名弹劾太子。后来太后下诏赦免刘启兄弟二人。
这场“闯宫”风波就此平息。但是,汉景帝在其太子生涯犯下的另一个错误,为日后的吴楚七国之乱埋下了伏笔。
吴王刘濞
当时,吴王刘濞在刘氏宗亲中辈分较长,是文景时期势力强盛的宗室之一。吴王刘濞有个儿子,有一次到长安朝见,跟太子刘启下棋,没想到竟发生了争吵。刘启顺手抄起棋盘,往吴王之子的头上招呼,无意中砸中要害,把吴王的儿子给打死了。
博局盘 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藏
博局又称“六博”,是秦汉时期盛行的棋类游戏之一,由双方进行,模拟战场拼杀,以吃掉对方棋子为目标,汉景帝就是和吴国太子因博局发生争执,投掷棋盘将其误杀。
因此,吴王刘濞对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恨之入骨。汉景帝当太子时,因为性子急惹了祸,还跟吴王结了仇,到他即位为帝时,在处理“削藩”一事时更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七国之乱的起因,不单单是吴王刘濞与汉景帝的私仇,还有晁错的削藩之策。晁错本为太子家令,因为能言善辩,被刘启誉为“智囊”,刘启登基后将其提拔为重臣。一上台就劝说汉景帝削藩,即削夺诸侯的封地,削弱其势力。
晁错削藩
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命他严查各诸侯王的过失,并以此为借口推行削藩,结果激怒了吴王刘濞。他决定铤而走险,率领吴国二十余万人马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起兵,与其他受朝廷威胁的诸侯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剑指长安。
汉景帝得知七国造反后,听信大臣袁盎之言,下诏将晁错处死,本以为如此就可平息诸侯的怒火。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吴楚等七国根本没有撤军的意思,转眼间就打到了汉景帝之弟梁王刘武镇守的睢阳城。
周亚夫平七王之乱
关键时刻还是周亚夫用计让吴楚叛军疲于奔命,士气逐渐消耗殆尽,最后带兵大破叛军。
乱世平息后,刘启展现出开明君主的形象,他深知安定民心的重要性,因此推行了许多惠民政策,轻徭薄赋,减笞去刑,和亲匈奴,与民休息,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共同开创了被后世赞誉为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治国安邦黄金时代“文景之治”,并为其子汉武帝刘彻开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02
世界上第一座!
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说起阳陵的地下文物展示,就不得不提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了。它是在帝陵封土东北10条外藏坑上构建而成的全地下建筑,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建成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
馆内场景
外藏坑场景
这些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汉俑群,有堆放粮食的仓库,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全面展现了汉代的生活场景。
陶俑、陶制动物和陶器
动物骨骼
陶仓、玉璧、纺织品、漆木箱
木车马遗迹
汉俑虽然个头小,数量却是秦俑不可匹及的。汉初社会经济逐步繁荣,孕育出新的审美需求。在秦代塑衣式陶俑基础上,皇家工匠吸纳楚文化元素,创作出工艺复杂、外形华丽的着衣式陶俑。这些彩绘陶俑原本都穿着特制丝麻衣袍或铠甲,配有能够活动的木质双臂,古代文献中称之为“衣纨绨”。历经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陶俑身上的木臂和服饰早已腐朽不存,于是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缺失手臂的“裸俑”。
汉代陶俑制作,可以看到复原的木臂和服饰
除了陶俑群,就是牲畜了。牛羊成群,数目巨大,似乎正奔腾而来,相当壮观。这些庞大的牲畜群完全再现了汉帝国初期的富足。汉武帝能够雄霸天下,其充足的国力完全来自于他的父亲汉景帝和爷爷汉文帝共同打下的基础。
陶制动物群
彩绘陶乳猪
如果说秦始皇丛葬坑展示了帝国军队的强大,而汉景帝外藏坑展示的就是国家的富裕。这种震撼的场景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
03
再现“文景之治”盛况!
汉阳陵出土文物一览!
汉代人讲究“事死如事生”,认为死后的人在阴间仍然有着和生者同样的诉求和欲望,所以陪葬品是种类非常齐全,地上有的,地下也要有。
汉阳陵随葬品中还有种类齐全的生活明器和陶塑动物。猪、马、牛、羊、鸡、狗等陶塑成群成组,再现了西汉时期六畜兴旺的场景。此外,还有陶灶、铁釜、陶甑等炊具,铜量、铜权(砝码)、铁累(秤砣)等计量器,编钟、编磬等乐器,陶漏壶、博山炉、铜镜等生活用品。
陶猪
陶灶台
陶井
铜灯、铜鍪、铜勺
除了生活用品,就是陶俑了,“俑”是古代专为陪葬而制作的偶人,本意为“刍灵,束草为人形,以为死者之从”。先秦时期的墓俑多为木质,比之商周以人殉葬表现出巨大的进步,而孔子对这种现象依然深恶痛绝,发出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严厉批评。
陶俑
西汉的以俑陪葬继承了秦代的传统,大量使用陶俑。但是与秦兵马俑的真人大小和俑身、衣饰完全采取以陶塑身的方式不同,西汉陶俑更接近于楚系陶俑的形态,汉阳陵的陶俑就是代表。
关于汉阳陵的陶俑,又有着衣式陶俑和塑衣式陶俑之分,又根据形象还能分为伎乐俑、侍女俑、武士俑和骑兵俑等。
伎乐俑
武士俑
这些着衣式陶俑有男有女,差不多是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身体各部分比例适当。现存状态为裸体缺臂,其面庞、躯干都施橙红色彩,头发、眉、须施黑彩,瞳仁、眼、鼻、耳、肚脐、生殖器等人体器官一应俱全,刻画仔细,让人很容易就能分辨其性别,造型生动形象,状如真人。
着衣式陶俑
相较于着衣式陶俑,塑衣式陶俑保存得更为完好,形象更为精美。这些陶俑出土于建筑遗址和陪葬墓中,与着衣式陶俑相得益彰,互为表里,使我们不但能够领略汉代陶塑人体美的韵味,同时也能观赏到当时衣冠灿烂的服饰文明。
塑衣彩绘侍女俑
这位女俑名叫“姗姗”,“姗姗”的全名是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她可是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姗姗”的名字取自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
长眉细目,鼻梁纤巧,表情自然而略显羞涩的“姗姗”,呈跽坐状,双手抱拳,头发中分,发髻绾于颈后,又分出一缕自然下垂;身着彩衣,以拱手的姿态半遮面部,隐约透露出内心的缱绻,被誉为“中国最初的微笑”,向后人展示着“文景之治”盛世下浓郁而温和的生活气息。
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
这里还有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围棋盘。它由一块普通的地砖刻划加工而成,出土时已有残损,呈不规则五角形,上面清晰的棋道结构和星位标注,与今天的围棋棋盘相差无几。
围棋盘
此外,阳陵还出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2016年汉阳陵出土的茶叶正式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茶叶,这一发现,将中国古代皇室好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出土茶叶
有考古学家表示,汉景帝是一位茶爱好者,他于公元前141去世,所以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那一年。汉景帝墓所出土的茶叶是小而未开的茶芽,通常被认为是茶叶中的上品。
茶芽
虽然汉景帝颇有争议,但其上承父亲汉文帝的仁政,又创造出一片清明盛世,他的功绩不可否认。而这座陵园恰如其主人汉景帝,外表看似平平无奇,却暗藏玄机,影响深远。